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用夾過肉的筷子,碰了我的素餃子——一場家庭聚餐引發的思考

他用夾過肉的筷子,碰了我的素餃子——一場家庭聚餐引發的思考

文/方月

來源:2017理想地球潛力獎獲獎論文

佛教徒之願行應以弘法、利生為目標和指導,注意區分有效發願、無效發願和負效發願,並以善巧方便的方式去行持。

關鍵詞:普賢大願;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有效發願;無效發願;負效發願

近年來,隨著高僧大德們弘法事業的不斷增上,佛教寺廟和佛教徒數量不斷增長。同時,學佛人的素質也在逐步提高。在索達吉堪布等大德的號召下,許多佛教徒發願終生聞思修行,行持放生、吃素等佛行事業。這一舉動救度了無量眾生,令佛教的慈悲觀念深入人心,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作為當今時代的一名佛教徒,我們除了要把握機會、努力修行外,還應當時時刻刻反觀和修正自己,爭取成為一名合格的佛教徒。

本著這一出發點,筆者將近期目睹的一件小事,寫成文字,供自己和有緣人借鑒。

餐桌

男、女主人,客人及其孩子

01.

情 景

再 現

在一次家庭聚餐上,素食者男主人對客人的孩子,進行了不太客氣的批評教育。原因是孩子用夾過肉的筷子,碰了自己的素餃子。批評之餘,男主人還將兩個被碰過的素餃子夾到孩子的碗里,要求其吃掉,理由是這兩個餃子已經沾過肉味,不能繼續留在裝素餃子的盤子里。

孩子的家長瞪得兩眼發直,一句話也沒說;男主人卻只顧著保護他的素餃子,什麼都沒有注意到。

事後,男主人的妻子私下提醒他,自己不沾,靠邊吃沒碰的就可以了,夾回去太不尊重別人。另外,在外邊吃素的時候,也沒辦法保證每次鍋碗都可以刷的很乾凈,A師兄在國外實在點不到素菜時,就是把肉挑掉後再吃的。

男主人聽後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提醒孩子不要拿筷子亂碰,是為了讓孩子懂道理,自己是出於好心;至於A師兄吃肉邊菜,是因為A師兄和自己的發願不同(言外之意,男主人已經發願一點肉都不能沾)。

希望孩子懂道理,我們暫且可以理解;每個人的發願不同,也能夠理解;但是讓筆者不能理解的是,男主人為什麼要發這樣的一個願呢?不僅是男主人,不少佛教徒都會發類似的願。

Ⅰ. 吃素與不沾肉味的異同

Ⅱ. 關於發願

02.

思 考

分 析

下面筆者從兩個方面分析這個發願:不沾肉味

首先,從能否實現的角度,筆者認為難度很大。除非天天頓頓在家裡吃,準備單獨的鍋碗瓢盆,還要做飯的人眼神好,能挑出菜里的小蟲,如此才能實現。這個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從利益大小角度看,筆者認為作用也不是很大。作為佛教徒,我們吃素和非教徒不沾葷腥看起來很相似,實則不同。如果不仔細分析,則很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並且稀里糊塗地認可這個似是而非的觀念。下面筆者仔細分析一下兩者的異同:

從表面上看,純素食必然沒有肉味,故意吃沾肉味就是在吃眾生肉,在這一點上看兩者有重合的部分。筆者也認同,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應當盡量吃純素,這樣是最完美的。

首先,從心態上看,沾,不是故意而為,與吃肉不同,是不得已的選擇。

其次,從結果上看,沾,是偶爾不得已的情況下被動性的發生,不具有飽腹的功用和連續性,所以不會因此危害眾生的生命。

再次,從修心角度看,吃素是為了不害眾生,長養大悲心,非故意沾一點肉味,並不會障礙大悲心。六祖惠能大師在獵人隊伍避難的十五年里,吃的都是肉鍋里的菜。所以歷代大德雖然都提倡吃素,但並沒有要求必須完全不能沾肉味。

筆者認為,有了吃素的概念和行為後,再單獨把純粹的不沾肉味拿出來發願,雖然勇氣可嘉,但總有「雞肋」之嫌。如果沒有善巧方便,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談論這件事,並非是要談論事件本身,而是要談論事情背後的思維方式。筆者認為,作為佛教徒,我們在發願和行持時應仔細觀察以下兩點:

第一,我們所發之願應該有真實的意義。

第二,在踐行的過程中應當具足善巧方便,學會隨順眾生。

具體而言,索達吉堪布在《普賢行願品講記》中談到:「有些修行人本來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但因為他們的發願力非常強,結果即生中就現前了菩薩的境界,獲得了度化眾生的威力。」所以我們應當常發善願。即使自己的發願今生沒有成熟,未來也不會虛耗。對於諸佛菩薩的廣大利他行為,雖然現在不能如實做到,但只要每天不斷地發願,總有一天可以實現。

發願如此重要,我們理應隨時隨地發願,但是不是只要不發惡願就可以呢?

並非如此。

修行人的發願應隨學諸佛菩薩,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

隨學諸佛菩薩發願,首先應該了解其發願的內容。諸佛菩薩雖然有十方、三世,且各自願力不同,但根據索達吉堪布《普賢行願品講記》中的開示,所有佛菩薩的發願都可以包括在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之中,這十大願王如果發散出去,就是一切菩薩的十萬大願,如果歸攝起來,就是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既然諸佛菩薩的願力,歸攝起來是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那麼我們所發之願就應該與這兩點相合。只有相合於弘法利生的願力,才算是真正有效的善願。與此無關的則是無效發願。我們在避免發惡願的同時,也應該避免無效發願,以減少對時間和精力的浪費,畢竟人身難得;同時還要注意防止無效發願轉化為負效發願。

比如事件的主人公,發願吃素可以利益眾生,屬於有效的善願;不沾肉味則是與弘法利生無關的個人好惡,屬無效發願;與人相處時,不具足善巧方便,若因此讓別人對其及佛教產生誤解,成為弘法利生的障礙,則無效發願便轉成了負效發願。

我們確定好一個有效的善願之後,在踐行的過程中,也不應偏執,應當具足善巧方便,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願行合一。否則如果行為不善巧,也很可能導致願望落空,淪為空願。

任何一種執著都是不值得讚歎的,因為當我們對於一件事或者一個理念過於執著時,就會陷入自我的利益中,從而忽視了他人的利益或感受。作為佛教徒,這樣既不利於弘法、也不利於眾生。

就像事件中的主人公,對自己的不沾肉味太過執著,從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這種行為在他人眼中,嫣然成為了一個沒涵養的人,與佛教徒應有的祥和、包容,完全格格不入,活生生一個刻薄人的形象。但是他自己卻完全沒有發現,以為自己特別有「定力」,為了「持戒」不怕得罪人,覺得自己很有「無畏的精神」。如果他能多為別人著想,即便暫時不能擁有「同體大悲」的境界,也不會有傷害別人而不自知的情況發生了。

如果主人公真正了解了這個道理,即使發了不沾肉味的願,也不會有大的過失。因為具足善巧方便,就不會讓他人覺得不舒服,如此,便會慢慢具足利益他人的因緣。

總結

綜上所述,作為佛教徒,我們在願行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發願之前應仔細觀察,不可輕率。

其次,所發之願,應隨學諸佛菩薩。以普賢十大願為指導標準,以是否可以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為目標,不以自己的偏好作取捨標準。

再次,注意區分有效發願、無效發願和負效發願。如此才能不浪費暇滿人身,確保自己做有意義的事。

最後,要以不偏執、善巧方便的方式去行持。

若能做到以上幾點,我們在所行中一定能夠彰顯出佛教徒的魅力。以自身散發出來的修行人特有的智慧和慈悲,吸引和影響有緣的眾生,共享法味,共建人間的理想修行國度。

-END-

註:原文標題為《願行如法,自利利他》,內容略有刪改。

關於「理想地球獎」

理想是不分國界和膚色的,它關乎人類共同的幸福所向。當我們超越個體的成就,去關心這顆蔚藍星球的命運,關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損益得失,個體的生命質量,將由此得到一次美麗的升華。所以我們設立「理想地球獎」,旨在獎賞無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繫地球的胸懷。這些理想和胸懷,將在參與者的論文中得以表達。我們期待一切美好的心靈,能通過文字、聲音,散播給更多的心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的精彩文章:

你自以為是的看破,不過是孤僻離群的冷漠
真正的禪意,是對一切的放下與超離

TAG: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