昀桐老師答疑——四歲的兒子最近抱著媽媽的腳親,小雞雞還有反應!
月亮:昀桐老師,我家兒子,最近頻繁出現一個問題。他一看到我的腳,就喜歡抱著,摟在懷裡,有時還要親兩下。
剛開始我沒注意,後來幾次發現,他的「小雞雞」都會有反應,我覺得好尷尬。他爸爸奶奶的腳,都不喜歡。
昀桐老師:親愛的,我讀到了你的一些很微妙的心理活動。在你的這幾行的字里,我讀到你除了有疑惑的心情,你似乎還有一種隱約的擔心在裡面。
你疑惑的心情我很理解,你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你也不知道要怎麼樣去做,對不對?
同時我讀到,其實你心裡有一個擔憂的潛台詞:我的孩子,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呀?你的情緒,除了疑惑,似乎擔心的部分佔的更多。你自己感受一下,看看有沒有這樣的感受。
首先,在孩子6歲之前,孩子和爸爸媽媽,和所有外在的一切,一切的互動反應,都會圍繞唯一的目標服務,就是他的內在人格完善和安全感。
也就是說,哪怕我們什麼都不了解,到底孩子怎麼了?如果以後你遇到一些情況,你真的實在不知道到底怎麼了,那麼,你去滿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讓他感受到安全感和重要感,而不去簡單就行為層面去負面強化,一定是到任何時候都要貫徹的原則。
他總是這兩天抱著你的腳抱在懷裡,有時親兩下,對你來說,他的行為,在你眼裡,似乎是一個怪異的行為,甚至你可能會擔心,比如說你發現他的小雞雞有反應,你可能會擔心孩子會不會有戀母癖,會不會與性有關?
對這個行為,你感到疑惑,當你給出了擔心,就意味著不經意間,給這個行為,貼上了一個負面標籤。
當我們這樣去揣測的時候,實際上這件事情就已經變味兒了,已經變成了我們成人扭曲的解讀。這種負面標籤對孩子只有害處,沒有好處。
孩子他現在所處的階段,可能處於婚姻敏感期,開始知道,我將來要找一個異性結婚,他開始有這個意識,開始知道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不一樣的,甚至有的小朋友會想去嘗試抱抱其他小女孩,或者想和人家拍婚紗照。
這是孩子這個階段里非常正常的反應。兒子表現出這個情況,婚姻敏感期是其中一個可能。
還有一種可能,他只是單純的,把這個舉措當成依戀媽媽,在行為上的某個側面的表達。
如果他是因為婚姻敏感期而表現出這樣的行為,那麼你也不需要擔心,因為在婚姻敏感期,孩子如果表現出對異性的親近啊,或者好奇啊,這個時候,爸爸媽媽表現得越淡定,表現得越不把這個事兒當個事兒,孩子越容易平穩地度過。
其實就是個新奇的事。時間長了,慢慢他自己覺得不新鮮了,就沒意思了。但是如果爸爸媽媽表現得很緊張,那麼孩子在這個時期,他就會種下一個分別心,對於異性的認知,會種下一個恐懼的心理,這對孩子是不利的。所以你也不要去負面強化這個東西。
如果是第二個可能的原因,那麼我們就要去反思了,在生活中,我們作為媽媽,和孩子建立心靈上的鏈接,是不是遠遠不夠,所以孩子才會用一些奇特的方式來表達和媽媽想要建立心靈鏈接的需求。
那一定是我們給的不夠。那麼,我們可以做的修補方式就是,多去陪他做他喜歡的事情,並且在做的時候,我們的心要和孩子的心在一起,不要停留在表面的事物上。
比如你陪他踢會球,踢球的時候,你不要被踢球這件事兒帶走了,你去和他的感受在一起,和他的心在一起,和他的快樂在一起。
通過加強我們對孩子心靈上的陪伴,孩子心靈上和媽媽之間的鏈接充足了,這種行為也會自然而然的減弱很多。
越過孩子表面的行為,我們要去看背後更深的原因。孩子的行為,在你眼中,可能是怪異的,甚至我們會擔心是不正常的,我們會曲解孩子。
當我們對什麼事擔心的時候,一定我們是把這個事情曲解了,一定我們在把成人的曲解附加在孩子身上。那麼我們的曲解,其實對孩子反而起到的是一種負面強化的作用。
因為我們曲解的時候,一定意味著我們在不信任孩子,我們的初衷是擔心他變壞,一定意味著我們先判斷了他是有問題的。
孩子一旦接收到我們發出去的這個信號,孩子馬上就會非常靈敏地接收到,爸爸媽媽在這個點上認為,我是有問題的,那麼就在向孩子傳遞一種低評價和負面標籤。
越接收到負面評價,父母越對這件事情有看法,父母對這件事情的過度關注,反而會對孩子的行為起到負面加強的作用。
跟你分享一個案例,花徑幼兒園裡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小男孩,大概四五歲,和你兒子年齡差不多。他安全感很不足,在家裡會得到很多的否定、嘮叨。
孩子在家裡心靈受到創傷,就需要到幼兒園來去尋找安全感的補償。
他尋求安全感的補償的方式,是一個「怪異」的行為,說出來可能你都不相信。連著一個禮拜的時間,每天午休時,在自己幼兒園的小床上拉粑粑,他就用這種方式去表達,他想要幼兒園的老師給他安全感的補償,用這種奇特的行為引起老師的注意。
花徑幼兒園的老師懂得,不要從孩子表面行為去糾纏,這一定和孩子的安全感有關。所以老師,什麼都沒說,因為貿然去問,反而會造成孩子的緊張和焦慮,家長可能也不會很配合,所以老師就直接用了全然接納的方式。
孩子就是要安全感的補償啊,要老師去關注他啊,就是要老師獨一無二的愛啊!所以,老師連著一周的時間,每天默默地幫他把床單上的大便洗掉,把床單晾乾凈,再給他鋪上,也不會多去問他什麼,然後多去關注他,多陪伴他,從來不去問他,你為什麼要拉呀?也沒有和家裡人提這件事情。
一個禮拜之後,這個孩子,從老師這裡得到愛的補償足夠了,他就再也不拉了。後來老師把這個事情跟家長聊,家長說,可能那一個禮拜確實工作比較忙,對孩子比較疏忽,家長才幡然意識到給孩子心靈的傷害有多大。
借這個例子,我想與你分享,當孩子出現一些,我們看來是不正常的行為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被表面的行為帶走,更不要給他的行為去貼標籤。
把我們所有的擔心和疑惑都放下。孩子在六歲之前,所有的一切全都唯一地指向安全感。所以我們朝這個目標努力,是一定沒有問題的。
對這個事情,你不要去跟他聊,問他,你為什麼老抱著媽媽的腳啊,為什麼你小雞雞有反應啊?這些你不要跟他提,反而會起到一個負面強化的作用。
因為你心裡本身有疑惑和擔心,你就會帶著一個有色眼鏡,一個成人的扭曲後、不單純、不純粹的心情去面對孩子。
孩子從你的語言和眼神中,會接收到你的這份評價和負面標籤。他一旦接收到,你對這件事情是,疑惑的,有看法的,擔心的,就會造成他內心的焦慮,他就會懷疑自己是有問題的,間接對他的行為產生成負面強化的作用。
你在生活中加強對孩子心靈上的陪伴,讓他感受到媽媽在關注他的情緒,媽媽在關注他的感受,孩子的安全感充足了,他的這些行為自然而然會漸漸消失。
在這個過程中,你對這個行為視而不見就好了。你的心態放得越平和越淡然,他的這個行為消失的就會越快。
其實對孩子來說,這是個很簡單的行為,他就是想通過一些與眾不同的方式,想要引起媽媽的注意,想要獲得媽媽的關注,想要得到媽媽心靈上的看見和陪伴。
對你來說,你會擔心,其實你就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想了,對不對?你是站在一個成人的角度上,是加了有色眼鏡去看待的。
加了一點成人的邪惡感在裡面,而孩子都是很單純的,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擔心呢?實際上跟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會覺得,哎呀,這個是不是涉及到異性之間,會不會有一點不太光彩?比如我們擔心兒子從小是不是有戀母癖?他會不會性萌發比較早?等等。
這些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成人的一個揣測,孩子在這個時期,即使在經歷婚姻敏感期,也僅僅是意識到,小男孩小女孩長的不一樣,也僅僅停留在這個認知上而已,他真正對身體的感受啊,性的萌芽,還遠遠沒那麼可怕呢。
我們會擔心,其實還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分別心。我們對性的認知,蒙著一層,相對來說,比較邪惡、比較陰冷、不能光明正大放到桌面上去談這樣的一種烏雲。這是我們要反省的地方。
如果性在媽媽的眼中是不那麼光彩的,會令人擔憂的,是有些黑暗的,有些邪惡的,我們已經給性這個客觀的東西蒙上了一層黑紗。
實際上揉進去了我們自己的曲解,我們的父母曾經比較傳統的信念,帶來的焦慮和分別心。
這是我們要成長的地方,因為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的,他總有一天會來問你:媽媽,我的小雞雞是怎麼長出來的?為什麼我是站著尿尿的?我是怎麼生出來的?早晚有一天會來問你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必須在孩子帶著這些問題來找我們之前,先成長自己。
什麼叫做成長自己?就是面對自己的分別心,我們心中蒙著傳統觀念下帶著成人的有色眼鏡,扭曲、不光彩的這些東西,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成長,把這些分別心修復掉。
這樣當有一天孩子帶著問題來找我們的時候,有一天他長大的時候,我們才能給孩子,還原一個比較客觀的世界,否則就會通過我們的焦慮,讓孩子對性、對異性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和焦慮。
那麼孩子慢慢青春期到來,慢慢成年,當他需要經營親密關係,經營自己的家庭時,這些都會成為他心靈深處的阻礙。
如果我們不成長自己,就會把這種焦慮、分別心、這種曲解的觀念,就會一代代傳下去,對孩子也是一個傷害。
月亮:嗯嗯,聽了老師的語音,在手機這頭的我,連連點頭,老師說的太棒啦!我第一次發現他這樣的時候,下意識的把腳收了回來,可是他還要抱。後來幾天還是一樣的情況。
因為最近一直在看群里的分享,聽老師的分析。雖然當下的我不明白他為什麼這樣做,但這兩天就這麼讓他抱著。
但我的擔心估計孩子還是會感受到,唉!想讓孩子完全感受不到我的擔心,估計不太可能,因為我的「功力」尚淺,唉!
昀桐老師:確實是,我們心裡有分別心真實存在的時候,想不給孩子傷害,是很難的,根源上還是要自我成長啊!
月亮:是的,昨天還和老公在家討論了關於我們以前的一些成長經歷,還有關於我們情緒爆發背後的根源,特別是無條件接納孩子這塊。他說他聽了你的一些語音,已經知道怎麼和孩子相處,怎麼去和孩子共情了。
他的原話是: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嘛……我說是的,但我說:你肯定做不到。他很輕蔑的回我:可以滴!他深深記住了。
過了一會兒,兒子玩一個玩具,玩得不好,生氣了,就急哭了。我當時在房間收拾衣服,他們在客廳,見到兒子哭了,老公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要哭!吧啦吧啦.......我在房間叫了聲:爸爸!我老公立刻大笑了起來,這笑聲里難掩尷尬呀。
我突然覺得,孩子們能夠大哭、大笑、直接的發脾氣、摔東西,這些行為真的是太好了!因為這行為背後表現出來的就是孩子們的感受。突然覺得孩子們能有感受是一件多麼可貴的事情!孩子們的那很多的感受,我們好多成年人好像都沒有了……
但仔細想想,其實小時候的我們,也是有這些感受的,只是被「愛」我們的爸媽給弄沒了。他們為了獲得自己內心的平靜和喜悅,硬生生的把我們的感受給壓回去了,我們為什麼會被壓回去,我想除了自我保護作用之外,好像還有就是想去討好媽媽......
為什麼每次我去共情兒子的時候會跑偏,就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已經很難感受孩子的感受了(但這兩天感覺自己有好一點)。所以,突然覺得孩子們好像是天然的心理學家,感覺他們好厲害。
昀桐老師:是啊,親愛的,我們學習無分別的愛,目的就是修復我們自己心中的分別心,盡量給孩子去保有他這份寶貴的真實的自己啊!
月亮:是啊!無分別的愛最寶貴的地方就是保有孩子做真實的自己!謝謝老師!
新浪博客:無分別的愛
新浪微博:林巨老師無分別的愛,張楊無分別的愛
微信公眾號:無分別的愛 wufenbiedeai
TAG:無分別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