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沂蒙紅嫂大仁大義恩重如山
作者:蒼山論劍
聲明:「兵說」原創稿件,抄襲洗稿必究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願親人早日養好傷……」這是唱響大江南北的歌曲《沂蒙頌》,歌頌的就是抗戰時期沂蒙山區的一個特殊群體——「紅嫂」。
當她們的男人在戰場上與敵人拚命的時候,她們把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她們大仁大義、大忠大勇、無私奉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支持抗戰,譜寫了一個個感人肺腑、蕩氣迴腸的故事。
1.兩次用乳汁救活小八路的啞女明德英
明德英出生在山東沂南的一個貧苦家庭,年幼時因病致啞。1941年,日偽軍包圍了駐紮在村裡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一名八路軍小戰士在突圍中身負重傷,明德英發現後,急忙將小戰士藏在自己所住的窩棚中。小戰士因失血過多暈了過去,眼見小戰士嘴唇乾裂、奄奄一息,情急之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將自己的乳汁喂進小戰士的口中,小戰士才漸漸蘇醒。
1943年,明德英又從日軍的槍林彈雨中救出13歲的八路軍小戰士庄新民。當時庄新民身體非常虛弱,且傷口化膿,高燒不退,明德英又以自己的奶水餵養他,終於把他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以沂蒙紅嫂為題材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電影,其原型就是啞女明德英。從此,紅嫂用乳汁救傷員的故事被廣為傳頌,家喻戶曉。新中國成立後,她先後把兒子、女兒、孫子等送入部隊當兵。
聶帥曾親筆題詞,讚譽明德英為「先進婦女光輝形象」。另一上將在探望她時,則為她題詞「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2.抱著公雞拜天地的痴情女李鳳蘭
1945年4月,17歲的識字班指導員李鳳蘭與鎮里青年王玉德訂婚,並約定第二年10月完婚。可是第二年8月,王玉德就參軍了。
眼見婚期臨近,王玉德卻一直沒有音信。李鳳蘭父母便勸女兒推遲婚期,李鳳蘭卻說:「玉德早年喪父,母親又長期生病,他參軍報國、殺敵盡忠,我去照顧老人也是應該的。」於是,按照當地的習俗,由嫂子懷抱一隻大公雞陪鳳蘭拜了堂。
李鳳蘭嫁入婆家後,一個人除了操持家務外,還積極開展支前工作。慢慢地,她從一個普通姑娘變成勞模,可始終沒有盼來丈夫的消息。
直到1958年,她才收到烈士證書。由於當時部隊忙於南征北戰,未能及時通知當地,王玉德早在萊蕪戰役中就已犧牲。
後來,李鳳蘭終生未嫁,領養了兩個孩子。
3.「誰第一個報名參軍就嫁給誰」的梁懷玉
1944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時期,19歲的梁懷玉容貌美麗,思想進步,是村裡識字班的隊長。連年征戰,村裡的青年基本都參軍上前線了。由於不斷有戰鬥中犧牲的烈士通知傳回村中,對動員參軍影響很大。有的害怕上戰場,有的因為父母年老多病、無人照顧不能離開。
為此,梁懷玉拿出了作為姑娘的唯一的、崇高的、最大的「看家本領」。她在全區的參軍動員大會上發言:「誰第一個報名參軍我就嫁給誰!」
在她的帶動下,識字班另外3名女青年也在會上表了態。會場頓時沸騰了,青年劉玉明第一個報名,接著一個個青年紛紛報名走向前線。
事後,梁懷玉兌現諾言,真的嫁給了劉玉明。由於劉玉明家中十分貧困,父親眼失明,母親常年卧床,弟妹幼小。劉玉明走上前線後,梁懷玉不僅精心照料劉玉明的家庭,侍奉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她還組織識字班抬擔架、做軍鞋,全力支援八路軍抗日,成為擁軍支前模範。
4.兒女遍天下的沂蒙母親王換於
1939年,徐向前率八路軍一縱機關駐進王換於所在村莊,委託王換於辦起了戰時託兒所。
時年51歲的王換於,擔負起照顧孩子的重任。這些孩子都是革命將士的子女,有的還是烈士子女,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才3天。
有的孩子沒有奶吃,王換於就將他們抱回家,交給正在哺乳期的兒媳餵養。可是,需要餵奶的孩子多,加上兒媳自己的孩子,奶水明顯不夠。王換於含著眼淚叮嚀:「烈士的孩子餓死了,就斷根了,咱的孩子餓死了,你還能生育,讓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們的孩子就吃粗的吧!」
3年間,戰時託兒所的孩子們在王換於及其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得到了健康成長,而王換於的4個親骨肉因營養不良先後夭折。
八路軍很多幹部戰士的後代,幼年都曾在王換於的懷抱中度過。幾十年來,遍布在各地的王換於的「兒女」們,很多也成了子弟兵。他們必定來看望王換於這位養育他們的母親,每一位來到她的面前都長跪不起,感謝她的養育之恩。
※這位西野悍將擊斃日軍「名將之花」,被譽為打不垮的「鐵腦殼」
※俄軍實力有多強?答案讓人意外:比肩美蘇的北極熊已回歸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