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留下還是離開,這是個問題 填表格等瑣事佔據太多精力,可能會逼走科研人員

留下還是離開,這是個問題 填表格等瑣事佔據太多精力,可能會逼走科研人員

報項目、申經費、填表格、評「帽子」……各種瑣事佔據了科研人員太多的精力,可能會逼走他們。所以——

高風(化名)是國內知名的一線科學家。一天,他的團隊里一名已成長為副研究員的學生找到他,說著說著就要哭了:「高老師,不然把我調去管理崗位吧,這樣就不用再應付找項目找錢的事情了。」更有甚者,一個已經是研究員的學生也來找他訴說,「只要不用去申請經費,讓我做什麼都可以」。

「這類現象在科技界其實很普遍。」高風為此痛惜不已,「報項目、申經費、填表格、評『帽子』……各種瑣事雜事,已經不僅僅是佔據科研人員太多精力的問題了,甚至可能逼走科研人員,造成優秀人才的流失!」

如何讓項目更好地支持科技人員,讓「帽子」更好地激勵科技人員,讓制度更好地為科技人員服務,把更多人才留在這個行業,是許多科學家思考的問題。

讓項目更具支持力

高風目前在集中精力推進一項重大科技項目,他坦言這個項目是自己從事科研近30年,凝聚的創造和夢想——「我會堅持做下去」。

在他看來,科研人員沒有自己的項目不行,項目太多也不行,「最好就是承擔一個項目,把它做精做透」。

那為何有些人手握一大堆項目,還要不斷去爭搶新的項目呢?高風指出,當前科研人員的工資實際由3部分組成:基本工資、津貼還有績效工資。其中的績效部分不能從國家經費中支出。

「這就把科研人員逼在了牆角,陷入有錢不能用、沒錢又不能養活隊伍的困境。」高風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部分科研人員就到處申請橫向課題,用這些項目經費維持自己科研團隊的運轉。

在高風看來,所謂的「橫向基金」就像一個腫瘤,在金錢激勵下,有些科研人員拿了小的橫向基金又想拿大的。久而久之,就會制約他們的科研方向,扭曲他們的科研初衷,不利於科研人員堅定目標向前走。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優秀的科學家應該將最寶貴的時間用在最應該發力的地方、做最應該做的項目,而不是為了找錢做一些不緊迫的事。」高風說。他思考著,能否形成這樣一種機制:通過單個國家項目的科研經費,就能滿足科技人員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同時用一些輔助機制把相應待遇匹配好,以免科技人員再為生計到處化緣了。

讓 「帽子」更有公信力

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知名科學家陳多(化名)正出差在外。但他心裡有些事情放不下,時不時給自己課題組的工作人員打個電話:「你們的表填得怎麼樣了?」

「等我自己回去了,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把各種申報材料看完。」他略帶自嘲地說,「有沒有人能統計一下,跟外國人相比,中國人用來列印表格和材料的紙要多多少?」

項目到處有,「帽子」滿天飛,表格天天填,材料常常報。陳多認為,問題根源在於一些管理部門沒能把科技創新這件事理解透徹。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各級管理者更傾向於做一些有顯示度的事。至於怎樣為科技工作者切切實實地做點事,還是動的腦筋太少、想的辦法太少。

在陳多看來,人才「帽子」不光太多,而且太濫。當下一些人才計劃的操作模式,就是由政府部門組織一批專家進行評審,少數專家壟斷各個領域人才評選的現象也隨之出現。某位專家可能只精通一個分支領域,現在卻要對多個不同行業的人才進行評判,決定誰榜上有名,誰名落孫山。「帽子」的公信力也由此下降。

陳多為此多方呼籲,希望政府適當放權,讓人才計劃回歸行業自身。由各個協會、學會評出「帽子」,然後在行業內進行公示,這樣的「帽子」,公信力更強,也更能起到對人才的激勵和鼓舞作用。

他同時指出,「帽子」要就事論事、嚴謹真實,「論文好就是論文好,工作好就是工作好。不要跟風吹『帽子』,把獲獎者捧上天。越輕描淡寫,反而越有生命力」。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人體微生物組:從金正恩的馬桶說起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