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新智元推薦

來源:論智(ID: jqr_AI)

作者:Bot

【新智元導讀】機器學習頂會ICML 2018將於7月10日~1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辦,今年ICML共收到2473篇投稿論文,比去年的1676篇增加了47.6%。最終入選的論文一共621篇,接收率25%。昨天,大會公布了ICML 2018 最佳論文和最佳提名論文兩大獎項,本文帶來獲獎論文介紹。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機器學習頂會ICML 2018將於7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今年會議共收到2473篇投遞論文,比去年的1676篇提高47.6%,增幅顯著。最終入圍的論文一共621篇,接受率25%,和去年的26%基本持平。

昨天,會議官網公布了2018年的「最佳論文獎」和「最佳論文提名獎」:

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s)

ICML 2018最佳論文獎有兩篇獲獎論文,第一篇的作者分別是來自 MIT 的 Anish Athalye 以及來自UC Berkely 的 Nicholas Carlini 和 David Wagner,另一篇的作者則全部來自UC Berkely。

Obfuscated Gradients Give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Circumventing Defenses to Adversarial Examples

Anish Athalye (MIT), Nicholas Carlini (UCB), David Wagner(UCB)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1802.00420.pdf

Delayed Impact of Fair Machine Learning

Lydia Liu, Sarah Dean, Esther Rolf, Max Simchowitz, Moritz Hardt (全員UCB)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1803.04383

最佳論文提名獎(Best Paper Runner Up Awards)

The Mechanics of n-Player Differentiable Games

David Balduzzi (DeepMind), Sebastien Racaniere (DeepMind), James Martens (DeepMind), Jakob Foerster (Oxford), Karl Tuyls (DeepMind), Thore Graepel (DeepMind)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1802.05642

Near Optimal Frequent Directions for Sketching Dense and Sparse Matrices

Zengfeng Huang (復旦大學)

論文地址:http://www.cse.ust.hk/~huangzf/ICML18.pdf

Fairness Without Demographics in Repeated Loss Minimization

Tatsunori Hashimoto (Stanford), Megha Srivastava (Stanford), Hongseok Namkoong (Stanford), Percy Liang (Stanford)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1806.08010

其中,復旦大學的論文Near Optimal Frequent Directions for Sketching Dense and Sparse Matrices十分引人注目,這篇斬獲「最佳提名獎」的論文由大數據學院副教授黃增峰獨立完成,研究的是流模型(streaming model)中的協方差情況。文章提出了一種新型空間優化演算法,把流模型運行時間縮短到極致。

最佳論文:Obfuscated Gradients Give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GitHub:github.com/anishathalye/obfuscated-gradients

基於神經網路的分類器通常被用於圖像分類,它們的水平通常接近人類。但是,這些相似的神經網路特別容易受到對抗樣本和細微的干擾輸入的影響。下圖是一個典型的對抗樣本,對原圖增加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擾動後,InceptionV3分類器把貓分類成了鱷梨醬。根據Szegedy等人2013年的研究顯示,這種「愚蠢的圖像」僅用梯度下降法就能合成,這類發現為物體檢測研究敲響了警鐘。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在這篇論文中,作者評估了ICLR 2018接受的9篇論文,並測試了它們面對對抗樣本的穩健性。實驗結果證實,在8篇有關對抗樣本的防禦機制的論文中,有7篇的防禦機制都抵擋不住論文提出的新型攻擊技術,防禦水平有限。

簡介

雖然人們對對抗樣本已經有了更多了解,甚至找到了抵禦攻擊的方法,但卻還沒有一個徹底的解決方案能讓神經網路不受對抗樣本的干擾。據我們所知,目前發表的對抗樣本防禦系統在強大的優化攻擊面前同樣非常脆弱。

經過研究,我們認為防禦系統能在受到迭代攻擊時仍然保持較強的魯棒性的共同原因是「混淆梯度」(obfuscated gradients)的存在。沒有良好的梯度信號,基於優化的方法就不能成功。我們定義了三種混淆梯度——破碎梯度(shattered gradients)、隨機梯度(stochastic gradients)以及消失/爆炸梯度(vanishing/exploding gradients),同時針對這三種現象分別提出了解決方案。

混淆梯度

上文中我們提到了防禦機製造成混淆梯度的三種方式,接下來讓我們一一介紹各種情況。

破碎梯度(shattered gradients)是當防禦不可微分時產生的,它會引起數值不穩定或者導致真正的梯度信號發生錯誤。造成梯度破碎的防禦措施往往是通過引入可微分的操作無意產生的,但實際上剃度並不指向最大化分類損失的方向。

隨機梯度(stochastic gradients)是由隨機防禦引起的,其中要麼網路本身是隨機的,要麼輸入的內容是隨機的。多次評估梯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可能會產生單步方法(single-step methods)以及優化方法,即利用單個隨機樣本錯誤地估計真正的梯度方向,並且無法收斂到隨機分類器的最小值。

爆炸和消失梯度(Exploding & Vanishing gradients)通常是由多次迭代的神經網路評估構成的防禦造成的。因為這可以看作是一個非常深的神經網路評估,很容易看出為什麼梯度會爆炸或消失。

找到混淆梯度(identifying obfuscated gradients)

在一些情況下,防禦機制包含著不可微的操作,但是在其他情況下,可能不會立即找到。以下是幾種檢查混淆機制的幾種方法,也許不一定適用於每種情況,但是我們發現每個含有混淆梯度的防禦機制都至少有一個無法通過的測試。

檢查迭代攻擊比單步方法更好。在白盒中應用基於優化的迭代攻擊應明顯強於單步攻擊,並且表現得必須相當好。如果單步方法的性能優於多不方法,那麼多步攻擊有可能陷入局部最小值的最優搜索中。

證明白盒攻擊比黑盒效果好。黑盒威脅模型是白盒威脅模型的子集,所以百合設置中的攻擊應該表現得更好。然而,如果防禦正在混淆梯度,那麼不需要梯度信號的黑盒通常比白盒攻擊的效果好。

確保攻擊達到100%的成功。如果對圖片無限進行干擾,任何分類器應該對對抗樣本有0%的魯棒性(只要分類器不是一個常數函數)。如果攻擊沒有達到100%的成功率,這表明防禦機制正在以微妙的方式打敗攻擊,實際上可能不會增加魯棒性。

暴力隨機抽樣。識別混淆梯度的最後一個簡單方法是在每張圖像的某個ε-球內暴力搜索對抗樣本。如果用優化方法進行的隨機搜索沒有找到對抗樣本,防禦很可能是混淆梯度。

攻擊混淆梯度的技術

既然已經找到了混淆梯度,那麼應該用什麼方法解除樣本的防禦系統呢?通過基於優化的方法產生對抗樣本的例子需要通過反向傳播獲取有用的梯度。因此,許多防禦有意或無意地造成梯度下降,最終失敗。我們討論了一些技術,能解決混淆梯度的問題。

  1. 後向傳遞可微近似(Backward Pass Differentiable Approximation):破碎的梯度可能是無意產生的(如數值不穩定)或者有意產生的(使用不可微分的操作)。為了攻擊那些梯度不易獲得的防禦,我們引入後向傳遞可微近似(BPDA)的技術。

  2. 對隨機性求導:使用隨機分類器之前對輸入使用隨機變換時會產生隨機梯度,當對採用這些技術的防禦系統進行基於優化的攻擊時,有必要估計隨機函數的梯度。

  3. 重新調整參數:針對梯度消失或爆炸,我們通過重新調整參數來解決。

案例研究:ICLR 2018中的防禦機制

為了了解混淆梯度的影響,我們研究了ICLR 2018接收的論文中研究白盒威脅模型中魯棒性(穩健性)的成果。我們發現除了一篇之外,其他論文中的防禦機制都依賴於這一現象來保證對抗樣本的魯棒性,而且我們的技術可以使那些依賴於混淆梯度的技術失效。下表總結了實驗結果: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雖然Madry等人的方法不會生成混淆梯度的三種情況。但是,我們發現了這種方法的兩個重要特徵:

  • 對抗性在訓練在ImageNet上有困難;

  • 只在l∞對抗樣本上進行的訓練只在其他干擾的度量下對對抗樣本提供有限的魯棒性。

除此之外,其他七篇論文或多或少地都依賴於混淆梯度。

最佳論文:Delayed Impact of Fair Machine Learning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博客:bair.berkeley.edu/blog/2018/05/17/delayed-impact/

機器學習的基礎理念之一是用訓練減少誤差,但這類系統通常會因為敏感特徵(如種族和性別)產生歧視行為。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是數據中存在偏見,比如在貸款、招聘、刑事司法和廣告等應用領域中,機器學習系統會因為學習了存在於數據中的歷史偏見,對現實中的弱勢群體造成傷害,因而受到批評。

在這篇論文中,我們探討了近期BAIR將機器學習系統決策和長期社會福利目標結合起來的工作。和銀行的信用評分系統類似,這些系統通常會生成一個統計個人信息的分數,然後依據這個分數對他們做出決策。我們提出了一種名為「結果曲線」的模型,它為系統的公平性提供了直觀的檢測手段,下面是以銀行貸款為例的說明。

如下圖所示,任何一批人在信用評分上都有特定分布。每個圓點代表一個客戶,深色的按時還貸,淺色的有違約記錄;信用分越高,客戶還貸幾率越高。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圖一 信用評分和還貸分布

通過定義一個閾值,信用評分可被用來執行決策,比如銀行會為超過分數閾值的客戶發放貸款,而拒絕低於閾值的客戶的貸款申請。這種決策規則被稱為閾值策略(threshold policy)。

從機器學習角度看,這個分值可以被看作是對客戶違約概率的編碼。例如,在信用評分為650的群體中,客戶願意按時貸款的比例高達90%,銀行就能通過向這批人貸款來預測自己期望獲得的利潤。同理,信用評分越高,銀行利率的預測越準確,風險也越小。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圖二 貸款閾值和營收結果

如果沒有其他考慮因素,銀行總是把利潤最大化放在第一位的。就貸款來看,銀行的利潤取決於它從按時還貸中得到的利息和在拖欠貸款中損失的金額之比。在上圖中,這個利息和損失的比率範圍是1到-4,由於客戶違約帶來的損失比客戶守約帶來的利息更高,銀行發放貸款會更謹慎,貸款閾值也更高。我們把這部分信用評分高於貸款閾值的客戶比例稱為選擇率(selection rate)。

結果曲線

貸款決策影響的不只是金融機構,它對個人也有一定影響。如果借款人未能償還貸款,這類違約事件不僅降低了銀行利潤,也惡化了借款人信用評分。相反地,如果借款人按時還貸,對人對己這是種雙贏的選擇。在我們的示例中,借款人信用評分的變化區間是-2到1,-2表示拖欠貸款,1表示已還貸。

閾值策略的結果,也就是客戶信用評分預期變化,可以被作為選擇率函數中的一個參數。我們把這個函數稱為結果曲線(outcome curve)。不同的選擇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不僅取決於客戶還款的可能性(閾值),也取決於銀行貸款決策的成本和收益(選擇率)。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圖三

上圖顯示的是典型人群的結果曲線。如果一批人中有足夠多的人獲得了銀行貸款,並且能按時還款,這批人的信用評分會增加,這是由銀行利潤最大化驅動的(實線黃色區域)。如果這時我們開始偏離利潤最大化而向更多人發放貸款,這批人的平均信用評分會達到一個最高值,也就是曲線最高點,我們把這個點稱為利他最優(altruistic optimum)(藍色區域)。

我們也可以調整選擇率,讓平均信用評分保持在低於最高值,但同樣可以獲得貸款的水平(虛線黃色區域)。因為分數確實是降低了,我們稱這裡的選擇率正在導致相對危害(relative harm)。最後,如果太多借款人沒有能力還貸,這批人的信用評分會一起下降(紅色區域)。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圖四 貸款閾值和結果曲線

不同群體

那麼這些給定的閾值策略是怎麼影響到不同群體中的個人的呢?信用評分分布不同的兩組人會有不同的結果。

設存在兩個信用評分分布不同的小組,其中第一組人數少,我們可以認為這個群體是一個歷史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少數群體。我們把它表示為藍色,目標是確保銀行貸款策略不會對它構成歧視。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圖五 不同群體的貸款策略

可以看出,為了公平起見,銀行可以為這兩個小組劃分不同的貸款閾值,但這其實產生了另一種歧視,而且涉嫌違法。

剩下的方法是改進藍色小組的信用評分分布。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如果不加約束,銀行策略肯定會朝著利潤最大化發展:計算一個盈虧持平的閾值,超過閾值發放貸款,低於閾值拒絕貸款。事實上,兩組的利潤最大化閾值(信用評分580)是相同的。

公平標準

對於具有不同分布的小組,它們的結果曲線也不同。作為利潤最大化的替代方案,我們可以考慮添加公平性約束(fairness constraints),使小組間的決策相對於某個目標函數相等,從而保護弱勢群體。通過結果模型,我們現在可以具體回答這些公平性約束是否真的造成了實際上的積極影響。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圖六 用公平性約束模擬貸款決策

在貸款問題中,一個最常見的公平標準是人口平等(demographic parity)。它要求銀行以同樣的選擇率向兩個小組提供貸款。根據這一要求,銀行將儘可能地繼續實現利潤最大化。另一個公平標準則是機會均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即使兩個組的真實盈利率(true positive rates)相等,要求銀行依據每個組按時償還貸款的客戶比例分別制定選擇率。

儘管這些公平標準是考慮均衡靜態決策的一種自然方式,但他們經常忽略這些策略對人口結果的未來影響。與最大利潤相比,人口平等和機會均等都降低了銀行利率,同時也沒有真正改善藍色小組的弱勢地位。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利潤最大化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人口平等

「ICML 2018最佳論文出爐」MIT、UC伯克利獲最佳論文,復旦大學等獲提名獎

機會均等

如果採用公平標準的目標是增加或平衡所有人群的長期福祉,上述圖已經表明,有時候公平標準實際上違背了這一目標。換句話說,公平性限制也會減少已經處於不利地位的人群的福利。構建一個準確的模型來預測決策對人口結果的影響可能有助於緩解應用公平標準可能造成的未預料到的危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論智:jqr_AI,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原文。)

【加入社群】

新智元 AI 技術 + 產業社群招募中,歡迎對 AI 技術 + 產業落地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號: aiera2015_3入群;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加入社群後務必修改群備註(姓名 - 公司 - 職位;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元 的精彩文章:

「AI又對肺癌下手」依圖倪浩拆解全球首個肺癌智能診斷系統
特朗普對中國半導體加征關稅,英特爾、高通等5大美晶元股危險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