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是「應試教育」,王陽明的這個比喻太精妙了

什麼是「應試教育」,王陽明的這個比喻太精妙了

在王陽明的年代,他是以反「應試教育」而著稱的。

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認定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做聖人,而不是做官。所以他的讀書就像他寫毛筆字一樣,不是單純的為了把字寫漂亮,而是當成了一種修行。

用現在的話講,他不是絕對排斥高考、排斥分數,但是他重視的是素質教育,是高分高能,而不是高分低能。

但是同樣是要參加考試,同樣是要看分數,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這中間的區別是很難界定的。而因為王陽明一直反對為科舉而科舉,當時就有人擔心,跟著王陽明休息心學,會不會耽誤科舉。

王陽明回應這個問題,舉了一個特別精妙的例子——

照著心學修習聖賢之道的,就好像過日子時,自己置辦了產業、房子、服裝、食物、器具,要請客的時候,很自然地用這些自己的東西。等到客人走了,這些東西也還在家裡,終身受用。

而那些只顧著眼前科舉的呢,什麼東西都不是自己置辦的,是為了請客而東挪西借,客人來一看,好像很豐盛可觀;可是客人一走,各種東西要物歸原主,家裡又空空蕩蕩了。

想一想,我們現在的應試教育,是不是就如此?我們看的很多書,死記硬背的好多知識,其實都不是自己置辦的能長久留在家裡的產業,都是東挪西借來的,只要考試一過,統統就還掉了。我們的腦子,和王陽明例子力的房間一樣,空空蕩蕩的。

這對於教育者或者學習者,都是很有啟發的比喻。我們要授或者要學的,應該結合年齡和興趣等,要是能留在學習者「房子」里的東西,而不是強買強賣地先塞進去,應付一下客人參觀,日子一過,「房間」就被掏空掉。能在「房子」里留下終身受用東西的,是素質教育;只是暫時存放些物件,終究要騰挪走的,則是應試教育。

王陽明原文:學聖賢者,譬之治家,其產業、第宅、服食、器物皆所自置,欲請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還以自享,終身用之無窮也。今之為舉業者,譬之治家不務居積,專以假貸為功,欲請客,自廳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來,則諸貸之物一時豐裕可觀;客去,則盡以還人,一物非所有也;若請客不至,則時過氣衰,借貸亦不備;終身奔勞,作一窶人而已。是求無益於得,求在外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敬一山 的精彩文章:

TAG:敬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