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5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5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24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註解:

服了桂枝湯煩不解,說明能量還是不能夠外達出表,而是在往上沖。上沖於頭自然就會心煩。這種情況下可結合針灸,刺風池,風府穴。這兩個穴位是樞紐,能解表,能散頭上的風熱。先將道路打開,再與桂枝湯,病就好了。這一條如果不用針刺,而直接用處方的話,可以考慮用大青龍湯,解表加清熱除煩。

原文:

25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 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 一兩六銖 麻黃 十六銖(去節) 生薑 一兩六銖 杏仁 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 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日再服。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註解:

發汗有個原則,大汗出病必不解。這個原則說的還是津液的原則,大汗出傷津液。病怎麼能好?治病是以微汗出為宜的。「脈洪大」,這個「洪」字很多注家認為是錯的,應該是「浮」大才對,理由是洪脈是有熱,不可用桂枝,麻黃劑。其實這要看對洪脈怎麼解釋。

在《瀕湖脈學》里洪脈是來盛去衰,是夏天的脈象,夏天的人體機制是氣血往表走,外熱里寒津液虛。所以洪脈應該理解為陽氣亢盛而津液不足。經常愛出汗的人,脈象也常見這種洪大的脈象。如果這樣理解,這裡的「脈洪大」也沒有錯。而且。這裡說的是洪「大」,大脈為虛,洪而實或滑的脈不在此例。

表證不解,津液虛,自然還是用桂枝湯,所以「如前法」。

後半條行文上似乎太簡略了,古人的文字是多一個字都不肯的。意思是汗出後如果又再次出現發熱不汗的現象,那就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津液已失當然要以救津液為主,以發汗為輔。至於是不是像瘧疾那樣一日再發其實無所謂,是不是汗後再發也無所謂,只要是津液虛的不汗都可以用這個方子。學經方貴在明方義,而不能只是方證相對。

原文:

26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白虎加人蔘湯方

知母 六兩 石膏 一斤(碎綿裹) 甘草 二兩(炙) 粳米 六合 人蔘 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註解:

這一條講白虎湯,它是用途極為廣泛的一個方子,治溫熱病的。《傷寒論》里也是有溫病這個體系的。六經辨證,各有陰陽,本來就沒有偏廢。《傷寒論》是不分派的,不分什麼溫病派,滋陰派,扶陽派,人體就是人體,人體也沒有派別,疾病沒有派別,只有辯證施治。

這裡說的可能是熱證服了桂枝湯,誤汗後,熱證加重的情況。桂枝湯是治津液虛的太陽病的,大汗出後津液更虛,應該轉為陰證。這裡變成了熱證,說明之前應該是偏熱證的,誤下了桂枝湯使熱證加重。

先說脈象。從這個方子來看,再次說明洪脈,大脈在《傷寒論》里確實是津液虛的脈,因為這個方子里有人蔘粳米救津液。「脈洪大」說明津液雖虛,陽氣卻是很亢盛的。陽氣亢而津液虛的脈一定要沉取才能判斷,沉取是空而無力的。

石膏這味葯要重點說一下。石膏煮出來是無色無味的清水,有一股微微的寒涼之氣。「寒」不用解釋;「涼」事實上是一種冷而散的味道,比方說薄荷糖就是典型的涼味,所以能去表熱。石膏寒且涼能同時去表裡之熱。

這個方子石膏用一斤,漢制一斤是今天的248克。石膏治陰證的表熱都可以用到三五十克,因為藥力不強,又是礦石,很壓秤,要重用才有效。解熱一定要用生石膏,煅石膏性質相反,不解熱反收斂,用了壞事。現在很多醫生治熱證習慣性地開二三十克,說明他們沒有親身試驗或這味葯。很多經方家清熱不喜歡用黃連,黃芩這樣的苦寒葯,而是用石膏這樣的寒涼葯。

因為黃芩,黃連是苦的,苦的作用主要是降,就是將氣血往下拉,是折損氣血的,苦寒葯吃的時候雖然感覺下火了,但是氣血被強制下行了,不吃了又會再次上火,上的更厲害,因為人體的氣血還會反彈回來。甚至有人吃了苦寒葯吃成了心悸,氣上沖的反應,這就是氣血受損了。石膏只是寒涼而不苦降,藥力和緩而不彪悍,不容易折損氣血,所以用石膏清熱不容易反彈。後世用藥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慣用黃芩,黃連清熱,病人就會依賴醫生,病遷延不愈,吃的時候好一些,不吃又會發作,總是不停的吃藥。

知母,陰潤而微苦,有點像樹的嫩皮汁液的味道。這個葯形象地說是從雲化雨,炎熱的天氣,哪怕冷空氣來了,要有點潮氣才能下雨。後面有個桂枝芍藥知母湯,主治陰證的下肢關節濕痹疼痛。這個方子里為什麼用到知母,打個比方吧,熱性藥材讓骨節間的濕蒸發為熱氣,知母再將其化合為廢水從小便排出去。所以知母有利水的作用。

方中的人蔘在第12條里已經說過,是亢奮陰的,生津液治口渴,寒熱不禁。白虎湯證有渴不解可以加人蔘,陰證津液虛的口渴亦可用。

粳米有說是糯米,有說是普通大米,這兩種米煎取出來都很黏稠,是直接補充津液的,熱證的話,糯米是要慎用的,因為糯米黏膩偏熱性。有用山藥代替粳米的,這個可以取,山藥性平多汁液,不黏不膩。在這個方子里以生山藥為宜。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俠醫世家 的精彩文章: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07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2

TAG:俠醫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