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突如其來的死亡課,讓我和孩子都措手不及

突如其來的死亡課,讓我和孩子都措手不及

文|麥芽兒媽媽 頭圖來源於網路

臨時上演的死亡課

女兒從幼兒園回來,纏著我給她講故事,我順手拿起一本《變成星星的老姑婆》。

小河狸們去探望年邁的姑婆,把螢火蟲當星星送給了老姑婆。過陣子,他們再去時,老姑婆的床空了。

一個小河狸問:「老姑婆去哪兒了呢?」

另一個回答:「老姑婆一定是變成天上的星星了,這樣就能每天都看見我們了。」

講到這兒,故事結束了。但是女兒卻覺得還有下文,拿起書不甘心地往後翻了翻,發現只有一副星星圖案的畫面。

她又把書翻回到前一頁,盯著老姑婆空蕩蕩的小床,眨巴著眼睛問我:「媽媽,老姑婆到底去了哪裡啊?」

我回答她:「老姑婆消失了呀!她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她死了嗎?」

「是的,她死了,再也不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了。」可能是我的解釋有點悲觀,小人兒的眼神立馬黯淡了下去。

我想試探一下女兒對死亡的理解,於是接著說:「寶貝,這是自然規律,人人都會死,媽媽,爸爸,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一天會消失不見。」

「為什麼呢?」

「因為媽媽會變老啊,頭髮會變白,還會駝背,直到我走也走不動了,飯也吃不下了,然後我就會消失不見了。」

講到這兒時,我突然有點動容,眼淚在眼眶裡忍不住轉了幾下。女兒屏住呼吸,烏黑的小眼睛緊緊地盯著我,似乎想讓我把話繼續下去。

我猶豫了下,還是決定把最殘酷的一面講出來:「消失就是再也看不到了,你在卧室里看不到媽媽,廚房裡看不到媽媽,衛生間里也看不到媽媽。」

講到這兒時,眼前的小人兒好像忽然明白了,一下子就沉不住氣了,「哇」地一聲哭著撲到我懷裡:「我不要媽媽死,我不要媽媽死!」

這場面顯然是我沒想到的。但是情緒的開關一旦觸碰到了,悲傷就沒法立即停止。女兒的傷心也讓我有點動容,我倆都哭成了淚人兒。

女兒好像沒辦法接受這個事實,我只得倉促地打住,使勁安慰她:「寶貝,別哭,媽媽不會死的,我要陪你好久好久呢!」

其實,別說女兒沒準備,即便是我自己,似乎也沒準備好這次臨時上演的死亡課。

是什麼讓孩子恐懼死亡?

我以為這事兒算完了,可是我發現,女兒卻往心裡去了。

晚上臨睡前,女兒拉著我的手問:「媽媽,你都這麼大了,怎麼會死呢?」

看著她略帶傷感的眼睛,我不想讓她帶著悲傷的情緒入眠,於是有點敷衍地回答:「媽媽會一直陪著你呢,放心吧!」

其實,女兒這次的反應對我觸動還挺大的。平時那麼大大咧咧的一個小孩兒,在死亡面前,居然有著如此深的恐懼。想想也是必然。孩子越大,對事物的感知以及探索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但如果我們每每遇到這個話題就閉口不談,要麼表現出非常忌諱或者敏感的樣子,才更容易讓孩子把死亡跟可怕的東西聯繫起來,充滿恐懼感。

但是,當我們把死亡坦誠地講給孩子聽時,很多孩子的第一反應是接受不了。因為他們太害怕自己最依賴、最親密的人離他而去。一旦他們離去,自己該依靠誰?

真正讓孩子恐懼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大人們談論死亡時的恐懼神情,以及死亡帶來的可怕「後果」。

讓孩子認識死亡

那麼,到底該怎麼和孩子談死亡,才能讓他們感到既不那麼恐懼,也不覺得有多美好呢?

首先,應該是讓孩子了解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死亡吧。

記得自己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是小時候爺爺的離世。當時,爺爺的遺體放在家裡的老門板上,擺在廳里,我依然記得那個場面,對我的觸動非常大。

他不吃也不動,只是面目安詳地睡在那兒。我趴在他耳朵邊,輕輕喚了聲「爺爺」,可是他沒有答應,像什麼也聽不到一樣。我想像著以後他再不能把我背在背上,也不能陪我玩兒,就覺得很難過。

現在這難過的記憶還印刻在腦海里,每每想起時,都覺得胸口發悶。

那時候我似乎明白了,這就是大人們口中的「死」。

其實,這就是對死亡最初步的認知。我們可以把它客觀地解釋給孩子聽,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結束,死去的人不會動,不會說話,只會永遠地睡過去。然後還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下他對死亡的理解,探索一下孩子的想法。

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生命狀態,這個結果雖然有些悲傷,但是沒人能改變。

死亡不是結束,遺忘才是

我上學時同宿舍的一個女孩,有一天,她爸爸打電話來告訴她,家裡的狗狗死了。結果,她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了整整一個晚上。

後來,她按照記憶畫了一隻自己的狗狗,夾在日記本里,想起來時就翻出來看看。

狗狗雖然死了,她卻把它刻在了記憶里。

面對身邊親人,甚至身邊一隻小動物的離去,我們都會感到悲傷。孩子當然也有悲傷的權利。那麼,請不要打擾,讓孩子用心靈去慢慢消化掉悲傷。然後輕聲告訴他,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傷痛。

還記得電影《尋夢環遊記》傳遞給我們的信念么?——死亡不是結束,遺忘才是。

告訴孩子,銘記自己愛的人,才是對他最好的祭奠。

懂得銘記的孩子,長大後會更懂得感恩和惜福。

活著,生命才有意義

童話故事裡,每每提到死亡,總不遺餘力地把它塑造成一個美麗又沒有痛苦的世界。這樣說,其實非常不好,很容易勾起孩子對那個神秘世界的憧憬和嚮往。

還記得新聞上那個年僅10歲就喝農藥自殺的小女孩么? 她在遺書中寫到「我太想到天上去看看了」,在小姑娘心裡,天堂是一個沒有苦惱只有快樂的地方,所以她才決定以死來結束痛苦。

過度渲染死亡的美好,就像伸向孩子的一支黑色大麗花,神秘又充滿誘惑。所以給孩子講解死亡時,千萬不要試圖美化,實事求是便好。

對待死亡,最好的態度是敬畏;對待生命,最好的態度是熱愛。

生活中,我們要多多創造機會,帶孩子走出去。去體驗生命,體驗大自然。比如,帶孩子去欣賞一朵花的綻放,一隻老鷹的翱翔,告訴他,這就是生命,充滿力量,很美好對不對?

告訴孩子,活著,我們才能品嘗到冰激凌甜甜的味道;活著,我們才能自由地奔跑;活著,我們才有機會陪伴所愛之人。

活著,才有接近一切美好的可能。

珍惜每一個平凡的生命

女兒有一段時間特別害怕爬蟲類的小生物,每每看到小蟲子,就會大呼著「好可怕」,有一次,帶她在小區里玩,一群小孩圍著一隻長滿腳的毛毛蟲大呼小叫。

這時,一個小男孩也走過來圍觀,發現對象居然是一隻小蟲子,撥開身邊的小朋友就跑過去,一腳踩了上去,還不忘使勁兒剁了兩腳,然後雙手叉腰說:「這有什麼可怕的,踩死不就得了!」

女兒當時就愣在那兒了,不知道她在進行著怎樣複雜的心理活動。我隱隱有些擔憂,心想這一定會助長孩子內心深處的暴力想法吧。

不久後,女兒卻出其不意地給我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課,讓我對這個小人兒刮目相看了。

那天,女兒坐在小馬桶上拉粑粑,忽然大叫起來,我出來一看,在她腳邊是一隻小得不能再小的爬蟲,在緩緩移動。

女兒一邊拚命把腳拿開,以防踩到小蟲子,一邊著急地跟我說:「媽媽,你看,小蟲子多淘氣,它都爬到我們家來了。」

我趕緊抽了張紙巾,說:「寶貝別怕,媽媽來救你了。」然後伸手就要捏小蟲子。

可誰料到,女兒一下子就急了:「媽媽,你這樣很不好,你一捏,它就死掉了,多殘忍啊。你還是把它送走吧。」

女兒的話讓我一下子愣在那兒了,頓時感覺自己好尷尬。小小的她,完全沒有被外界干擾,反而從自己的角度上提出了對生命的認知,悄然告訴我:媽媽,不管多弱小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呢,你我都沒權利決定它的生死哦。

這是內心的向善。作為大人,我們要保護好孩子的這種善良。

關於死亡,能講的並不多。我們能教會孩子的,也唯有讓孩子尊重生命,惜福感恩,然後無懼無憂地走下去,路漫漫,但很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送給那些曾經的自己好了
韓國倫理今年最高分電影《燃燒》一部讓人血在燃燒的電影,有什麼理由不看呢?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