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表外業務和非標資產存在潛在違約情況

表外業務和非標資產存在潛在違約情況

合理判斷表外業務和非標資產的規模。

判斷表外業務和非標資產的風險狀況,首先應對其定義進行梳理。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夠引起當期損益變動的業務。表外業務主要分為擔保承諾類、代理投融資服務類、中介服務類和其他類業務。而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以下簡稱非標資產)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於信貸資產、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

從監管部門對兩者的定義來看,各類未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資產,只有在成為某種資金投資標的時才會真正成為非標資產。而在當前的中國市場,銀行仍是非標資產的最大投資者,也可以說是各類其他資管計劃及非標資產的最終資金提供者。銀行投資非標的主要方式,一是表外業務中的理財產品對非標資產的投資,二是銀行表內的自有資金對非標資產的投資。

在此定義下,可以將需要進行風險評估的表外業務和非標資產的規模做大致的判斷。銀行表外業務中蘊含一定風險的主要是代理投融資服務類業務(理財/資管業務),截止到2017年末該類業務的總量約為28.88萬億元。關於非標資產中表外部分,監管部門2013年就做出了上限規定:理財資金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餘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以銀行目前總資產和理財餘額計算,當前非標資產的規模上限均在10萬億左右,而實際操作中非標資產的規模可能略低於這一數值。表內的部分主要通過買入返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應收款項類投資三個會計科目進行。從上市銀行的情況看,2017年末表內的非標投資在總資產中的佔比約4.81%。以此推算,銀行表內非標資產投資規模約12萬億,表外非標資產投資規模約10萬億,表內外合計22萬億左右。

表外業務和非標資產的風險尚屬可控。

表外業務本身的風險較為可控。其中:擔保承諾類、中介服務類和其他類業務大多是較為傳統的業務品種,管理也較為規範,集中出現風險的可能性不大。而在資管新規出台打破剛性兌付後,代理投融資服務類業務即使出現風險,向銀行傳染的可能也較以往要低。

非標資產潛在的風險狀況與債券市場的情況較為類似,主要也是流動性和再融資的問題。一方面,嚴監管的環境大幅制約了銀行同業業務(表內的非標投資一般屬於此範疇)的擴張,2017年上市銀行表內非標投資佔比較2016年下降1.6個百分點,存量資金的退出導致非標資產流動性狀況較為緊張。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大幅限制了資管產品對非標資產的投資,進一步制約了增量資金對非標資產的流入,從而使部分存量資產可能出現資金接續困難,並增加違約的潛在風險。

但相對而言,非標資產面臨的壓力短期內集中爆發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小。表內非標投資經過2017年以來的持續規範管理,風險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釋放,且出現投資規模下降、久期延長的趨勢。尤其是1年以內到期的投資佔比約30%左右,較2016年出現較大規模的回落,短期周轉的壓力相對可控。而資管新規對存量的表外非標投資做了過渡期的安排,同時大部分銀行表內外非標投資的風險管控要求也基本相同,通過資產證券化轉標以及以信貸資金對接回表的方式實現資金接續的政策障礙不大。基於此,當前非標資產面臨的風險總體可控,資金對接的渠道也較為清晰,但主要障礙仍在於銀行端是否能提供足夠的流動性進行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