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系列片頭全盤點
1962年,第一部007電影[諾博士]上映。
如今,第25部系列電影已提上日程,新劇本創作進入實質性階段。
007系列成功打通間諜片與主流商業片的隔閡、融合英國本土特色與世界潮流,表現出持久的生命力。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加冕世界上歷時最久經典系列電影。
它將獨有的類型體系滲透進人物造型、情節設計等方方面面,甚至是片頭。
25部電影片頭,由四名導演——莫里斯·賓德、羅伯特·布朗約翰、MK12設計工作室和丹尼爾·克萊曼完成。他們用自己的理解,延續著邦德的傳統。
▲007系列片頭匯總
邦德VS槍管
從[諾博士]起,邦德面向觀眾、突然開槍的一幕,莫里斯·賓德的設計沿用至今。
這一設計被命名為「邦德槍管」(Bond Barrel):白色的圓點以定格動畫的方式,移動到畫面最右側,然後放大成對準邦德的槍管,周圍是漩渦狀的紋路。邦德舉槍反擊,血液逐漸覆蓋整個畫面。
十秒左右的橋段,展示出邦德與反派對決的二元故事架構。透過槍管,邦德的子彈迎面而來,擊中反派,也擊中觀眾。
槍管、血液是暴力的載體,由邦德執行開槍,觀眾也同時經歷興風作浪者的顫慄,懲惡揚善者的快感。
隨著系列作品的推出,邦德的著裝與開槍姿勢、槍管序幕出現的時機也發生變化。
▲[諾博士]、[來自俄羅斯的愛情]、[金手指]:邦德頭戴禮帽、站著開槍
從第四部[霹靂彈]起,到第十六部[殺人執照],除了第六部[女王秘使],邦德採用同一種姿勢開槍。
▲邦德採用半蹲的標準開槍姿勢,展現一種從容、訓練有素的特工形象
▲[女王秘使]:邦德用一種類似求婚的姿勢開槍
這是24部007電影中,僅有的單膝跪地開槍。
這與電影的婚姻主題有關——在[女王秘使]中,邦德結婚。他短暫的婚姻,以新娘在婚禮當天遭遇槍殺結束。
▲[你死我活]:第八部007電影,邦德脫掉禮帽,符合當時英國紳士的著裝標準
▲[黃金眼]:從開槍姿勢看,邦德站了起來,這一變化顯示邦德更加從容、隨性的動作風格
同時,片頭導演丹尼爾·克萊曼在保留原有結構的基礎上,運用CGI(電腦圖像界面)技術進行升級處理。對「邦德槍管」的周圍,增加陰影的位移與旋轉,彷彿在追蹤邦德,營造出邦德正處於敵人射程內的緊張感。
[擇日再死]中,克萊曼又做了改動。
過去,觀眾透過槍管,在槍聲和紅色的配合下,有種子彈迎面而來的感覺。克萊曼通過增加子彈放大、迅速佔據畫面的瞬間,將這種感覺變得更加真實。
接下來的[皇家賭場],邦德槍管出現的時機,有所調整。
▲[皇家賭場]:邦德開槍是為了射中前面出現的敵人,邦德的著裝也一改往日的西裝革履
丹尼爾·克萊曼打破過往邦德開槍後,插入一段情節、再進入片頭的做法,創造「情節——片頭」的新次序。
槍管序幕與影片敘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預示電影中的動作戲將更為寫實、凌厲。
正是從這一部起,邦德那種老派英國紳士的作風開始削弱,開啟了007系列的新時代。
此後的[大破量子危機]、[大破天幕危機]取消片頭的槍管序幕,直到影片結束後才出現。
最新的[幽靈黨]中,槍管序幕回歸,奠定全片復古的基調。
▲[幽靈黨]:邦德開槍、全身變暗後,血液才流下來。預示在這一部中,邦德的行動將更加隱蔽,也可能以隱退結束
邦德槍管作為影片的開場片段,在十秒左右的時間內,體現出007電影的美學風格、技術上的變化,詹姆斯·邦德的著裝、動作風格的變化,甚至還影射了影片的主題,成為007系列電影片頭的標誌性元素之一。
槍VS女郎
第二部007電影——[來自俄羅斯的愛情](1963)確立一種新的模式:在邦德槍管序幕結束後,先插入一段正片內容,再進入主片頭。
若說主片頭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元素,非槍和女郎莫屬。
槍代指「暴力」,女郎代指「性」。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對這兩個視覺形象代表的含義,基本達成一致的理解。
正如劇情一樣,槍與女郎的密集展示,瞄準全人類潛意識中共同的兩大本能——死亡與性。
[諾博士]中,莫里斯·賓德利用圓形,與槍口和片名[Dr.No]中的o連結。女性舞者的剪影熱情狂亂,失焦的處理方式,又為畫面增加幾分神秘迷離的氛圍。
[俄羅斯的愛情]中,女性的身體開始更具挑逗性。
導演布朗約翰發表在《性與版面設計》一文中,闡明個人的設計理念:「在我看來,這種類型的電影唯一有用的主題就是性或暴力。我選擇了性。」
作為一名實驗性版面設計的倡導者,他將名單看作圖像的一部分,直接投射到肚皮舞者身體上,字母保持靜止,隨著舞者的扭動產生形變。
▲[來自俄羅斯的愛情]:字在舞者的身體間遊走,充滿挑逗的意味。電影中,正是性吸引力促成邦德與邦女郎的攜手
片頭將暴力擱置起來,專註「性」的部分。
到了[霹靂彈],[諾博士]的片頭導演莫里斯·賓德回歸。
賓德重新把槍與女郎一起放進片頭。並延續上任導演的誘惑性剪影,還做了升級處理——舞動的女性首次以全裸體的姿態,在007系列片頭中亮相,之後更是成為「固定嘉賓」。
▲[霹靂彈]:集齊裸女剪影和槍兩大元素,曼妙身姿的誘惑與緊隨的死亡威脅同時上演
▲[海底城]:女人執槍追捕邦德,兩人面對面對峙時,邦德緩緩按下她的手,兩人接吻
而影片中,身為俄羅斯情報人員的邦女郎,多次揚言任務結束後,要殺了邦德、給情人報仇。最後,還是沒能抗拒邦德的魅力,以兩人滾床單任務達成落幕。
插播一句,此後莫里斯·賓德包攬12部007系列電影片頭。
直到1989年,他還製作了自己的最後一部邦德片頭——[殺人執照],這距離他辭世僅剩兩年。
相同的導演,大概也是片頭風格保持一定的穩定性的原因之一吧。
截止目前,[霹靂彈]後的21部邦德電影中,只有一部片頭沒有女性的身體——[皇家賭場]。
在賭博世界上,上演的是男人間的肉搏。
這一部普遍也被認為是邦德的「轉型之作」——弱化感情戲、近身格鬥等動作戲戲份大增。
▲[皇家賭場]:缺少女性元素的片頭,變得暴力、血腥。電影中,留給邦德談情說愛的時間也顯著減少,感情戲在邦女郎死去、邦德無法確定這份感情的真偽中結束
「[皇家賭場]必須要有所不同,」克雷曼說,「這是入行之前的邦德。在開場前開,他甚至還不是007,所以片頭是講述了他成為00特工的事情。」
「這次畫面中沒有出現舞動的女人,因為敘事考慮,邦德還沒有成為那個女性殺手,他還沒有心碎過,還沒有被女人背叛過,還沒有成為那個奪命暗殺者,還不需要沉湎於肉體歡愉來確定他還活著,以彌補他周圍不斷的死亡的恐怖。」
抽象Vs形象
007的片頭序幕中,多多少少都影射了正片的內容——或用形象的影像畫面,或用抽象的文字圖形。
[諾博士](1962)的片頭,是007系列中最抽象的一部。
作為一名美國商業藝術家,片頭導演莫里斯·賓德根據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美學,將片頭抽象為簡約的圖形動畫。
整個片頭可以分為三部分:閃爍的波點和方形,卡呂普索舞者的剪影,三個盲人乞丐。
三者的關係是割裂的,配樂也是風格迥異。以第一段配樂最為經典,出現在隨後所有007電影的片頭。
▲[諾博士]:波點的快速、無規則地閃爍令人不安,與槍管結合起來,則賦予它更多的含義——每個點都會成為一顆或射向邦德,或由邦德射出的子彈
這一部分以紅色波點佔據畫面結束,又與鮮血建立聯繫。
第三部007電影——[金手指]以一隻金色的手掌進入片頭。
將電影主題用視覺圖案形象化,後來的[金剛鑽](1971)、[黃金眼]等也採用相同的方式:[金剛鑽]出現鑽石、[八爪女]出現章魚、[擇日而亡]出現石油、[皇家賭場]出現撲克牌。
▲[金剛鑽]片頭中,閃閃發光的大鑽石。這是賓德使用攝影最多的片頭
此外,一些片頭還暗示正片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景。
[霹靂彈]中,女郎與持槍者在水下追逐,而水下的追逐戲正是[霹靂彈]的重頭戲,幽靈黨偷取原子彈、邦德與殺手搏鬥、營救邦女郎、最後眾人交戰,都是在水下發生。
[雷霆谷]中,邦德的血化作日本藝伎的傘,隨後出現火山噴發等片段。
▲[雷霆谷]:背景是噴發的火山映照出的紅色天空,女人們身著日本傳統裝束
片頭引出日本女人與火山兩個重要元素,成為點題的視覺雙關語——邦德前往日本,幽靈黨的秘密基地潛伏於火山之下。
[太空城]中,女郎繞著月亮翻轉、舞蹈,彷彿處於失重狀態。
通過提取影片的主要線索,簡化成或抽象、或形象的元素,揭示故事最基本的主題特色。
同電影劇情一樣,007片頭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半個多世紀的跨度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007片頭設計也折射出這段歷史——以一種更抽象、隱晦的方式。
典型的當屬[你死我活]、[黃金眼]。
[你死我活]中,片頭將種族衝突轉化為視覺元素,表達社會矛盾。
▲[你死我活]:黑人女性的頭部燃起了熊熊火焰,並瞬間變成骼骸,整部片頭的視覺信息傳遞著危險和恐懼,影射當時美國的3K黨(奉行白人至上)
[黃金眼]的片頭,是對當時蘇聯解體和蘇聯形象符號的概括。
▲[黃金眼]:美女手持斧頭、破壞雕像,口吐槍支、打倒鐮刀旗幟,極具政治隱喻
色彩Vs色調
色相、明度、純度是色彩最基本的屬性,它對視覺有刺激作用,是設計視覺衝擊力的主要體
現。而畫面中色彩的總體傾向,又構成色調,帶給人冷與暖、焦慮與寧靜等不同的感覺。
[霹靂彈]中,賓德以大膽純凈的顏色做背景,如夢如幻的色調也至此確立下來。
裸體女人的剪影在藍色的海洋中,遊走、逃離,兩名持槍者尾隨其後。海水變紅,營造出女郎的生命受到威脅的緊張感。
▲[霹靂彈]的片頭色彩運用大膽,排版乾淨
[你死我活]中,透過頭骨上空洞的眼睛,觀眾們可以看見裸體、戲劇性的打光和大量的火焰相混合。當主題曲節奏變快時,火焰、舞蹈隨之狂亂。色調也發生變化。
▲[你死我活]:藍、紅、綠是賓德片頭設計中常見的顏色,此處同時出現,並做群魔亂舞狀。與電影的邪教主題有關
▲隨著歌曲節奏放緩,背景變成變為藍色火花和煙霧的混合,一個女人在搖擺。非理智的情緒轉向理智,瘋狂轉向冷靜
▲再次回到溫暖的色調,同時片頭在一個女人手中結束。一切回歸秩序
[大破天幕危機]用色更加陰鬱,無論是黑暗的水下景觀、流沙陷阱、神出鬼沒的埃舍爾主義(專門研究立體錯覺畫的藝術流派)的迷宮、頹敗的莊園,還是組成頭骨樣式的墓碑,都深深埋在垂死的詹姆斯·邦德的大腦中,直至他跌入自己製造的深淵。
▲[大破天幕危機]的用色更黑暗。除了添加很多黑白的畫面以外,克雷曼調低紅色和藍色的亮度,整個片頭的氣氛都更加沉重、黑暗
藝術VS技術
追溯電影片頭的發展,以歐洲先鋒派的藝術探索為起源。
藝術家們嘗試「視覺音樂化」、「音樂視覺化」,將音樂和抽象圖形在單位時間內重組,為片頭的表現形式作鋪墊。
隨後,蒙太奇學派的發展,為電影片頭的鏡頭敘事打下基礎。
同時期,以包豪斯學院為代表的歐洲現代主義平面設計也為人矚目。二戰時,大批教師、學生流入美國,形成紐約派風格。此後,受到表現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運動的影響,片頭的內容越來越豐富。
007系列電影正是秉承片頭髮展的傳統,把當時流行的藝術風格、最新的技術與電影主題結合在一起,建立屬於自己的片頭體系。
先後執導14部007片頭的莫里斯· 賓德,在第一部作品——[諾博士]中,使用抽象藝術,將槍口簡化為波點。
[女王秘使]的片頭,融入奧普藝術(Op-art,即光效應藝術)元素:根據一定規律排列而成的波紋,按一定頻率閃動。觀眾在注視時,會出現眩暈的光效應現象。
▲波紋的閃爍造成流動的視覺錯覺,然後引出第一任邦女郎等人
接著,眾人在沙漏中的出場,又運用了光學畸變。
[海底城]中,為躲避敵人的追逐,邦德從雪山縱身一躍。長達近二十秒的自由落體過後,他撐開降落傘,就落進女人雙手的剪影中。
▲[海底城]:運用蒙太奇,無縫銜接情節和片頭序列。降落傘越來越小,直至像是被雙手捧起,正式進入片頭部分
在後來的[大破天幕殺機]中,邦德受傷墜入瀑布中,採用相同的設計。
拍攝[來自俄羅斯的愛情]與[金手指]兩部007片頭的布朗約翰,是實驗排版的長期倡導者和實踐者。
「字體已經不僅是一種輔助的插圖或圖像,而是作為圖像本身使用。」
[來自俄羅斯的愛情]中,布朗約翰把文字直接投射到背光的肚皮舞者身體上,造出幻燈片式的效果。
接下來的[金手指],他索性把電影片段投射到女演員身上。
同時,電影片段與女演員的身體並不是簡單的疊層關係。
導演用女體作為「雙重景觀」,投射的影像在上面得到移植和重新情境化。女人的膝蓋化作丘陵,高爾夫球掉進乳溝,牙齒成了車牌,不斷變化……
▲[金手指]:女演員基本保持靜止,從頭部到腳趾都塗成金色,投影與她的曲線相配合。在她的身體上演罪惡、愛欲
配上雪莉·貝西的深情吟唱「金手指,他是男人,能點石成金的男人……」,構成一部影像裝置藝術作品。
賓德在[八爪女]中,借鑒這種投射的創意,並結合當時最新的激光技術。
▲[八爪女]:激光樣的字元「007」從槍管射出後,遊走向女性的身體私密位置,隱喻007對女性身體的佔有
[大破量子危機]、[大破天幕危機]挪用埃舍爾繪畫中靈異的異次元空間,打破時間、空間的觀念,多個邦德以不同姿態,同時出現在同一畫面中的不同地點。
▲[大破天幕危機]:鏡子從不同角度映射出邦德,展示出邦德內心的掙扎——他有些迷失自我,舉槍射擊,殺死的卻是自己
以[殺人執照]為結點,片頭設計基本上是利用光學合成技術製作而成,即使用蒙版或曝光等技術,把剪影、主題物和實拍影像置於同一畫面。
莫里斯·賓德去世後,丹尼爾·克萊曼接棒,將數碼技術應用於片頭中。
[黃金眼]、[黑日危機]、[明日帝國]、[擇日再死]使用數碼軟體技術和實拍影像結合的方式。
[黑日危機] 採用3D建模技術,賦予靜態元素以動態效果,使靜態石油具備「動」的特徵。
▲[黑日危機]:裸體女人狀的液態石油流動、灑落,影片中的衝突因石油而起,石油與美女的結合,也是危險與誘惑的結合
[皇家賭場]、[大破量子危機]、[大破天幕危機]、[幽靈黨]採用數碼重描的技術製作,將真人攝影與數字世界整合起來。
[皇家賭場]中的打鬥場面,由主演在實拍鏡頭中完成,再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實拍畫面轉化為平面圖形。
▲[皇家賭場]:流血、破碎、槍擊等鏡頭用撲克牌的花色替代,既與電影主題緊密結合,又有效降低了片頭的血腥程度
[大破量子危機]的片頭是由美國電影設計工作室MK12完成的。
MK12將快速移動的追蹤鏡頭與數字景觀拼貼起來,邦德身處比他龐大幾百倍的女人的胴體中。
▲[大破量子危機]:沿用數碼重描技術,沙丘變成女人的形體,還要吞噬邦德。這次爭端主要發生在一個沙漠國家
大多數邦德片頭遵循電影的主題,確立一系列相同的意象:誘惑的人體、風格化的暴力、隱匿的危險、寫實的槍支,再結合富有想像力的攝影、動畫。
總的來說,是「一種伴隨著高調的流行歌曲的強烈視覺表現」。
同時,技術也發揮重要作用。片頭的設計正體現技術進步在藝術領域的運用——
從60年代的靜止幀到實驗性電腦動畫和數碼技術、動作捕捉,到近幾年的運動控制系統。
在24部007系列片頭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對於第25部007電影片頭,你又有什麼期待呢?
※這份上影節的備用觀影秘笈,一般人我不告訴
※如何把「燒倉房」變成「燒心房」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