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大運河文化符號 承載時代藝術之使命
6月28日,歷時八年精心打磨的恢弘之作——大型原創歷史傳奇音樂劇《天地運河情》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
演出現場,六米寬,八米九長的大船「紫雲號」緩緩駛來,彷彿乘風破浪,行駛於運河之中,帶領觀眾遊覽運河盛景,再現運河盛世;百人開漕場面,關於愛情、家族、國家、忠誠的傳奇故事,澎湃激越的家國情懷直擊心底;精妙的360度舞美結構設計,隨著劇情巧妙變換,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令人目不暇接;流行、爵士、民族、美聲等多種音樂風格充斥在整場演出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華彩大氣的舞美,震撼人心的音樂,生動精彩的表演,絢麗的視聽體驗,豐富的舞台呈現方式,將人深深吸引,將大運河文化遺產符號深深烙印在了觀眾心中。
該劇以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清代名畫《潞河督運圖》為靈感來源,從國家戰略高度重新審視並深刻挖掘了大運河歷史文化,歷時八年精心打磨,並成功入選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支持項目。該劇以大膽又富有創意的藝術表現形式,首次將記錄了乾隆年間漕運盛況的《潞河督運圖》呈現在舞台上;同時,京杭大運河的開漕節盛況也將首次從史書中走出來,以舞台化的表現形式與觀眾見面。
大型原創歷史傳奇音樂劇《天地運河情》虛構了發生在乾隆年間的傳奇故事。該劇以隱藏了京杭大運河漕運信息的一幅《運河督運圖》作為最重要的線索,勾連起一個畫師世家的興衰命運,演繹了乾隆、畫師以及江南名妓芸娘之間凄美的愛情傳奇,反映出大運河對於帝國興衰的重要價值。該劇正是基於大運河與中華兒女血脈相通的關聯,構架了一個富於浪漫色彩的傳奇故事。通過劇中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糾葛,以及人物各自所加持的信念,可以窺見大運河的包容、寬厚已深深地滲透進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普遍人格當中。該劇大膽運用現代審美觀念和超現實的浪漫表現手法,藝術化地再現了大運河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有選擇地把大運河的歷史故事,運用浪漫主義藝術手段進行演繹和詮釋,展現了大運河流域絢麗多彩的文化,描繪出一副令人夢牽魂繞的歷史畫卷。
該劇由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出品,北京歌德永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製作,並且得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區委宣傳部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作為以國家寶藏《潞河督運圖》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為依託的大型原創劇目,音樂劇《天地運河情》實現了兩項文化遺產的世紀交融。
考察挖掘 擦亮大運河歷史文化符號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和萬里長城比肩的中國文化遺產。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天地運河情》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醞釀創作而成,講述了一個關於繪圖、奪圖、保圖、獻圖的傳奇故事,將才子佳人的愛恨糾纏、兩家忠良的家國情懷放置進一個無比廣闊的大背景里,在大喜大悲中表達了關於忠誠的主命題。該劇是對大運河題材的挖掘與演繹,並且首次以《潞河督運圖》的命運輾轉為線索進行了戲劇性建構。
該劇在長達8年的創作過程中,深入通州運河古鎮走訪,在深刻挖掘大運河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以記錄運河漕運盛況的《潞河督運圖》作為全劇的戲劇衝突線索來進行戲劇化、傳奇化的演繹。劇中,更是將運河北起點--通州的開漕節盛況首次進行了舞台化呈現,使本身只存在於史料記載中的民俗文化煥發了新生。
宮牆內外運河岸邊 演繹忠誠賢良之家國情懷
該劇以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潞河督運圖》為靈感來源,大膽運用現代審美觀念和超現實的表現手法,藝術化地再現了大運河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有選擇性地將大運河的歷史故事進行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段演繹和詮釋,講述了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傳奇故事,展現了大運河流域絢麗多彩的歷史文化。劇情以三代賢良及黎民百姓為朝廷永續江山的使命與情感為依託,體現了主人公的忠誠與一片赤子之心,具有發展性的社會歷史觀和極強的現實意義。
該劇展現了大運河對於江山社稷、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表達出江河情是一種無法割捨、改變的情感這一基本命題;塑造了以馮河生為代表的忠良形象;闡述了個人選擇、情感與大國命運和時代休戚相關這一基本關係;討論了揚善除惡的歷史性命題,追根溯源,借古喻今,揭示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社會發展規律,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故事 國際化講述
(國際化視角 盡顯世紀交匯之傳統民族風骨)
作為一部誕生在當下,以國家寶藏《潞河督運圖》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兩項世紀文化遺產為依託的鴻篇巨製,投資1200萬的大型原創音樂劇《天地運河情》肩負著既要雅俗共賞、通俗易懂,又要不失歷史色彩及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
該劇從創作、製作到最後的舞台呈現手段方面,始終遵循「中國傳統故事的國際化講述」這一宗旨,以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為根基,用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作為架構方式,加以現代舞台手段的全方位視聽呈現,才能完成這樣一部情節跌宕起伏、主題厚重深遠的劇作。
超級舞台版「國家寶藏」 先進手段演繹國寶絢麗風采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該劇特別支持單位參與其中,除授權劇組使用《潞河督運圖》的高清電子拷貝版之外,還在前期調研,歷史文化挖掘,特別是為該劇的新聞發布等方面提供了全力的支持。作為該劇最核心的線索,這幅國寶級畫作如何呈現在觀眾面前,是主創們日夜思索的問題。
《潞河督運圖》繪製於清朝乾隆年間,畫作為絹本設色,高41.5厘米,長680厘米。縱觀全圖,大氣磅礴,流水行雲,整幅畫面以督運官舫為線索,以鹽坨春季開坨為核心,向左右兩側展開。圖中繪有各類船隻共64艘,各種人物820餘人,極富生活氣息。《潞河督運圖》展現了潞河及兩岸的熱鬧景象,記錄了清朝乾隆年間潞河漕運經濟、商貿及民俗盛況。
為了能將畫中乾隆年間潞河漕運經濟、商貿及民俗民風盛況再現,該劇將運用最先進的舞台手段,力求體現虛實結合和美學處理原則,本著大寫意、小寫實的展現手法,來完成這部超大型、舞台版的「國家寶藏」。該劇的舞美結構將用360度旋轉舞台來完成對空間結構的處理,以部分實景與視效的配合來滿足環境氛圍的營造,生動、形象地將國家寶藏《潞河督運圖》的恢弘景象展現於世人面前。
據悉,該劇從6月28日至30日在天橋藝術中心共連續首演三天,未來,該劇還將延運河沿線八省展開全國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