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讓孩子成為將來出家的那個人

別讓孩子成為將來出家的那個人

中年棄母出家

近日,我看了一則信息,題目標題是「中年男人出家全過程」,這個文描述了一個本在做保險工作的中年男子,在某寺廟師傅的點悟下,對出家「心生嚮往」;幾經周折,中年男子還是不顧生病母親的苦勸,執意到外省的山上出家——於是,該男子終於與他的師傅和師兄弟們在一起,開心地笑了......而圖片顯示,在他離家那一刻,她的母親拖著病體,站在破敗的家門口,老淚縱橫,一邊哭喊著說「咱說好了不剃頭,啊?......你玩夠了就回來,不要真出家......我養你不容易......」

現在的家長要防患於未然

我本人對宗教始終保持敬意,也支持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像上面這種場景,需要好好說道說道:因為在這裡,出家不是個人新的精神突破——而成了懦弱退縮和逃避責任的藉口。我們不少讀者,包括我在內都是為人父母,如果我們知道我們所辛苦養育的孩子,將來有一天會以這種決絕而近乎殘忍的方式拋棄我們,那麼我們今天所為之努力的一切,還有什麼意義?難道我們到時也要邊哭邊違心的喊「我支持你的宗教信仰自由」?從我的角度來講:堅決不行;就像我堅決反對同性戀。有些東西,不管你歷經多少年,也是不可以改變、不可以亂來的。因此如何深入剖析這種現象的根源,如何杜絕它,是我們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出家的真正原因?

我們來看看這位仁兄,他出家的原因,據說是「過得不開心」,覺得「只有出家才開心」,而且他認為自己出家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得福報,不僅這一世,還得下一世......這聽起來沒什麼毛病——但是,請等一下:

1、你不開心的原因只是普通的生活挫折。根據資料顯示,這位中年男子,他四肢健全、頭腦正常、形象也不差,而且還上過大學;只是家境不好,父母離異,性格內向,是一個大齡剩男;這樣的情況,他去從事保險推銷業務,肯定做不好,他的心理壓力大是肯定的;而且保險這種東西,做不好可能還挨領導和顧客冷嘲熱諷,這都是可以想像且常有的事。從他母親勸說的言詞里有「你要是覺得現在的工作不開心,可以去開一個小店......」這樣的內容,就證明了他工作上的不順利導致他長期情緒低落——但是,這裡我要敲黑板強調一下:這種暫時的挫敗在現實社會裡,並不少見。

GIF

你只要去貧困鄉村和城市邊緣看看,要比慘的話這種情況還不算離譜,基本屬於正常範圍;甚至就連現在過得比較富裕的群體,這種境遇大都經歷過。馬雲知道吧?人家那個形象,剛出道,連工作都找不到,只有跟幾個朋友合租小間、打地鋪。而我們這位出家人,據說還常常可以回家吃到母親煮的可口飯菜。所以,這裡的關鍵就是,他是一個事業上的失敗者,更重要的,他在性格上還是一個沒有承受能力的弱者。因為其所畏懼的,其實不過是常人再普通不過的煩惱。

2、母親不救的人可以救天下蒼生?他居然說他出家可以為自己和母親帶來「福報」,真敢說呵!如果母親已逝,或者至少衣食無憂、有人照看吧,這麼說沒毛病;但是這位英雄的母親常年患有心臟病,經濟困難,年紀也大了,可以說那天餓死或者病死在家裡,屍體發臭可能都沒人知道——這樣的處境,還要什麼福報?如果這一世明明自己有個兒子,卻因無人贍養而不能善終——那還要下一世的什麼福報?

好,既然信佛,我們就說佛家的道理:佛教講究「渡人」,講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現在你面前明明就有一個人需要你贍養才能正常生活,而且這個人就是你母親——你連家母都不救,能救「天下眾生」?所以,我們這位仁兄,他所謂的為他人「謀福報」,不過是為自己的不負責任、不孝,來找一個借口罷了。

出家不能以不孝為代價

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讀者知道,古人出家一般就兩種情況:一是走投無路,去混口飯吃,你比如《水滸傳》里的魯智深;他本人是不信佛的,酒、肉、殺不戒,就是找一個安身的處所。但是他雖然出家了,他沒有家人,而且當時正遭受官府的緝拿,他雖非真心信佛,但他的做法卻符合情理。二是真正「四大皆空」,所謂萬念俱灰、了斷紅塵而出家的;你比如清順治帝,那是真的不要皇位、捨棄了三千佳麗,連大清的存亡他都不管了。所以這種方式,人們也只能說這就是他的觀念和選擇了,卻不能指責他什麼。

就我們中國傳統觀念來講,這兩種情況出家都可以接受,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說你沒有遇到什麼了不得的大事而非得逃遁不可,你卻不贍養父母跑去出家,過你所謂「清凈」的生活——這在古代絕對是要挨猛烈批判、甚至是有生命危險的。因為我們中國人古時候是很講「孝」的,所謂「父母在,不遠遊」——更厲害的是「丁憂」:就是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據史書記載,古代為官、為民者因為不孝而被罷官、下獄甚至殺頭的,並不少見。

而我們現在的這些年輕人,動不動就不養父母、不管父母,動不動就出家,社會和法律也沒有追究他們。所以你看,這種古今對比是很大的差異,想起來是很值得深思的。

家長要提前做點什麼?

我相信,如果你有子女,即便你擁有萬貫家財,也絕不願意他們在你需要的時候去出家。所以,提前有針對性的教育,防患於未然,在現在這種是非、道德觀念比較淡泊的社會環境來講,真是非常的必要。我今天只粗略建議幾點,供大家參考:

1、重視孩子社會生存能力的培養。就本文的這個案例,說到底,縱然可以列舉諸多問題的根源,但最直接、最大的動因,還是這個人他遭受了的挫折。而這種挫折,在一個大學生身上,他竟然沒有辦法採取重大的調整和措施去積極應對,而是被暫時的失敗一擊即潰——由此體現出來這種社會能力上的嚴重缺陷,值得我們家長深思。同樣的情況,如果換一個略微有點能力的,可能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也許他很快就有了新女朋友,或者有了新的工作,這在現在社會裡是常態。所以,就現在的孩子還才十歲上下的家長來說,不要僅僅盯住他的學習成績(要避免高分低能)、也不要太佛系的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過於放縱導致平庸——面對問題,積極創造條件,有針對性的培養鍛煉他的社會適應和生存能力以及承壓的能力,讓他將來進入到社會中不至於太被動。

2、重視孩子家庭責任的教育。說到出家這件事,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保不準不少人都動過這個念頭。但是顯然,付諸實施的畢竟是極少數極少數。為什麼?應該還是人們考慮到了「紅塵」里的各種牽掛,也就是一種責任心的問題。譬如:老人怎麼辦,孩子怎麼辦,那個誰誰怎麼辦……諸如此類的,其實就是一種正常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但是我們知道,現在的孩子吃苦少,經歷少,對父母、對家庭的理解往往達不到我們這一輩人的高度,可以說他們內心的責任感是天生的弱。我認為究其原因,就是不了解這個社會的殘酷,不了解家庭對於個人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我們就要設法通過很多鍛煉,或者主動給他創造的經歷,去給他補這一課,提高他的認識,加深他的理解。

3、主動體驗農村生活。我本人是來自農村的,我深知農村生活的經歷對我後來性格、能力的影響。應該說現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比如那些虛榮、任性、不能吃苦、缺乏責任心、沉溺網遊、身體羸弱……等等問題,雖不能說全部因為缺乏農村生活的鍛煉——但在很大程度上,確是如此。我們國家是個幾千年的傳統農耕社會,可以說民族性格里都是農民的本性,了解農民以及農村的生活,對於我們孩子了解社會幫助很大。

與此同時,除了去看,還要去跟著做、最後獨立的做——農民;我覺得這種體驗過程,對城市孩子來講一定終生難忘。農村裡的人雖然富裕的少,但是發現沒有,不管那裡的人們多麼清苦——心理疾病少;而城市則恰恰相反,雖然富裕,但是「活的不耐煩」的人比比皆是,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和反思的嗎?

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可以在農村扛著鋤頭、帶著鐮刀在田地里勞作一天,帶著滿身泥濘、疲憊地回到家,他就會知道,所謂的虛榮、任性和自尋煩惱,那是多麼可笑的事情;而知道了人間疾苦,感受到了農村那種以家庭為根本組織形式的生活和勞作方式,他對家的概念應該也會得到豐富,從而生出維護的願望和責任。(若認可,請轉發並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本號,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粽子要吃甜的,我們太久都不快樂
秀貓不可怕,就怕貓奴有文化!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