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救孩子的只能是家長

救孩子的只能是家長

救孩子的只能是家長

本周,進行期末大考,老師們天天曆劫。為了了解情況也好,給老師們一點安慰也罷,去各辦公室轉轉的次數多了起來(平時很少去轉,我始終認為,靠管的老師不是好老師),聽到了許多班主任、任課老師講述的「獨家新聞」。

相信你懂,這些「獨家新聞」的主角一定是班中的「問題學生」——現在時髦的「熊孩子」。

這些「熊孩子」分兩種,一種屬於真正的身體疾病引起的,如腦瘤開顱過的,一生下來就智力低下的……誰都無可奈何,人人憐惜;更多的屬於另一種,心理、行為異常了,「生病」了,究其原因,這是由於家庭教育的不當而引起的,是讓人感到痛惜的一類孩子。

例1:挺聰明的一位男孩子,整天上課側著身子,翹著二郎腿坐著,從不會正眼看黑板,聽老師講課,他想幹嗎就幹嗎,不能批評他。要是老師實在受不了找他談,不管哪個老師,他都會用兇狠的、仇視的眼神看著你……不明就裡的小夥伴羨慕他,崇拜他,加上平時還不斷地用小禮物賄賂同學,因此他成了班級甚至年級中的英雄,帶壞了班風,帶壞了一大幫孩子……

例2:智力不差的另一位男孩子,整天不好好學習,小小年紀學會了偷,從校園偷到商場,從嵊州偷到市外,平時,只會不斷地向父母要錢,提各種各樣的要求,稍不如意,就發脾氣,離家出走……

例3:情商很高的一位男孩子,但他在課堂坐不住,整個校園隨便遊走,作業從來不做,考試卷想不做就不做,揉成一團塞進抽屜里了事,若有時給你寫個名字已經很看得起你了。老師們從各個方面對他好,但他不識寵,還是老樣子。周邊的居民不斷來告狀,說是有孩子把蘋果芯、麵包往他們那裡扔,這孩子面對老師臉不改色:「除了我,還有誰敢扔呢!」……

……

這樣的例子真的還可舉出不少。只看上面三個例子,這些孩子假若生在另外的家庭,或者從小接受跟現在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或許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孩子,至少應該是身心正常的孩子。正因為懂得這點,所以,老師們對這些孩子是又氣又愛,又恨又憐,又無奈又惋惜。

聽一下一位高段數學老師的心聲:

本以為複習是查漏補缺,複習了才知道需要女媧補天,補著補著才發現還是得請精衛來填海,最後才發現,其實最好是請盤古再來開個新天地!

一個老師期末階段的日常生活:

講課,考試,判卷,講題。

當講過100遍的題,

強調過101遍的知識點還是會錯第101次時,

當看到他們還是若無其事的表情,照樣糗事百出時,

心中那熊熊燃燒的火焰,

瞬間掩蓋了一切溫柔,終於明白老師為什麼會有一年兩個假期,

那是給老師療傷用的……

其實,不管是平時,還是複習階段,老師們對這些「熊孩子」的付出是最大的,需要勞心勞力的就是這些孩子,正因為希望這些孩子能有所改變,有所進步,所以才會有上面那位數學老師所描述的內心煎熬、痛苦和挫敗感。

但是,事實發現,對老師最有意見的就是這一撥孩子的家長,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理念和家庭教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1.使用錯誤的愛的方式

愛需要有底線,有原則。但一部分家長,要麼是毫無原則的溺愛,不敢對孩子提任何底線要求,或者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沒有任何招架之力;要麼沒有一點愛意給孩子,讓孩子對父母完全失去了信任。

2.永遠把責任推給老師

曾聽到某個初中,一位家長公然在孩子的班級群里叫板:「我們不喜歡某某老師教,我們要調換老師(明知老師也在群里哦)」不給老師一點尊重。因為他覺得我孩子學習不好,是你老師沒本事,就不配教我的孩子。他始終沒有想過,換成另外的老師,你的孩子一定會好嗎?碰到這樣厲害的家長,哪個老師敢來管你孩子呢?

3.不會跟老師好好溝通

幾天前傍晚放學時,一位家長找到我:「校長,某某老師這樣說我孩子,我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了。」

應該點贊這位家長有這種很好的意識:孩子幼小的心靈需要大人保護。

但我認為我們可以改進的有兩點:

一聽信了孩子所有的話,沒有作一個很好的分析,馬上斷定老師怎麼樣了。試想,一個二三年級的孩子,他對老師說話的理解是否正確?對老師說的話是否斷章取義?……

二不要馬上直接找校長,不要希望由校長出面批評老師。哪位老師喜歡校長知道這事?這不是無端地製造了老師和家長的矛盾嗎?

建議先跟相應老師作一個耐心的溝通,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互相理解包容 。不要一出現問題,就定性是老師的問題,然後不作任何溝通,即使溝通,也是指責。這不是奔著解決問題為目的,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

4.自身的學習力不夠。

不學習,不愛聽他人的意見,也不愛看書,總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對待孩子的錯誤也只會打罵,沒有自身的行為影響。

很感謝前面提到的那位家長,她聽從了我的建議,很開心地找老師溝通去了,臨走還不斷地對我說著謝謝。這是一位具有學習力的好家長,相信她的孩子在這樣的媽媽引導下,一定會成長得很好!

救這些「熊孩子」的只能是家長。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救孩子呢?

看看《全國68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驚人相似》文章中提到的,剛剛結束的高考狀元成功的背後,家庭教育中幾點共性的東西:

1.熱衷的不是成績,而是陪伴和引領。狀元媽媽說:「如果是一個場景,我們就儘可能帶孩子去體驗,讓孩子有感而發,而不是胡編亂造。」

2.離不開正確的愛的滋養。狀元們都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寬鬆、信任、像朋友一樣」。有段話很好地詮釋了愛與成績的關係——「孩子行為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衝突中消耗殆盡。

3.深受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安徽狀元董吉洋說:」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4.好習慣跟」學會獨立「分不開。幾乎所有的狀元爸媽們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一名清華學霸在採訪中說:「是爸媽的尊重及放手讓我學會了遇事不逃,主動思考。」

5.閱讀經典,擴寬思維。小時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讀大家經典。這是許多狀元在採訪中提到的閱讀之路。北京語文高考取得到148分的孫婧妍在文中說道:讀書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閱讀的培育也絕對離不開父母的引導,父母從小就愛給我讀故事。

6.比成績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比起分數,父母們更在意的是孩子對學習的態度,而除學習之外,大部分爸媽都表示自己還有更看重的東西:「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無論怎麼選擇,我都絕對支持。」這句話幾乎代表了採訪中大部分狀元父母的心聲。比起分數,這些爸媽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品行、習慣、快樂、幸福感……

這樣的家庭教育不需要很多的金錢,也不需要有很高的學歷,但需要有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勇氣和毅力。

這個世界,真的會懲罰不上進的父母;你的不上進,真的會帶給孩子一生卑微。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個拼爹媽的時代,你最應該做的,就是努力做脫穎而出的父母。

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

最好的名校,不是讓孩子獨自行走,是你們共同上進,彼此成就。

暑假到了,時間充足了,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多了,家長一定要利用好這段時間,找准孩子欠缺的品行、習慣,想辦法挽救孩子!

進去看看,「有點繹思」哦!

你的閱讀,你的點贊,你的轉發,都是我堅持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繹同 的精彩文章:

一部高貴的書
女兒的「興趣散」

TAG:繹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