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是如何預防針對兒童的暴力的?
2018年6月28日11時31分,徐匯公安分局110報警稱,浦北路近桂林西街人行道附近1名男子持菜刀砍傷3名男童及1名女性家長。接報後,公安民警立即到場處置,在過路群眾的配合下當場抓獲犯罪嫌疑人黃某,同時將4名傷者迅速送醫救治。目前,2名受傷男童經搶救無效死亡,另1名受傷男童和女性家長無生命危險。
經初步調查,犯罪嫌疑人黃某(男,29歲),無業,今年6月初來滬,其交代因生活無著產生報復社會念頭,進而行兇。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此新聞一時間刷屏了朋友圈,媽媽群里的媽媽們都說,太恐怖了,都不敢看視頻,孩子太可憐了……
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把暴力使用在無辜的孩子身上都是不可原諒的。希望法律給於嚴懲。
有媽媽說,要不要買個防狼噴霧準備著,有的說,這種無差別犯罪通常都是一瞬間的,人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攻擊了……這種惡性犯罪真是讓人防不勝防。
那是不是我們就可以什麼都不做了呢?
正如擁有33年職業經驗的德國犯罪專家所說:「整個社會都對防範針對兒童的暴力負有責任。」
「Gewalt gegen Kinder betrifft alle Bev?lkerungsschichten.」
同時,「暴力份子是不分教育背景、社會和文化背景的。」
「Gewalt ist nicht an Bildung, an soziale oder kulturelle Herkunft gebunden.」
在德國,針對兒童的暴力事件也是一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但是,這種發生在公開場所的惡性事件或者在幼兒園發生的針對兒童暴力事件還是比較有限的。
防範針對兒童暴力方面,全社會可以怎麼做,來看看德國專家給出的建議。
1. 呼籲民眾,遇到針對兒童的暴力事件請不要無視!
」Appell an die Bev?lkerung: Bitte nicht wegschauen!「
在德國,民眾積極舉報針對兒童的暴力事件也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曾發生過凱文案(凱文是一名兒童,因受虐待致死),後來又有瑪麗案。
有鄰居聽到一個叫瑪麗的女孩的尖叫聲,想幫助她,並打電話給青少年保護協會。
接電話的人一開始說他負責不了這個事情,他們會上報。
當鄰居第二次聽到女孩的尖叫聲時,他又給協會打電話,並質疑他們的不作為,信息傳遞慢,並且說,如果你們不來看看,這個女孩可能有生命危險。
然後他又給警察局打了電話,警察干預了此次因父母吵架而波及孩子的暴力事件,警察把孩子跟父母進行了隔離。
此次事件之後,柏林警方推出了海報宣傳活動,呼籲廣大民眾,「如遇針對兒童的暴力事件,請不要猶豫,打電話給我們,因為你的一個舉動有可能會挽救一個孩子的生命!」
同時,青少年保護協會也進行了整改,現在青少年保護協會的兒童保護熱線電話每年都接到上千個來電反應相關問題。
形成這樣的社會壓力,暴力份子在實施犯罪的時候也會思考再三吧。這需要民眾、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乃至全社會共同的協作。
2.罪犯可能會有目的地收集有關社交網路或在線遊戲中的兒童或青少年的信息
在使用社交網路或玩在線遊戲時,要特別注意避免泄露個人信息。
一些兒童的信息有可能通過父母的社交網路傳播出去,一些青少年玩網路在線遊戲也有可能不經意就將自己的信息泄露。
德國專家說,現在,智能手機的激增以及社交網路的普及在為犯罪分子提供便利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智能手機和社交網路讓人們不管在哪裡、做什麼,其他人都可能會知道的一清二楚。
社交網路和在線遊戲對犯罪者來說如天堂,因為他們可以在那裡收集到很多關於兒童和青少年的信息。
在德國,大部分針對兒童的暴力事件都發生在親人或熟人之間。
前段時間,被伊能靜微博觸發的「四歲男童被親生母親暴打」事件,以及「慶陽女高中生跳樓」事件,無論是虐待還是性侵,施暴者都是親人或熟人。針對這類暴力事件,看看德國社會是怎麼做的?
Babylotsen識別早期家庭暴力風險
在德國有一個項目叫做Projekt Babylotse,中文可以翻譯成「嬰兒護航」項目。
這些Babylotsen(嬰兒護航員)在母親懷孕階段就可以介入,為母親以及家庭提供關於懷孕、生孩子、養孩子等一系列諮詢服務。
她們可以在婦產科,與助產士,護士以及產科醫生合作,共同為新生兒家庭提供服務。
這些護航員的另一個職責是,儘可能早地識別出家庭不利因素(比如家庭暴力傾向的父母)。
柏林一個嬰兒護航員曾在一次服務過程中,遇到一個準父親毆打在產房分娩的妻子的情況,這位護航員被告知說,這個父親平時脾氣暴躁,當產房裡的妻子沒有聽從他的時候,他一時失去理智動了手。
這個家庭是一個外國家庭,當翻譯人員跟那位父親溝通的時候,他也覺得自己一時被沖昏了頭,很是懊悔。
然而,這位護航員毫不猶豫地給兒童保護協會打了電話,告知這個家庭的父親存在家庭暴力傾向,需要持續觀察。
2. 性教育
朋友的6歲女兒今年剛剛上小學,這幾天,她爸爸和奶奶每次要抱她、要親吻她,她都把胳膊放在胸前擺出「不」的 姿態,嘴裡孩說著「Nein」。
原來,學校老師有教育說,如果你不喜歡別人抱你或親吻你,包括親人或熟人在內,你都可以說「不」。這是德國對於孩子給予的最基本的性教育。
如果那個慶陽女高中生在老師一開始對他不軌時就大聲、堅決說「不」的話,說不定罪犯會被「嚇」回去,也許整個事件就會轉折了呢。
如果學校沒有做性教育的話,德國專家建議父母們對孩子的性教育不要等到青春期。
來自科隆Pro Familia的Sabine Tolkmitt建議,對孩子的性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當孩子對性產生好奇的時候,父母們就可以抓住機會進行性教育了。
一般孩子大概是兩三歲開始,就是當孩子們問,女孩和男孩之間身體的差異的時候。
但也有孩子從不問,或者因為他們已經從朋友那裡得知關於這個話題的一點點信息,這讓他們很害羞。
這時候,父母們就要找機會進行教育。這要求父母們知道男性和女性性器官的名字,以及不同性別在新生命產生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等等知識。
TAG:中德商橋一德國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