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地民企完成世界級工程 5200米海底輸油管道順利通油

內地民企完成世界級工程 5200米海底輸油管道順利通油

在紀念香港回歸祖國21周年之際,香港國際機場傳來喜訊——其改擴建項目迎來節點性事件。從6月30日開始,從這座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起飛的飛機所用燃油,都將通過兩條創記錄的5200米世界最長海底燃油管道,源源不斷輸送到機場油庫。這一世界級工程由內地民企華元機電工程公司承建。

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作為全球最具效率的航空樞紐,香港國際機場正面臨著它的第二次巨變,也將迎來更大的歷史機遇。

兩條並行新管道順利通油,標誌著這項創下世界最長海底穿越紀錄的工程通過檢驗,也意味著在全球水平定向鑽管道非開挖穿越工程領域,中國工程界再次登峰造極。

在眾多行業和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仍被國外卡著脖子的時候,內地民企華元憑藉獨特的核心創新技術、成套裝備製造能力和綜合工程管理能力揚帆遠航。

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香港國際機場迎來新歷史機遇

作為香港基礎建設的「超級工程」,三跑道系統工程的順利推進,對香港的未來發展至為重要,它的建成,將有助鞏固香港的國際及區域航空樞紐地位及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融合發展,每年將可應付在《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中預計的額外3000萬人次客運量,對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全球競爭力不言而喻。

權威諮詢意見認為,三跑道系統的建成將會為香港帶來1670億港元的經濟貢獻(包括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直接、間接及連帶貢獻的總和),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4.6%;還將創造141000個直接就業機會和199000個間接就業機會。

該燃油管道改造工程造價約13億港元,是1415億港元預算整體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填海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內地民企拿下國際公開招標的舉世矚目工程

由國際非開挖技術學會(ISTT)發布的《2017年非開挖行業發展回顧與展望》權威分析報告中,這項由華元機電鑽進的「刷新世界記錄」水平定向鑽管道穿越工程,排在上榜工程之首。

該穿越工程一端位於繁忙機場跑道附近,另一端位於白海豚和鷺鳥保護區所在的沙洲島及龍鼓洲海岸公園,對安全和環保的要求極高,工程施工條件極為苛刻。

管線長度創紀錄、地質複雜、工期緊張、施工場所極度受限、環保要求極其嚴格……所有因素加起來,讓這個工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工程難題。

為此,這一舉世矚目的項目,面向國際公開招標,華元機電面臨的對手,都是國際該領域的權威機構,其中不乏來自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業界巨頭。

但在提交競標方案時,只有華元機電的方案「承諾」5200米一口氣穿越完成,而其他競標機構給出的方案,幾乎都是與業主風險共擔,提出將5200米拆成兩截,中間用人工填海造島連接。後面這種方案,打破了香港機場管理局對於環保要求的底線,因此,經過反覆權衡和篩選,華元機電憑藉完全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優秀業績和社會誠信,最終中標。

自主技術和全套裝備變「不可能」為「可能」

為滿足工程要求,華元機電總經理、曾被評為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人物的史占華,帶領華元團隊,專門自主設計製造了HY-6000ZH組合式鑽機、HY-2000D電動鑽機、大扭矩鑽桿、閉式循環的泥漿系統、套管回填層掘進機、大扭矩動力擴孔器、開合式推管機、海上導向定位系統等,為工程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史占華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在工程初期階段華元就發明設計了海底水平穿越對接技術,從入土點鑽孔穿越總長度的四分之三,出土點穿越剩下的四分之一,兩個鑽頭在海底「握手」後,主鑽頭從出土點被拖拽而出。「握手」的兩個鑽頭是史占華親自設計並由華元重工製造。這種「握手」鑽頭曾在2005年「世界第一穿」投入實際應用,因涉及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目前世界上仍然只有華元一家掌握該技術。

海底穿越管道如同穿針走線,如何確保不跑偏,華元採用了用GPS定位、海面船體定位系統和鑽頭地磁感測系統,進行了三位一體的數據採集。所有鑽頭感測數據傳到控制中心後,能根據各種參數的微弱變化,調整鑽進方案。

5200米岩石孔貫通後,需要讓管道在岩石孔中推進5200米到另一端出土,推進過程中,必須保證不能損傷僅3毫米厚的管道防腐塗層,成為工程「收口」的關鍵環節。華元公司針對這個難題設計了開合式的推管機,利用管道與橡膠接觸面帶來的摩擦力產生成高達三百噸的推力。史占華回憶說:「第一根輸油管道從出土點推出時,上面用記號筆標註的批次編號,以及因摩擦留在管上的橡膠微粒還清晰可見。說明成孔非常光滑,管子表面完好無損。

此外,華元創造的施工速度讓人驚嘆。在裝備生產組裝方面,根據現場的實時施工情況,經過嚴謹的理論分析,華元設計多種「專用裝備」的圖紙傳回公司總部,華元重工直接開工製造,然後將模塊化的設備,隨後送上飛機,到現場後組裝開工,從施工現場需要到設計開發再到製造並投入使用達到一條龍高效服務的效果。一共30個月的計劃施工時間,除去半年多的工程前期準備時間,除去鷺鳥繁殖期4個月,前前後後,13億港元預算的此項工程,實際僅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

2017年12月27日和2018年3月9日,這兩條世界上最長、施工條件最苛刻、地質結構最複雜的海底管道穿越工程分別順利完工。史占華告訴記者,2018年3月9日那天,香港機場管理局三跑道項目的管理負責人激動地表示:「恭喜你史先生,全世界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你們終於完成了,創造了世界奇蹟!」

(責編:胡達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義大利新政府政策走向仍將持續觸動歐洲敏感神經
A站受黑客攻擊:近千萬條用戶數據外泄 涉ID及密碼等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