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排隊6小時,看畫5分鐘」,故宮新展讓你走進《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將無盡延伸的水平構圖,手卷的歷時性觀看和觀者的出遊經驗做了最完美和豐富的融合,創造了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一副無與倫比的『移動的繪畫』」。
著名藝術史家巫鴻曾經這麼評價《清明上河圖》的獨一無二之處。
然而,這幅寬僅25.2厘米,長達528.7厘米的「長卷」,也給當代的美術館提出了一個艱巨挑戰:這種為手執觀賞而生的「藝術媒介」,如何在公共展覽空間中呈現出它們的藝術特性?
2015年《清明上河圖》在石渠寶笈特展中「十年一遇」的亮相,引發了「故宮跑」現象級追捧,然而「排隊6小時、看畫5分鐘」的體驗頂多只能算是「到此一游」。
難能可貴的是,故宮一直在探索通過數字化的方法來還原「長卷」這種中國藝術獨有形式的特質。2015年,故宮數字團隊就把另一幅「長卷」傑作《韓熙載夜宴圖》搬到了iPad上,引導觀者徐徐展開畫卷,欣賞由屏風和人物隔開的一個空間單元,感受每一個場景之間的牽引連接、自然流轉,以及手卷結尾處韓熙載回望自我的內在循環。
由公共展廳到手上的數字設備,故宮重新又讓《韓熙載夜宴圖》恢復為一種單人或兩三人觀賞的「私人媒介」,同時又通過多媒體、知識點超鏈接、輔助講解等方式加深了人們對於作品的理解。
雖然很多人期待《清明上河圖》也能以這種方式呈現,然而這幅規模更為巨細靡遺,點綴了500多個人物,收攬十幾公里景觀的作品很難在方寸屏幕上予以完美呈現。這也是為什麼上海世博會上會展出巨幅《清明上河圖》的「奇觀」,供上百名觀眾同時從各個角度、不同方向來欣賞其精緻入微的細節。
然而,「黑科技」層出不窮的故宮顯然不滿足於此,而是一直在探索如何營造更沉浸式的體驗,復原中國畫「可觀,可居,可游」的藝術精髓。故宮近日與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聯合創製的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就是最新的一次嘗試。
《清明上河圖3.0》由多媒體長卷、孫羊店沉浸劇場和虹橋風光球幕影院三部分組成。
多媒體長卷延續了上海世博會時的畫面流動、人畜復活的體驗,給人以全景式的震撼,而沉浸劇場則讓人進入畫中,以「畫中人」的身份看店小二跑堂吆喝、三教九流談笑自如,看門外人流熙攘、船來篙往;虹橋風光球幕則讓觀眾置身船上,以第一人稱視角看汴河兩岸郊野平疇,商隊驢騎,與河上船隻擦身而過,與船上艄公揮手招呼,更會穿過人頭攢動的飛翼虹橋,感受由晝轉夜萬燈升空,天涯明月共此時的奇幻場景。
《清明上河圖》中814個角色,上百個大小客船,車馬樹木,鳳凰團隊「動用」了30多位畫家,歷時2年,一筆一畫,全手工描線勾勒,極致還原了原作質感,線描稿就超過了2萬張。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多媒體長卷還是沉浸劇場、球幕影院,都充分挖掘了投影技術的巨大潛力。《清明上河圖》多媒體長卷由16台NEC PX753UL-BK+高端工程投影機共同打造,長36米,高4.8米高清動態長卷帶給觀眾視覺上的震撼體驗。
NEC技術人員介紹了激光投影機的優勢,其具有穩定精準的色彩表現,能夠實現巨幅畫面的色彩校正和匹配。而採用激光固態光源垂直方向上進行投影,徹底解決近距離觀看造成的陰影困擾,令觀眾近距離體驗大尺寸投影畫面,得益於強大的色彩校正技術,在色調上與原作保持了高度一致。
穿過巨幅長卷,來到孫羊店沉浸劇場。沉浸劇場藉助NEC 11台高端工程投影機,通過不同形式投影出畫面。其中同樣由8台NEC PX753UL-BK+激光工程投影機,實現「展+演」的結合,令人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於一座古代都城。而觀眾置身孫羊店中,抬頭欣賞二樓窗影綽綽,各色人物一一出場嬉笑怒罵,門外街市熙然。
這都要拜3 台NEC PA653UL+液晶激光工程投影機所賜,其6500流明的超高亮度、1920*1200的超高解析度,確保了逼真全息投影的完美呈現。
據NEC技術人員介紹,《清明上河圖3.0》的高潮部分——虹橋4D球幕影院,一共使用了12台液晶激光工程投影機,分三層進行畫面拼接,每層畫面分別使用了6台、5台和1台投影機,保證了沉浸感畫面的呈現。配合船艙內動感坐席,動畫中汴河風景迎面而來。
藉助於投影、全息等影像技術製造「沉浸式體驗」正在成為全球公共展覽的大勢所趨,如何既有全景呈現,又有單點深入,既能看、又能游,《清明上河圖3.0》給出了很好的示範。
今年1月份,大英博物館為其館藏中國山水畫作品項聖謨《秋林讀書圖》製作了一個3D版作品,通過將二維山水畫「3D化「的方式邀請觀眾進入秋林溪畔,沿山徑蜿蜒而上,醉賞楓葉丹霞,邂逅樵夫釣父。將散點透視的每一個視角都轉化成為觀者的視角,真正實現了「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中國藝術的「媒介特質」也需要獨特的數字呈現方式,希望國內外研究機構能繼續利用科技的力量,來讓中國藝術真正活過來。
※強勢為曼荼羅冠上30億高估值,驊威文化這樁交易不簡單
※世界盃首秀「失利」,咪咕在中移動的庇護下恐怕難有作為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