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出局不冤!衛冕冠軍最大的魔咒是惰性

德國出局不冤!衛冕冠軍最大的魔咒是惰性

我不是德迷,我們家唯一的德國球迷是我10歲的兒子。而他喜歡德國的理由也很簡單——最初他是喜歡荷蘭的,但人生大起大落太過刺激,當荷蘭在歐洲區預選賽沉沙折戢後,兒子表示他的小心臟受不了這種時常來襲的挫敗感,於是我和老婆共同向他推薦了德國——穩定、可靠,每逢大賽必有出色發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一旦擁有別無所求。

然而,今天早上,兒子是哭著刷牙的……

說這段小故事當然不是為了在德迷的傷口上撒鹽,只是為了從一個側面印證德國足球的強大,這種強大幾乎已經成為足球世界盃的常識,成為一種心理暗示。就像萊因克爾說的:足球就是22個人在場上奔跑比賽,最後德國人獲勝的運動。

所以,即便是德國隊在小組賽首戰不敵墨西哥,爆出冷門後,依舊極少有人認識到德國足球潛在的危機,在朋友圈裡流傳更廣的,是一段歷史梗:在莫斯科,德軍從來沒有取得過一場勝利。

德國人證明了,他們在冬天打不下莫斯科,夏天也不行!

更具迷惑性的是,隨後的小組第二戰,德國隊在被罰下一人10打11的情況下,最後階段依靠克羅斯的自由球完成逆轉。一個偶然性極高的小角度定位球直接破門,反而成為崇德派心中冥冥中早已註定的必然,成為德國足球頑強、鐵血的又一個完美註腳,也讓萊因克爾的名言有了全新的2.0版——「足球是一項簡單的運動,22個人追著球跑了82分鐘,然後德國有人被罰下了,剩下的21個人又追著球跑了13分鐘,最後,德國人不知道怎麼又贏了。」

這是一段很裝13的吹捧,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在漫長的勒夫時代里,球迷和德國國家隊之間心照不宣的,對自我的催眠。但很少人意識到,作為德國足球永遠的敵人,英格蘭人在看似肉麻的吹捧中,埋藏了一個惡毒的詛咒——萊因克爾的原文表述是「somehow fucking win」(不知道怎麼又贏了)。

世間事,如果始於贏得不清不楚,往往終於輸得不明不白。

看德國和韓國之戰,讓我想起了缺少以哈維和伊涅斯塔為代表的黃金一代的西班牙隊,沉醉在中場低效率的短傳倒腳中無法自拔,猶豫而缺乏鋒芒。

德國隊缺乏致命的速度,那台名叫薩內的高性能發動機被勒夫遺棄在德國。相比於不可捉摸的天賦,勒夫顯然更加信任他打磨了超過10年的眾多體系球員。

德國隊缺乏戰術的多樣性,在需要強攻的時候,他們沒有攻城槌,1米94的瓦格納同樣被遺落在遙遠的德國,儘管在很多人看來,效力於拜仁的高中鋒,完全有能力成為日耳曼軍團的新一代空霸。

更重要的是,德國隊缺乏一個真正的領袖和核心,勒夫在厄齊爾和克羅斯之間搖擺不定,而這兩人,在德國隊吃飯時,據說已經各率同黨分桌而食。

至於說到對榮譽的饑渴,我不敢妄自揣度。但至少,70多年前的希特勒,還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颱風計劃,而70多年後的今天,德國人的吹風機,甚至吹不亂一個美妝門將由髮膠堆砌的髮型。

而在這場刺眼的失利之前,這些問題都不是顯性的。換句話說,在這屆世界盃上,阿根廷都是問題,而德國隊沒有問題。勒夫和他的德國隊度過了長達12年的強盛期,他們像歷史上眾多偉大的王朝、或者著名的企業一樣,在歌舞昇平中變得臃腫和虛浮。他們開始信任慣性的運作,沒有意識到慣性必然會帶來組織的惰性,危機感失去之後,必然是危機的接踵而至。

如果說,世界盃上真的存在所謂的「衛冕冠軍魔咒」,我想,這大概就是吧。上天沒有封印你的命運,但蒙蔽了你看清自己的眼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Q84 的精彩文章:

TAG:1Q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