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中國古典樂器一般按「八音」分類。「八音」就是我國最早按樂器的製造材料來對樂器進行分類的方法,這「八音」中的樂器,在後世被稱為「華夏舊樂」或「華夏舊器」,意思是指純正的漢民族樂器,主要是為了與外來的樂器有所區別。最早見於《周禮·春宮》,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pao)、竹」八類:

|金類|

鎛(bo)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鎛是一種形制接近於鐘的漢族樂器。盛行於東周時代。不像鐘口呈弧狀,為平口。器身橫截面為橢圓形。現在發現的鎛有三件銘文上自名鎛,即素命鎛(春秋中期,齊國),叔夷鎛(春秋晚期,齊國),邾公孫班鎛(春秋晚期)。其他的鎛形制像鎛而銘文中稱為鍾。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古代打擊樂器。盛行於青銅時代,這與當時樂律學、聲學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高度發達分不開。由於青銅鐘質料堅實和耐腐蝕,至今雖已歷經兩三千年,仍能給我們留下古代真實的音響。

鍾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徵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著鍾樂。

鐃(nao)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鐃又稱鉦,執鍾。古代漢族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石類|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種打擊樂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磬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其形在後來有多種變化,質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一步有了玉制、銅製的磬。 擊奏體鳴樂器。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

|土類|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塤(xūn)是中國古代重要樂器之一。八音之中,塤獨佔土音。在整個古樂隊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清濁靡失。將金石以同功,豈笙竽而取匹?把塤看作與鍾、磬一樣,具有同等地位。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缶原本是古代一種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圓腹,有蓋,肩上有環耳;也有方形的。盛行於春秋戰國。器身銘文稱為「缶」的,有春秋時期的「欒書缶」和安徽壽縣、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這種酒器能夠成為樂器是由於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緻處便一邊敲打著盛滿酒的酒器,一邊大聲吟唱,頗像現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為土類樂器中的一種。

|革類|

鞀(tao)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鞀(táo)鼓:長柄,鼓身兩旁綴靈活小耳,執柄搖動時,兩耳雙面擊鼓作響。俗稱"撥浪鼓"。

搏拊(fu)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搏拊亦稱「拊搏」,單稱「拊」。古之擊樂器。形似鼓,用手拊拍。鼓面徑19.5cm 框長48cm 故宮博物院藏清宮舊藏,用於宮廷中和韶樂。演奏時,紃懸於項,用兩手拍擊,建鼓一擊,搏拊以兩擊應節。

|絲類|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琴,古代弦樂器,最初是五根弦,後加至七根弦(亦稱「七弦琴」;通稱「古琴」);某些樂器的統稱。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瑟,中國古代的撥弦樂器。形狀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

琴與瑟。「琴」體積較「瑟」為小,音量較小,弦也較少,用於當著客人的面演奏。演奏者或為主人,或為妙齡女郎。「瑟」體積大空腔大故音量大,弦多則音色變化多,用於帷幕後面隱匿處作為背景音樂的演奏,目的是給賓客飲酒談天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而非用於專場音樂欣賞會,所以演奏員可以是技術嫻熟的老叟老婦。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錦瑟》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築是中國古代漢族弦樂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起源於楚地,其聲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時廣為流傳。自宋代以後失傳。千百年來,只見記載,未有實物。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箏,又稱古箏、秦箏,古老的漢族彈撥樂器。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於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被俗稱為「古箏」。

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箏在漢、晉以前設十二弦,後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古箏名曲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鴉戲水》、《漢宮秋月》、《蕉窗夜雨》等。

箜篌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箜篌是中國漢族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又杜佑的《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後,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印度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木類|

柷(chu)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柷是古代漢族打擊樂器,方形,以木棒擊奏,用於宮廷雅樂,表示樂曲開始。是中國漢代樂器,曾流通於全國各大城市。柷,相傳是夏啟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傳世清代柷,通高約50、每邊長65厘米。

|匏類|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竽,古簧管樂器,形似笙而較大,管數亦較多。戰國至漢代曾廣泛流傳。原三十六管,後減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製,髹絳色漆。設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徑約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長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分前後兩排插在竽鬥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上端系一條絳色羅綺帶為飾。前排一根長竽管上端插有一個角質的「塞」。此竽管及其相鄰一根長竽管下端都有兩個按音孔,靠近兩管內側的竽鬥上有兩圓孔。後排兩根長管也同此情形。參照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出土的竽(明器)有二十二管,分前後兩排。推測它們可能是為摺疊管而設置的。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由笙苗中簧片發聲,是能奏和聲,吹氣及吸氣皆能發聲,其音色清晰透亮。在傳統器樂和崑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竹類|

篪(chi)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篪是漢族古老的橫吹竹管樂器。《廣雅》中記載此樂器有八孔,但《周禮》中記載此樂器有七孔,而隨著宮廷雅樂的逐漸衰落,現在這一種漢族樂器已很罕見。已知台北孔廟收藏有古代精品「篪」,曾侯乙墓也曾出土一對篪,分別為G調和F調。

龠(yue)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龠,古代漢族管樂器,像編管之形,形狀像笛。古龠發源於「吹火管」,至少在近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完形的多音孔樂器。據史載黃帝命伶倫作律,伶倫截竹首製為「黃鐘之宮」,也稱「黃鐘之龠」。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吹奏樂器。

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簫和八孔簫之分,以「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兩種類別。六孔簫的按音孔為前五後一,八孔簫則為前七後一。八孔簫為現代改進的產物。

邂逅古代樂器,看古人聽音樂到底有多講究

笛子,一種吹管樂器 。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竹笛是從什麼時候才有的這個問題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館長每日文物分享|國家博物館裡的雍正瓷器
帶你逛博物館|世界最宏偉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TAG:全球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