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逾古稀,制茶半世紀,這兩位岩茶「國字型大小」傳承人眼中的傳承是什麼?

年逾古稀,制茶半世紀,這兩位岩茶「國字型大小」傳承人眼中的傳承是什麼?

2018年,中國,福建,武夷山。

一場名為「傳承者」的活動正在朝前推進著,這也許是迄今為止,武夷岩茶技藝傳承史中最為考究的活動。

師傅,弟子,技藝,傳承,這是這個活動中最為核心的四個關鍵詞。

十八位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以及他們挑選出來的一名弟子,將在接下來的數個月內,向武夷岩茶的愛好者們,展示他們最本真、最優秀的武夷岩茶的製作技藝。

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前後評出的兩批十八位傳承人里,有兩位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遺」項目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一位是陳德華,一位是葉啟桐。

這兩位「國字型大小」的傳承人都已是古稀之年,資歷也最老,也都先後在崇安縣(今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工作過,從事武夷岩茶相關工作50多年。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見證了武夷岩茶的起起伏伏。關於武夷岩茶(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的傳與承,兩位老者的態度和話語值得每一位後來者銘記。

陳德華+李傑:

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不能丟

師傅:陳德華。現年77歲,從事武夷岩茶製作55年,曾「三進三出」武夷山茶葉科學研究所,首款商品大紅袍製作人,「肉桂」品種的最早培育者和推廣者。

弟子:李傑。35歲,跟隨師傅從事武夷岩茶製作19年,曾經獲得過2009年武夷山市茶業局春茶評比大紅袍類、水仙類二等獎。

「1963年秋天,我從福安農校以大專學歷畢業,被分配到崇安縣(現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一晃50多年就過去了。50多年來,我雖然『三進三出』茶葉科學研究所,但都沒有離開茶鄉武夷山,沒有離開武夷山的茶業圈,一直幸運而幸福地在武夷山從事著自己鍾愛的茶業工作。」 回首半個世紀的茶業生涯,陳德華首先表達的是對武夷山水的感恩之情。

陳德華與武夷岩茶打交道的50多年裡,實踐與研究結合,在武夷岩茶發展的重要節點上,都親身參與並積極推動。

20世紀60-80年代,領銜進行武夷山茶樹種質資源的大規模調查,選育出目前武夷岩茶當家品種「肉桂」;1985年,與同事成功拼配武夷商品大紅袍並推向市場;也是在1985年,從福建省茶葉科學研究所引種回來21年前走出武夷山九龍窠的大紅袍母樹的無性繁殖茶苗,並在武夷茶區培育推廣;90年代中期,積極探索改良程式控制儀、綜合萎凋機等機械在優化茶標準化生產上的運用……

如今,面對武夷岩茶歷史上又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傳承者」活動,陳德華說:「這比『鬥茶』好。現在『鬥茶』太多了些,在提高武夷岩茶的製作工藝和品質上,也並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希望這場活動能把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傳承落到實處,讓這些孩子們能更精進地掌握這門古老的技藝。」

講起武夷岩茶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陳德華還說,以前,武夷岩茶傳統手工製作要許多人一起協作完成的,一個人要樣樣知曉通悉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客觀上造成了武夷岩茶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傳承的難度。

「如今,親歷過那個全手工年代的那輩人都是我這個歲數了,最少都有70多歲了,如果可以邀請他們中的一些來看看這個制茶大會的手工製作,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陳德華惦念著和自己一起經歷過那個艱難的「全手工」年代的同輩人。

作為這次制茶大會陳德華挑選的弟子,李傑對自己的師傅滿是敬仰和尊敬。李傑說:「師傅對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追求對我有很強的鞭策作用。我對手工實操環節非常期待,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我會圍繞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做更多的理論和實操的學習,不僅要上手好,也要努力做到理論好。」

1983年出生的李傑,思路清晰、語言表達能力強,對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傳承有著自己清晰的認知。這之外,他也注重互聯網方面知識的學習,對新媒體環境下的營銷推廣方式也很有心得體會。1999年開始做茶的他,如今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工坊,在他身上能看到武夷岩茶新一代的機敏。

「其實,我們這十八位弟子都『初出茅廬』,沒有什麼活動經驗,如果能組織大家提前做一些準備活動之類,我覺得大會當天面對鏡頭時,大家會有更好的表現。」李傑表達對活動的一些想法。

葉啟桐+葉羽沖:

傳承,是技術的更是精神的

師傅:葉啟桐。現年75歲,從事武夷岩茶製作56年,曾任武夷山茶葉總廠廠長、武夷山市岩茶總公司副總經理,主持製作2004年、2006年兩批次武夷岩茶國家標準樣製作。

弟子:葉羽沖。44歲,跟隨師傅從事武夷岩茶製作25年,曾榮獲2010年武夷山市春茶評比品種茶類特等獎、2012年武夷山市春茶評比大紅袍類特等獎,2017年武夷山市春茶評比暨首屆「互聯網+武夷鬥茶」活動品種茶類一等獎。

今年75歲的葉啟桐,19歲也就是1962年開始做茶,如今已經是與茶相伴的第56個年頭。

「茶是我們的家傳,從我父親那一輩開始,到我侄兒這已經傳了三代。我父親葉先順是崇安茶場的第一任副廠長,改革開放以前我也在崇安茶場工作。」

在葉家位於天心村的老屋裡,葉老給我們聊著過去和現在的事,一屋子的老照片是這個家族武夷岩茶淵源的印證。在所有這些老照片里,一張超大幅的黑白合影頗引人注意。

「這是1965年我的爺爺參加全國農墾科學技術與高產經驗交流會,在人民大會堂的合影。你看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都在合影里。」葉啟桐的侄兒葉羽沖介紹,這次制茶大會他是葉啟桐推薦的弟子。

講起自己的爺爺和伯父,葉羽沖比驕傲更多的是敬重之心。「祖輩對茶的匠心,以及對茶的奉獻精神是我們家族最大的財富。」

1974年出生的葉羽沖做茶已經20多年,現在是葉氏家族茶廠的主要負責人,茶山的管理、茶廠的生產加工和絕大部分的銷售都主要由他負責。

談及這次制茶大會,已過不惑之年的葉羽沖認識深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武夷山的生態環境是從爺爺輩傳下來的家訓。這是我們一直的堅守。不管別的品種有多好賣,我們茶山上的奇種(武夷山原生菜茶品種)一棵都沒有動過,要保持茶山的生物品種多樣性,更要保護茶樹品種的多樣性。」

葉羽沖說如果這次直播宣傳允許,他希望可以在自家的茶山上,現場給大家講解武夷岩茶的茶樹品種、茶園的種植和維護等等。「茶樹、茶園和生態是一杯好茶的源頭,喝茶人要懂,做茶人更要懂。」他一字一頓地說,讓我們感覺到年輕一代茶人的敬畏之心。

在走訪過程中,葉啟桐都更多地讓我們和葉羽沖聊。直到走訪末尾,我們問及他個人對這次「傳承者」制茶大會的認識時,葉啟桐說出的一番話,每一句都讓我們敬重和反思。

「做茶和做人一樣,茶品即人品。所有的活動都不應該去強調誰家茶好,而是應該盡量推廣整個武夷岩茶。整個行業都需要正能量,需要堅持和奉獻的精神。傳承,不僅是傳統技藝的傳承,更是精神的傳承。傳統技藝是根源,技藝要尊重傳統,但也要有創新,要與時俱進。茶是中國的國粹,要走出去滿足更大市場的需求,就必須提高經濟效益,要創新,要現代化。」

陳德華和葉啟桐,這兩位祖籍在外卻把畢生貢獻給武夷岩茶的異鄉人,他們的話值得聽,他們的精神值得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如何養好盆栽山茶花?
養生的絕味好茶,你肯定沒喝過?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