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複發的常見原因,如何防止腦梗塞複發
腦梗塞是「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併發症多」的慢性疾病。目前我國腦梗塞複發率高達40%,很多患者頻繁發生梗塞,難以擺脫腦梗塞的糾纏。腦梗塞患者往往複發一次病情加重一次,甚至危及生命。對腦梗塞患者而言,堅持科學合理的二級預防就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高複發率的最有效措施。
(一)腦梗塞複發的常見原因:
1、中斷可靠藥物治療:腦梗塞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在血栓消退後腦動脈硬化並未消退,腦梗塞仍然可能重新形成。所以,不能中斷抗動脈硬化、抗血栓形成的藥物對腦梗塞病因的有效治療。尤其是抗血小板藥物如拜阿司匹林及波利維,能夠有效抗血小板聚集,能減少複發危險。
2、降壓過度:降壓過度是誘發腦梗塞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正確應用降壓藥。用藥過程中要堅持定期測量血壓,調節劑量,切不可自己隨便加大劑量。
3、勞累過度或休息不好:勞累過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壓波動或血液動力學發生改變,易引起腦梗塞的形成。
4、生活不規律:道理同勞累過度一樣,是導致腦梗塞複發的誘因之一。
5、嗜煙:煙毒可損害血管內膜,並能引起小血管收縮,管腔變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
6、酗酒:大量引用烈性酒,對血管有害無益。據調查,酗酒是引起腦梗塞的誘因之一。
7、暴怒或憂鬱:情緒惡劣,尤其是暴怒或長期憂鬱、焦慮,可引起血管神經調節失常,或導致腦血管收縮,是誘發腦梗塞的重要誘因。
8、寒冷刺激,季節變換:不僅可引起小血管收縮,還可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易誘發腦梗塞。
9、高脂肪、高熱量飲食:若連續長期進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可使血脂進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導致腦梗塞複發。
10、劇烈嘔吐和腹瀉引起的脫水:由於脫水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各種原因導致的脫水,都可以誘發腦梗塞複發,病人及其家屬應對此提高警惕,若出現脫水傾嚮應及早治療。
(二)如何防止腦梗塞複發
定期查體和諮詢
患腦梗塞後,患者應定時檢查血壓、心電圖、血糖和血脂等,並根據自己的檢查結果諮詢神經內科醫師,幫助解決遇見的各種問題。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徹底戒煙,控制飲酒量。男性腦梗塞患者每天平均飲酒量不應超過1兩,女性患者不應超過半兩,當然能不飲酒則最好。
控制體重。肥胖是腦梗塞的危險因素,應通過控制飲食(尤其是高能量的食物)和體育鍛煉控制體重。膳食營養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和穀類食品,減少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食鹽攝入每天控制在6克以下。堅持鍛煉能降低20%的複發危險,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中度體力活動,例如散步、慢跑、太極拳、騎自行車等,每周5-7次。另外,調整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盡量保持積極、豁達、輕鬆的心情。對於有抑鬱傾向者應加用抗抑鬱藥物治療。
控制危險因素
腦梗塞的危險因素很多,主要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煙、冠心病等。對伴發高血壓的腦梗塞患者應控制血壓到140/90mmHg以下,降壓藥物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用。
關於高脂血症目前也存在一些誤區。許多腦梗塞患者檢查血脂尤其是總膽固醇在正常範圍內,就認為不需要口服降脂藥物,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其實,和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關係密切的是總膽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所以腦梗塞患者不應只看總膽固醇水平,應同時檢查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越高越好,腦梗塞患者即使檢查血脂正常,也需要口服相關降脂藥物。許多研究表明他汀類降脂藥物不僅能降脂,同時能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和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阻止斑塊脫落。因此,只要是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不論血脂水平如何,均應長期口服他汀類藥物(如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但需要注意其副作用,如肝功能損害和肌肉損害。開始使用他汀藥物1-2個月就應檢查肝功能和心肌酶譜,尤其是出現肌肉無力和酸痛的患者,更要及時檢查。
對伴發糖尿病的腦梗塞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定期檢測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糖化血紅蛋白小於7%。
堅持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除了心臟原因如房顫引起的腦栓塞患者需要長期口服華法令預防再栓塞外,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患者需要終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預防再梗塞。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為腸溶阿司匹林,劑量為50-100毫克,每天一次,最好在晚飯後口服。也可選擇口服氯吡咯雷75毫克,每日一次,但價格較貴。對於同時存在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或對阿司匹林過敏的患者建議使用氯吡咯雷。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如胃腸出血、鼻出血等,但發生率極低。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塞患者應用阿司匹林的好處遠遠超過其出血的副作用。除非嚴重胃腸潰瘍、血液系統疾病等口服阿司匹林禁忌,腦梗塞患者應終生口服阿司匹林。
患過腦梗塞的病人,一定要避免複發的誘因,堅持口服藥的治療,適度活動,定期複查,預防該病的複發。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在醫生的指導下腦梗死不會再糾纏著您。
※中風是如何引起的,四大癥狀要注意
※高血壓患者預防中風要多吃哪些食物
TAG:腦卒中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