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椅子可被視為設計世界的縮影?

為何椅子可被視為設計世界的縮影?

椅子,在人造器物的世界中佔據著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它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功能產品,還是與社會學、行為學、美學、心理學密切相關的符號象徵。椅子從哪來?椅子的材質與造型?椅子的排放有什麼講究?隨著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椅子已然成為一種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象徵,椅子的發展也反映了人類觀念與技術的不斷進步。

2018米蘭展Vitra帶來「Typecasting」展覽

倫敦藝術家Martino Gamper曾發起100天內重新布置100把椅子的行動,僅在一間屋子裡以一種新的思維刺激設計。

許多人不禁會問,為何設計師都痴迷於設計椅子呢?縱觀工業設計史,出自大師之手的經典座椅,可以說是美學企圖、觀念意識與工業技術的集合。椅子作為人類世界中最不受空間條件限制的物品之一,在不同時代所承載的審美價值、觀念意識、材質組合所賦予的視覺語彙,讓其成為了設計世界的縮影。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椅子的前世今生,以及大師經典座椅和背後的趣聞。

椅子的前世今生之階層屬性

追溯到座椅誕生的初期,那時候椅子暗含著身份與地位,用以區分不同的社會群體。

在共和時期的羅馬,一個家庭就餐時是遵循著下面這樣的等級:父親斜躺在長床上等著僕人伺候,母親坐在父親旁的一把椅子上,兒童坐在沒有靠背的凳子上,僕人坐的也是凳子,而且是另外的一張桌子旁。這一就餐模式顯示出在男女、長幼、主僕之間明確的身份差別。在中國古代傳統觀念中,每個人扮演的社會角色不能逾越。君與臣、主與客、父與子的椅子,在材質、規格、高度、位置、朝向上都有講究,用以宣告身份,暗示坐在椅子上的人該扮演何種角色。

直到現代社會,中國人宴請賓客仍有「坐東」的概念,而英文中表達「主席」,「元首」意義的單詞「Chairman」也同樣與椅子有關。坐在某種椅子上,常常暗示著某種身份被認可與接納,某些椅子還彰顯著強烈的「排他性」特權。如古代社會的「龍椅」,特定的視覺語彙只能用於特定的階層。

到了20世紀,現代主義者們不再宣揚舒適,而是宣揚道德和美學的優越性。建築師當中像Marcel Breuer,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Le Corbusier,Charles Eames開始嘗試大量使用工業材料和工業生產過程去生產傢具,設計椅子彷彿成了建築師「副業」。作為椅子設計師們,這些建築師們更加看重椅子的雕塑性而不是椅子身上可識別的傳統。他們對於19世紀模仿風潮的反應,遠比藝術與工藝運動或者新藝術運動都更為激烈。他們特別地拒絕使用19世紀有關舒適和舒適幻覺的標誌性符號——捲曲性的裝飾造型。

現代主義者們也試驗著諸多新的加工手段——比如,粘壓出來的層疊,以及鋼的生產——還有諸如鋼和塑料之類的新材料。歐洲理論家們想要擁抱工業加工的現實性,同時在工業過程中注入知性和比例之諧調。他們以為,新原則的發現將生成新的理性設計——由此,他們就可以突出原創性。毫不奇怪,人們對於標準化的期待被理解成為「不斷開始的新的序列生產」。20世紀傢具設計師們開始更加關注嶄新性,而不是形式或者功能的改進。

被稱為「椅子中的椅子」,預示著批量生產的開始,要算Thonet 14號椅。在1859年,由邁克· 索耐特(Michael Thonet)設計,他是位奧地利木匠,潛心研究彎木工藝,最終Thonet 14號椅,由6塊蒸汽擠壓曲木、10枚螺絲和2個墊圈組成,價格低廉且製作快捷,體型輕盈又經久耐用,加上易於組裝和運輸等優勢使其速成為19世紀最為成功的工業產品之一。Thonet通過技術革新,使椅子同時具備了手工製作的美感和大規模機器生產的便利性,堪稱現代傢具設計鼻祖。Le Corbusier等大師都是14號椅子的忠實粉絲。

Mackintosh是格拉斯哥的建築師和設計師,他的設計具有平面設計特徵,特別是他的幾何形態和有機形態的混合採用,簡單而又具有裝飾意味,改變了只有曲線才是優美的「新藝術」運動的設計原則。

高背椅是Mackintosh最著名的設計。採用機械化的形式、接近現代風格的簡單幾何形態和黑白色設計,為設計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一種積極的可能性。

提到建築大師代表作一定會想到柯布西耶躺椅(Chaise Longue chair LC4)。於1929年由柯布西耶設計。柯布西耶躺椅結合了Le Corbusier、Pierre Jeanneret、Charlotte Perriand三個著名設計師的設計觀念,設計靈感來源於原始的弓形不鏽鋼的彎曲形,而且椅子一共有腳架和椅身上下兩部分組成,可以隨時調整坐躺的角度。柯布西耶椅是是優雅生活的象徵,是美國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最重要的收藏品之一。

以及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羅那椅,在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上,為了歡迎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而設計,同著名的德國館相協調,至今仍是經典大作。

提到輕便、舒適的代表,要算蝴蝶椅了,它又叫BKF椅,BKF分別代表三位設計師Antonio Bonet,Juan Kurchan,Jorge Ferrari。它最初是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設計出來的,最初版的鋼架比較粗,二戰中因為鋼材短缺停產了好一陣兒。

在1943年的時候,MOMA館長花了50美元買了兩把BKF椅,一把給MOMA收藏了,另一把被館長送給他父親正在裝修的新房。而這房子可不是普通房子,而是建築師賴特著名的流水別墅

關於椅子的名人趣事也著實很多。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年,當時有著背疾之苦的肯尼迪正要與尼克松展開一場電視辯論。當時的主辦單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特別挑選了舒適度極高的Hans Wegner設計的PP501(當時它還不叫The Chair)。而直呼這把椅子The Chair,由於肯尼迪總統坐過名聲大噪而來並得名。

The Chair至今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奧巴馬與前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的會晤中,二人所坐的椅子。作為椅子創作者丹麥的設計巨匠和偉大木匠,Hans Wegner一生設計過300多款椅子。

關於椅子的情感屬性

除了實用目的與身份象徵,椅子還具備強烈的情感屬性。現代仍在使用的辭彙有冷板凳(窘迫尷尬),老虎凳(恐怖懲罰)等……這些都是能與「坐」聯想到的表情與符號。不同的座椅,在被賦予不同的材質、色彩、肌理後,便產生了不同的情緒特質。

1969年由Gaetano Pesce設計的UP系列沙發,為了便於運輸,Up系列座椅都可以被壓縮為整個體積的十分之一,一旦把真空包裝的封口打開,它就會在你的眼皮底下膨脹成一個很大很舒服的單人沙發,軟軟的很想讓人靠近。

他將這種突破了傳統製造技術與組裝方式的作品稱為「變形傢具」。以細膩的質感和軟墊傢具的舒適度打動人,同時還保留了一種波普藝術的現代感。妖嬈的達利也甚是喜愛。

Verner Panton是丹麥著名工業設計師,被譽為設計界的安徒生。1960年,他為世界帶來了第一款用塑料一次模壓成型的S形單體懸臂椅,「潘東椅」形狀上以單一曲線構成,沒有其他的額外骨架,優雅的線條賦予椅子本身柔性支撐,因為其極致優雅柔美的外形,也有人把潘東椅叫做「美人椅」。

「Panton想要喚醒我們全部的感覺,從近乎幽閉恐怖的體驗一直到充滿色情的想像。」1970年的Nova雜誌刊登了這張時尚、性感的潘東椅,標題則是「如何在你的老公面前跳脫衣舞」

設計師Ron Arad於1986年為Vitra設計的那把Well-Tempered Chair,由幾大塊鉻鋼金屬板製做而成,由其鋒利金屬薄片構成椅面,而散發著冷峻的氣質。一把本無生命的椅子,在被設計師賦予了視覺語言的同時,也同時被賦予了性格和情緒。

椅子也同時能夠化身為對某人的一種情感,比如,某位家庭成員每次坐在同一把椅子上,甚至他的衣服也常常一層層的搭在椅背上,久而久之,這便成為了一把能夠喚起關於某人特定記憶與情感的椅子,甚至成為關於某人的象徵與符號。不禁想到Hans Wegner設計的The Valet Chair掛衣椅。

文化符號的內在意義

椅子的設計也彰顯著強烈的民族文化意涵。不同民族在歷史的發展中,演化出了獨特的審美觀念與視覺語言。

中國的明式椅,是獨具東方美學風格的傢具,除了彰顯了中國人對美的認知,也暗合了中國文人的精神與哲學,是民族性的文化符號。然而19世紀後半葉,封建王朝的落後,並未讓這些傳統傢具得到與現代工業美學相結合的契機,反而是來自於異民族的設計師,發現了明式椅之美,並開始將不同民族的文化語彙的相互結合,製作兼具美感與實用性的優質生活用品。

北歐向來有著良好的手工藝傳統和獨特的美學風格,二戰後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風格曾在國際上掀起一陣風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物資缺乏的年代,設計師Jens Risom無意間發現了軍方降落傘中的棉質編織袋非常適合傢具設計,於是他將白樺樹木架構與棉織帶相結合,創造了這把擁有北歐斯堪的納維亞自然特質的Risom Lounge Chair。

另一位當代善用視覺語彙傳達強烈個人風格的荷蘭設計師Marcel Wanders,也曾使用過頗具中國味的平面語彙。其自創品牌Moooi設計的The Boutique Sofa則使用了中國傳統青花瓷的圖案,令一套21世紀的傢具,看起來既超現代,又不失傳統之美。

當代生活與觀念屬性

面對設計史上一把把風格迥異的名椅,常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然而這些椅子之所以能夠駐足於歷史而不被形形色色的物品淹沒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不是基於實用的舒適,而是設計師在其背後表達的觀念與哲思

以擅長使用合成材料和多層木料知名於20世紀的美國建築師兼傢具設計的夫妻檔Eames共同設計Eames Chair,這張椅子反映了對人體曲線與有機流暢線條的探索,其外形輪廓與Henry Moore創作的雕塑作品《斜躺的女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Eames研究出的木料和聚酯材料的新技法,使得柔軟、彎曲的造型成為可能。Molded Plywood 椅子,形態的優雅除了靠兩塊三維曲面膠合板的顯現,還靠著它的結構支撐一種類似懸浮的輕巧。

很重要的一個結構特徵就是減震墊,即靠背或椅面與支撐結構間的連接是間接的,這種連接方式在幾乎所有的Eames椅子中都有出現。

卡路賽利椅的誕生緣於設計師庫卡波羅的一次醉酒。那個靈感四溢的晚上,他興奮地跌進雪堆,當掙扎著起來看到自己留在雪堆中的身形時,這把椅子的雛形就在他的腦海中實現了。作為MOMA和V&A博物館的永久藏品,它又被稱為「世界上最舒服的椅子」。

另一位善於從身體曲線中捕捉靈感並探索傢具等相關用品現代造型語彙的設計師為Fabio Novembre。曾根據男女坐姿的身體曲線設計了名為「him&her」的對椅,這位曾在美國就讀導演專業的義大利設計師,並不避諱在作品中透露關於人性的真實情感與慾望。他的作品運用了樹脂傢具製造一體成型工藝,由內而外散發著令人浮想聯翩的神秘與性感,似乎與80年前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的那張梅勒斯唇形沙發有著微妙的呼應。

總體而言,椅子以形式超越了實際功用,背後蘊含了關於階級、情感、文化、觀念的象徵意涵。畢竟我們的一生有很長時間都在靜靜地坐著中度過,伴隨著想像和思考,讓身心得以卸下疲憊。在漫長的時空跨度中,生活中擁有一把有情感共鳴、舒適和帶有文化屬性的椅子變得格外重要。

來自當代的經典之作「上下」「大天地」碳纖維椅,帶著文化意蘊和材質突破走入生活。

「上下」「大天地」一組五件紅色退暈碳纖維椅

明代是中國傳統傢具設計的巔峰,文人會把他們的思想融合在傢具的製造上,理學講求簡潔實用、心學講求清新典雅,特別是王陽明的「致其良知,便是格物」思想,構成了明朝傢具的靈魂。

《頭等大事》byTango

「官帽椅」則是公認的明朝傢具典範之作。其名字一方面是來源於與古代官帽頗為相似的外觀,另一方面,當時也的確只有官宦之家用得起這樣的高檔傢具。「上下」「大天地」碳纖維椅靈感來源於「官帽椅」,卻用當代的眼光給予詮釋,同樣表徵著地位和品味。

然而笨重的「官帽椅」卻通過全新材料的演繹,質量比金屬鋁還小,強度卻高於鋼鐵的碳纖維材質,坐面只有7毫米,僅重2.7公斤,整體線條纖細柔美。

佳士得2014拍品「大天地」紅菠蘿漆碳纖維對椅

「大天地」碳纖維椅卻將體量、線條、功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審視,明式椅的「精神」都仍在其中,但同時又充滿未來科技感,低調之中存在著強大的氣韻。碳纖維材料一定程度上的防水特性,使這款「大天地」碳纖維椅兼顧室內外的使用功能。在室外,它可以和諧地與大自然共處。一旦登堂入室,它又能完全融入你的生活。為兼顧舒適性,椅面覆蓋的是綿軟的西班牙進口頭層牛皮。

以對生活的熱愛為基礎,

尊重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

全新的生活從選擇自己一把心儀的座椅開始吧!

?

編輯→Tyra、Nikki

參考:《椅子:重思文化、身體與設計》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Join 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DEAT理想家 的精彩文章:

一個品牌的建築崇拜和信徒們

TAG:IDEAT理想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