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光陰,你的書

我的光陰,你的書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內容簡介

全書分「書時間」「書語錄」兩大部分,內容皆環繞著「書」展開,或談閱讀、編輯與出版,或聚焦於對書的評論和感思。在文學的浪漫與出版的殘酷之間,作者游刃多年,得大勇敢,得大自在。

作者簡介

廖志峰,台灣著名出版人,允晨文化發行人。

目 錄

(向上滑動查看)

推薦序 如斯勇敢,如斯自在

代序 書,記憶著時光

第一部 書時間

01. 倉庫

02. 書店的異想時光

03. 編輯,這靈魂的事

04. 書本的現代漂流

05. 寫作的旅程

06. 閱讀吧,讓我們在此相遇

07. 機械複製的時代

08. 側影

09. 擺盪

10. 鐘聲為誰而鳴—— 出版的九個理由

11. 曾經,一種閱讀時光

12. 伏爾泰的傻瓜們

13. 書的重奏

14. 書信因緣

15. 行話

16. 作家·書房·零英里

17. 生命中的書

第二部 書語錄

01. 維也納的咖啡時光

02. 跟著作者去旅行

03. 時間的彌撒

04. 青春的歌,從一八九五以來

05. 無土時代的廢墟台灣

06. 遇見桑貝

07. 父親們,兒子們——孽子台灣

08. 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讀《初戀情人的秘密》

09. 青春縱走,騎路無疆

10. 我們的時代寓言:《墨西哥的五個太陽》

11. 因為月光——《找路》我讀

12. 閱讀的喜宴,書本的危機

13. 月光何以奏鳴

14. 一個經濟學家的世界之旅——閱讀索爾孟

15. 字裡行間的生活

16. 台灣出版的變遷,如是我見

17. 舊世界新國度——關於沃伊切赫·古瑞茨基的《邊境》

18. 不曾想過這樣的巴黎

代跋 編書狂

代 序

書,記憶著時光

文 | 廖志峰

多年以前的某一天,我到一家久聞盛名的出版社應徵編輯一職,原以為只是個過渡的工作,也許一年,也許兩年,我就會離開這裡,再到另一家出版社,繼續著編輯的旅程。但真實的人生是,你選了一個開頭,一個角色,劇本卻早被編寫好,你難以著力。

那一年是一九九〇年,三月即將進入尾聲,我剛辭掉一份廣告公司文案的工作,賦閑家中,認真翻著報紙,餓的時候就下把麵條,一邊勤奮地寫著履歷表,四處投遞,一邊繼續在馬路上熟悉著剛買不久的摩托車,認識大台北地區的道路,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摩托車是服兵役時,從一年兩個月的士官餉里努力存下的。這部摩托車後來成了我上班的代步工具,我也經常騎著它載書到倉庫,或送稿到位處南港的「中研院」,比現在的快遞還可靠。南京東西路的沿路風景我幾乎了如指掌,南京西路底是倉庫的所在,再過去就是河堤,以及川流不息的淡水河,河岸另一側就是三重埔,我很少跨進的區域;往東,沿著南京東路底,是饒河街、南港路,然後一直接到研究院路,棋盤式的道路規劃,方便騎路,純真的年代。而這條路徑,也是貫穿台北市東西向的重要中軸。

我沒想到會在這裡——這家出版社,這個行業別——停留了下來,這不是原先的人生規劃,雖然我的人生也沒有具體的目標。或許是本質缺乏冒險犯難的精神,我耽溺這岸上的風景,習於隔著書本去眺望人生。然而,有一天,當我開始認真檢視起人生時,卻忽然發覺自己已年逾半百。心境在年輕時蒼老,在中年時回春,我很想問日子究竟是怎麼消逝的?這種追問就像是蘇芮演唱《搭錯車》時以高亢渾厚的歌嗓,反覆地叩問「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事實上,書本就可以告訴你,你的人生全系在你編輯出版的書上,多年累積的書籍,堆集起來早超過你的身高。你編輯著喜歡或不喜歡的書,熟悉或陌生的議題,似懂非懂,又強作解人,一直到今天。但在工作之餘,心底還是有個作家夢,即使你從沒開始認真的寫作,卻經常告訴自己:有一天,我一定會寫出一部偉大的作品。真像是對自己的催眠和阿諛,就這樣,二十五年過去了,那部偉大的作品還蟄伏在意識深處,等著一次大地震,把它從心海深處翻攪出來。眼看就要從業三十年了,忽然有了一種急切的焦慮,「時間到!」的鈴聲就要響起,日子進入倒數。在借來的時間到來以前,我是不是該完成什麼?

二〇一二年初,《文訊》雜誌來社裡做人文出版社的專題採訪,之後,怡瑄問我:「要不要在《文訊》寫專欄?」寫專欄?這是真的嗎?我以為寫專欄是有門檻的,至今不明白為什麼來得如此輕易和突然,是命運的手敲錯門了嗎?我厚著臉皮答應了,開始寫了起來,從二〇一二年春天一直寫到二〇一四年底。我一直等著叫我停下來的指令,但這個命令始終沒有被下達,不知何故。以為一年就會結束的專欄,竟寫了三年。覺得應該自我了斷來得痛快些,於是二〇一四年初,我對秀卿說:麻煩告訴封姐,《書時間》專欄就寫到今年底。其實是害怕尷尬,我不知繼續寫下去會是什麼樣子,害怕自己如黑膠唱盤的跳針,也不知還有沒有可能寫出更精彩的文章。那麼,最好停在一個自己選定的句號上。

大約十年前,曾在一本信用卡公司發行的雜誌上寫稿,但是有一次,寫了一篇文章,寄出後,石沉大海,也沒人再來提醒稿約,職場的嗅覺告訴自己,這就是信號。我在那本雜誌寫了兩篇自己很喜歡的文章,《地下鐵》和《電子郵差》,也許有朝一日,可以在二手書店找回這兩期雜誌。《地下鐵》刊出後,一個記者讀到,喜歡這個題目,後來變成民視《異言堂》的一次專題,我也為了那個專題,特地搭乘了一趟捷運,讓他們拍攝,真是出乎意料的插曲,如今想來,真是有趣。但我終究還是沒能認真地寫作,除了通勤以外,幾乎全部的心力都放在編輯書稿和完成作者交付的工作上。這樣,忽忽來到了五十歲,覺得是把寫過的文章結集成書的時候了,也當作職場一遭的回顧。

人生中有許多課題,我並不明白,也畏於探究,但是從出版展開的旅程,讓我有機會親炙許多文學及史學界的大師,也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知名的作家外,我也有機會幫一些剛出道的寫作者,編輯出版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本書。雖然,之後或許不再聯繫,相忘於江湖,但我始終記得初看這些稿子的興奮和喜悅,那就像是看到一顆原石,內蘊豐富的礦藏。而發現和氏璧,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我第一篇登在報紙副刊上的文章是《維也納的咖啡時光》,那時為了一本書,第一次旅行到維也納,帶著一部從網路上買來的二手萊卡相機,一邊探訪,一邊拍照,回來寫成了這篇文章,大膽地寄給當時擔任《聯合報》副刊主任的詩人陳義芝,沒想到他竟然答應採用。一晃也是十年前的往事了。記得最早向校外投稿是在大學時代,寫過兩篇文章登在《台灣文藝》上,幾次搬家,已不知把雜誌遺落在何方,年代久遠到連自己都淡忘了,直到日前文發來信問起一篇他在《台灣文藝》上看到的文章,問那篇的作者是不是我,我才又想起年少時的輕狂。

文字成了無法遮掩的見證者;而書,記憶著你所經歷的時光。

收錄在這本書里的文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文訊》三年專欄的文章共十七篇,第二部分是多年來斷斷續續寫在報紙副刊、雜誌,以及電子報上的隨筆,這些文章都和書有關,不管是直接或間接。它們像是工作日誌,也像是出版生涯的界標,提醒著你曾有過的出版心情,刻畫著軌跡。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這本書還是特別商請《文訊》雜誌社的總編輯封德屏寫推薦序,如果不是有「書時間」這個專欄,這本書將顯得散漫無章,也撐不起一定的內容強度,那些零星刊出的文章更不知何時才有機會結集成書,感謝封姐給我這個機會。

然而,真正要感謝的是我的老闆吳東升董事長,如果不是在三十多年前,他還在哈佛大學深造時,創立這家具有台灣人文指標性的出版社,設立了「巨擘大系」「新橋譯叢」「學術叢

刊」「文選」和「經典文學」等重要書系,我也不會到這家出版社應徵編輯。在這裡,我意外地親炙了許多大師、學者,我不能忘記第一次和白先勇老師說話時的緊張,也無法忘記第一次見到余英時教授的興奮,在我編輯了馬爾克斯的《迷宮中的將軍》多年後,終於得見當年「經典文學」的策劃者鄭樹森教授,一切都像是做夢一樣。允晨還有一本當年紅極一時,影響無數青年學子,由黃進興博士以筆名吳詠慧發表的《哈佛瑣記》,學生時在書店工讀的我,幾乎每日都會賣出一本……進入手機通信時代後,與世界聯通無秒差,紙本書的處境,就益發艱難了,出版仍是一個夢幻的工作,這一切,都因有人開了這間夢工廠而得以夢想成真。

一路走來,獲得許多文壇、學界前輩,編輯同行,以及諸多好友的鼎力支持,讓我得以在處處險灘的書海中,浮沉至今,內心始終充滿感謝,僅藉此小文,一併致謝,生怕有所遺漏,故不一一列名。但還是得特別提我的高中老師曹永洋先生,他開啟了我的文學視野。從業至今,我始終謹記「沒有人是孤島」這句話。

最後要提的是我的家人,他們是我努力工作的動力和支撐,也是我人世遊走的首要護守。

二〇一五年五月,基隆,梅雨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的精彩文章:

研究歷史不闡明因果關係,一點用處也沒有

TAG: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