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軍委首長是怎樣評價人民解放軍的
1979年3月16日,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人民解放軍最後一批部隊正在後撤回國,並於當日全部撤退完畢,整個作戰全部結束。
同日下午,在北京召開了中越邊境作戰情況報告會,由副總參謀長王尚榮宣讀了作戰情況報告。軍委幾位首長也進行了講話,高度評價了這次作戰。其中一位重要首長講話時間最長,講得最為精彩,對人民解放軍的評論也最為深刻。
下面摘錄一段這位首長的講話。
「我們人民解放軍三十年沒有打仗了,我們軍隊究竟行不行?我們確實沒有多大把握,軍委作了決議,要加強訓練,看起來平時訓練效果有限,不是說沒有用處,戰前訓練了一個月多,但究竟靠得住靠不住還要看實戰,中印邊界用兵少,提拔相當一批幹部,一批寶貝,沒有實戰不行,這是很好的機會,現在可以說,我們的解放軍還是人民解放軍。說實話,……仗要打才會,上過一次火線同沒有上過火線的不同。世界上知道我們三十年沒有打過仗,不一定打過越南。我們營以下幹部沒打過仗;團級幹部只是部分打過,當時不過是兵、排長,可能有連長;我們的師長,當時不過是營、連長,打過仗;軍長是團長,比較好一點,指揮過一個團就不同,確實比較擔心,放出去打一打,這次這方面收的效果最大,是最大的效果之一,就是我們有這麼多的部隊有過戰爭鍛煉考驗,這是了不起的,這會產生大批幹部。」
上邊這段講話的信息量非常豐富,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讀。
第一,解放軍三十年沒有打仗了。有人可能會問,不會呀,建國後我們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邊境自衛反擊、珍寶島自衛反擊、西沙自衛反擊,都打過,哪裡有什麼三十年沒打?這個提問當然是有道理的。講話中的「三十年」時間範圍並不精確,至少從抗美援朝作戰算起也只有二十六年,而不是三十年。那麼講話中為什麼這麼說呢?顯然,「三十年」是一個概略演算法,並不是精確演算法。它的實際意義是指大多數解放軍部隊在將近三十年(至少二十六年)時間中沒經歷過戰爭了。抗美援朝不算,抗美援越、中印邊境自衛反擊、珍寶島自衛反擊、西沙自衛反擊,或是規模比較小、人數比較少的局部戰爭,或是僅有某些兵種參戰而步兵未參戰,都有其特殊性,不足以反映解放軍的整體戰鬥力。而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參戰部隊達50多萬人,陸海空齊動員,多兵種全配合,規模僅次於抗美援朝作戰,對相當多數從沒有打過仗的部隊是一次巨大考驗。
第二,訓練不能代替實戰。應該說,儘管建國後三十年中軍隊建設遇到過很多波折,但訓練從未間斷,只是程度和效果不同。由於軍事研究環境不佳、軍事訓練理論落後,導致部隊長時間進行低水平訓練,甚至來回反覆。一會兒是正規化、機械化、摩托化,向世界強軍看齊;一會兒是革命化、騾馬化、200米內硬功夫,強調我軍特色;一會兒是合成化、甲乙種編製,還兼顧生產。多次反覆的背後,是株守過去成功經驗,對世界軍情變化認識不足,對我軍作戰能力估計過高。如我軍傳統的遠距離穿插合圍戰術,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戰績,但在自衛反擊戰場上卻水土不服,遇到了嚴重困難,甚至貽誤戰機。至於多兵種協同戰術,本來就缺乏經驗,訓練時又形式主義嚴重,貪圖面子好看,訓練水平不高,到實戰時就會發生太多預料不到的情況,以致措手不及,加大損失。
第三,戰爭會產生大批幹部。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軍隊究竟行不行,放出去打一打才知道。實戰是最好的訓練場,很多平時看不到的問題只有在實戰環境中才會顯現,才會取得經驗。在人事問題上,和平時期看不出多少差距的幹部,在戰爭環境中可能會有反差鮮明的表現,一些優秀人才就會脫穎而出。50多萬部隊參加的一場大規模戰爭,50多萬人受到了實戰鍛煉,對軍隊建設會產生巨大的正向推動,同時也會產生大批有實戰經驗和指揮能力突出的幹部,這些人日後將走上軍隊領導崗位,這是一筆寶貴財富,將會長期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至今,我軍領導崗位上仍然有一批當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表現出色的幹部,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
經過上邊的總結分析後,軍委首長得出結論:(這一仗)鍛煉了人民解放軍,就我認識,這是第一件大事,了不起的大事。我們的解放軍還是人民解放軍!
※他是解放軍的新一代上將,年輕時候曾經力擒越軍特工
※解放軍一個排單挑越軍一個排,殲敵27人自己無一傷亡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