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夢裡水鄉,斜坐小橋望水東流

夢裡水鄉,斜坐小橋望水東流

橋北雨余春水生,

橋南日落暮山橫。

問君對酒胡不樂?

聽取菱歌煙外聲。

——《過杜浦橋二首其二》陸遊

紹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為越國都城,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

紹興最早的橋樑,見之於史籍記載的為靈汜橋,始建於越王句踐之時。此後,歷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至清,代有新建,代有重建。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

石橋營造技藝是紹興市的傳統技藝之一。同時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紹興石橋傳統的建築程序

看場地選址,根據實際情況橋型設計,然後到實地放樣,石匠進行打樁,砌橋基,砌橋墩,安置拱圈架,砌拱,封頂壓實,給橋身進行裝飾,對細節進行處理保養,大橋落成。它的營造技藝包括各類浮橋、木樑橋、石樑橋、折邊拱、半圓形拱、馬蹄形拱、橢圓形拱、准懸鏈線拱等古橋建造技術。

紹興石橋營造技藝獨特,部分石橋(如八字橋、廣寧橋等)的營造技藝為國內罕見,橋樑形式多樣,形成了極為系統的技術體系,在各個不同時期都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而且石橋的營造技術非常科學,用料質量講究,布局、選址合理,古石橋一般壽命能長達千年以上。紹興古橋成為中國古橋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八字橋

八字橋位於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處廣寧橋、東雙橋之間。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始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寶祐四年(1256)重建,「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 橋以石材構建,結構造型奇妙,八字橋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鏡湖之水,北達中國大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這裡位處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點,橋呈東西向,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橋,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設二橋洞,解決了複雜的交通問題。橋麵條石並列,長4.85米,橋高5米,凈跨4.5米;橋面寬3.2米,橋東西長27米;橋東的南北向落坡各為12.4米、17.4米,橋西的南向落坡為14米。

廣寧橋

廣寧橋始建於南宋高宗以前,至明萬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橋上可見城南諸山。橋心正對大善寺塔與龍山,為極好的「水上」對景。自南宋以來,一直是納涼觀景之處。明修潔士朱亢宗曾作詩懷古惆悵:「河梁風月故時秋、不見先主曳杖游。萬疊遠青愁對起,一川漲綠淚爭流。」

廣寧橋為單孔七邊形石拱橋,是紹興現存最大的單孔石拱橋。橋為七邊形拱橋,全長60米、寬5米、高4.6米,凈跨6.10米,橋南設16級石階,長25.30米,橋北石階20級,長26.30米。24根橋欄柱都雕以倒置荷花,雄健厚實,柱板花紋,幽雅大方。橋洞頂拱石上,刻著「鯉魚跳龍門」等六幅石刻,有面目猙獰奇形怪狀的,也有虎頭獅身振鬣怒吼的,甚為精緻。此橋的抱鼓長3.7米,高0.65 米,厚0.2 米,如此長的抱鼓實屬少見。橋上橋 橋洞拱石上刻有捐資修橋的姓名。橋拱下有纖道,可供行走。橋上橋下兩條道路交叉通行,故稱古代立交橋。

石橋營造的末法世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新建了許多四通八達的公路,各種現代建築橋樑層出不窮。由於石橋營造成本高,工藝繁雜,一般建築公司不願承建。這使紹興石橋營造工藝的工匠更是後繼乏人,保存紹興石橋營造技藝迫在眉睫。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菩薩蠻》 韋莊

PS:本文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許多東西都孤獨老去死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方空間 的精彩文章:

TAG:拾方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