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糟101:永遠勸不動帶娃的爸爸團

創糟101:永遠勸不動帶娃的爸爸團

愛貝睿

基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新一代兒童教育機構

還沒十點,球賽還沒開始,樓下的小店就已經擺好了毛豆啤酒,大叔小叔們聚集在電視旁高談闊論。回頭看看孩子他爸,竟然還沒有打開電視?!

「怎麼不去湊個熱鬧看場球?」

「我才不去呢,今天已經夠累了,明天一大早還要做家務然後送孩子去早教班呢。我要是真的熬夜看場球明天起不來,你肯定要找我茬。自從有了孩子,你看我都不奢望看球了。」

GIF

這話乍一聽還特別感人……

誒?不對!有了孩子以後我也放棄了很多興趣愛好好嗎!怎麼在我這兒就是理所當然,在男人那兒就是無私奉獻呢?我當年半夜起來給孩子餵奶的時候,可沒有啤酒毛豆伺候呢!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抱怨

翻看有關「爸爸帶娃」的文章視頻,經常看到有媽媽這樣評論:

「等了三年了,隊友還帶不好娃,爸爸入戲真是太慢了!」

「所有方法都對,可我家那位怎麼就是不願意帶娃?」

「爸爸跟孩子獨處,只會給孩子看動畫片,自己玩手機……」

這樣的抱怨你是不是也有過?很多爸爸在「不帶孩子」與「隨便帶孩子」之間游移,就算媽媽們聽了那麼多道理,掌握了那麼多鼓勵爸爸的方法,可還是收效甚微。

於是媽媽們再一次陷入了苦惱:為什麼爸爸不願意帶娃呢?帶娃對於男人來說,就那麼不像是義務嗎?!

綜合一系列科學研究,「不太願意和孩子在一起」不是中國爸爸的專屬「問題」。爸爸們寧願和手機待在一起也不和孩子玩,因為他們的腦海里,總有些聲音在回蕩:

養娃?哦不,這不男人

「大男子主義」的爸爸認為:女性「天生」就會養孩子(至少比自己會養),媽媽就是知道該怎麼搞定她/他。

所以,男性覺得「養娃就是女性的義務,如果我參與的話我就不男人了」。

認真想想,所有男人聚在一起時,為了體現自己很「男人」,都會聊些什麼呢?「帶娃」貌似只是媽媽們會討論的話題。

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育兒書籍、親子產品廣告和相關機構的宣傳,描述的主要還是媽媽和孩子在一起的幸福場景,而忽略了爸爸的存在。在主流及傳統觀念里,男性是攻擊性、獨立、堅毅人格的象徵,是家庭的「頂樑柱」,只負責賺錢養家而不需帶娃。這些對於男性的刻板印象的確會引發爸爸思考:「如果我帶孩子的話,周圍的人會怎麼看我?」

然而,最近的一項針對菲律賓兩千多名爸爸的調查研究發現:相較於三十年以前,爸爸投入養娃的時間已經成倍增加。

或許在目前,多花些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和孩子培養高質量的親子關係,還不是「大男人」生活的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爸爸不能只是養娃的「旁觀者」。所以,爸爸們抓緊走向時代前沿,勇敢打破常規的性別角色吧!(一不小心,說出了天下老母親的心聲~)

一個建議:

帶孩子,不意味著爸爸就不「man」了。有很多方式可以讓爸爸「像個男人」,但是絕不是不帶娃。時代在變化,在不久以後,會帶娃的老公才是最男人的。

她/他不愛我

很多爸爸把嬰兒期看作是媽媽和孩子的「專屬親密期」,媽媽可以滿足小baby的所有需求,而自己像局外人一樣,連抱孩子都顯得尷尬,也無法面對日常的屎尿屁。

於是爸爸們不想「插足」這樣的親密關係,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也不懂孩子。只有當孩子長大了可以走跑跳了,爸爸才開始覺得孩子好玩,想多和孩子在一起。

而當爸爸總算興起,想找孩子玩的時候:「寶寶,我們來玩~」:

寶寶:

此時的爸爸早已失去了當年追媽媽時的厚臉皮,經常受到拒絕的爸爸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覺得「反正世上只有媽媽好嘍,那我不要跟你玩嘍。」

於是爸爸不斷錯過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契機,讓雙方都沒能好好了解對方的「脾性」,而這也意味著爸爸和孩子在一起時會感到越發尷尬。而這種「尷尬」的感覺,又進一步降低了爸爸想要與孩子親近的慾望。

一個建議:

爸爸成為媽媽的養娃合伙人,越早越好。在孩子面前,爸爸就不要那麼「大男子主義」啦。下次想和孩子玩的時候如果再被拒絕,試著和孩子溝通,和孩子約定一個時間玩耍。

這個混世魔王就是我的劫數……

爸爸傾向於認為,花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是他們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爸爸當然認為帶娃是他們的義務,但生活中的其他焦慮和義務已經讓爸爸足夠疲憊,而家裡這個還學不會控制情緒和行為的孩子則成為了爸爸想要「避開」的人。

如果孩子比較淘氣,和你處處不一樣,爸爸就更焦慮難過了:「這是我的孩子嘛,我沒有辦法和這個小朋友玩……」

一個建議:

無論孩子是不是「很難搞」,她/他都需要爸爸的愛和耐心。互動是互相了解的基礎,爸爸只有和孩子交流了才會知道這個小朋友也沒有那麼「混世」。而且爸爸可以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和你越發「默契」。

孩子的媽媽也在阻止我

家庭關係尤其是和孩他媽的關係,也會成為爸爸不願意帶孩子的理由。在養孩子的過程中,夫妻雙方總會有育兒觀念不一致的時候。但因為媽媽更像「專家」,所以會對爸爸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批評爸爸「不靠譜」的養娃模式。爸爸心有不服,但是為了躲避爭吵而選擇從家庭生活中抽離自己。

一個建議:

不同的性別角色也意味著在育兒過程中,爸爸和媽媽做的事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我們鼓勵爸爸媽媽真誠平等地溝通,討論在帶娃過程中雙方的角色、義務和對另一方的期待。

說了這麼多,爸爸似乎更有底氣「不帶娃」了?

並!不!是!

雖然爸爸會笨手笨腳,什麼都不懂,被媽媽譽為「養娃豬隊友」,但在往期的許多文章中,我們也曾振臂疾呼:爸爸帶娃對孩子健康成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爸爸」其實一點都不「豬」!

爸爸的參與,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神助攻。通過和爸爸的互動,孩子的運動能力、自信心、社交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在和帶娃的過程中,爸爸也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快樂,更會為他人著想,也更理解他人。

更重要的是,多花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也讓孩子跟爸爸更親近。爸爸快張開雙臂,準備收穫這枚忠實粉絲吧!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貝睿 的精彩文章:

這才是數學啟蒙真正該做的!

TAG:愛貝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