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
我們黨史工作者,是在為中國共產黨寫「紅色家譜」,是為黨做學問。入了這扇門,就必須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不管什麼情況,都要立場堅定、對黨忠誠。
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樂,一是科研成果給人以啟迪,服務於社會;二是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鄭德榮
60歲退休時,他曾立下「宏願」:用10年時間培養出10名博士,出版10部專著。
30多年過去了,他培養了49名博士,出版著作、教材40多部,發表了260多篇學術論文。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91歲的他立即申報了十九大專項重大課題;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92歲高齡的他在病床上仍堅持撰寫文章……
他,就是我國著名中共黨史專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紅色理論家」的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原副校長鄭德榮。
5月3日7時12分,鄭德榮在長春逝世,享年92歲。
5月11日,吉林省委號召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向鄭德榮學習;6月6日,教育部追授他「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6月28日,中共中央追授他「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此生從未動搖」
「1948年,我作為一名大學生毅然投奔解放區,從此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教育。不管風吹雨打、不管形勢如何變化,我對黨的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始終堅定不移。」兩年前,鄭德榮在自己從教65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上的講話依然在學生耳畔迴響。
1926年1月,鄭德榮出生於吉林延吉,那時正值外敵入侵、山河破碎,少年時的鄭德榮目睹日偽政府的殘暴統治,深深體會到亡國的恥辱和痛苦。一顆年輕的心在時時發問:「到底怎樣才能救積貧積弱的中國?」
1949年,鄭德榮進入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學習,1952年提前畢業並留校任教,從事中共黨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從此,他就與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把「理想、勤奮、毅力、進取」作為座右銘,刻苦鑽研,全身心撲在中共黨史的學習、研究和教學中。1953年,鄭德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上世紀80年代初,鄭德榮被借調到中央黨史研究室工作兩年,擔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編寫組」主持工作的副組長,從而有機會進入中央檔案館,親手翻閱第一手的革命史料,這兩年也成為他學術研究上的重要轉折點。
他每天早去晚歸,一條板凳坐到黑,如饑似渴地查閱資料、撰寫筆記。「觸摸那些泛黃的紙張,就彷彿看到了烈士流下的鮮血、付出的生命。」這份對先烈的崇敬之情和由衷的責任感,一直激勵著鄭德榮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道路上執著前行。
凡是和鄭德榮有過接觸的人都知道,他家桌子上、書架上,甚至床上到處都是書,他幾十年如一日,深深沉浸在紅色理論的海洋里。在他的影響下,三個兒子先後從事黨史研究工作。
「父親對馬列主義的信仰此生從未動搖過。」鄭德榮的三子鄭曉亮說,「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他的精神支柱,我母親送葬那天,他的學生在家陪他,他讓學生給他念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討論問題。他說這是對老伴最好的紀念。」
「永久奮鬥」,他真正做到了
在東北師範大學鄭德榮事迹展覽館裡有這樣一封通知函:「你單位組織報送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主要成果和寶貴經驗》論文入選研討會,請通知論文作者參會。」
這是5月4日在北京召開的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理論研討會的邀請函。可是,論文的作者鄭德榮卻已在此前一天離開了這個世界。
「鄭老師曾說過,離開嚴謹求實,不稱其為科學;沒有探索創新,不稱其為研究。他視學術為學者生命,視學問為終身事業,在諸多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劉益春說。
「科學精神,對於鄭德榮先生來講,已經深入骨髓。」鄭德榮的學生、東北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王占仁說,「比如,黨史上著名的寧都會議召開時間,原來大家都說是1932年8月,但是鄭德榮先生經過自己的深入研究,確定為1932年10月。雖然只差了兩個月,他卻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查閱了大量第一手文獻,才將這個開會時間確定。這個結論被《中共黨史大事年表》所採納,也為學界同仁所接受。」
鄭德榮的很多著作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1983年的《毛澤東思想史稿》是國內研究毛澤東思想最早的一部專著,開創了毛澤東思想史科學體系的先河;三卷本135萬字的《毛澤東思想論綱》是國內全面系統地闡述毛澤東思想體系的巨著;1997年獲立國家「八五」社科規劃項目的《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書,首次提出了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人、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真諦在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獨到見解。
他編寫的多部教材成為全國高校的通用教材,《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是改革開放後我國最早推出的中共黨史教材,多次再版,發行量突破百萬冊。
「美國國會圖書館裡收藏了先生的29本著作。你知道當我在那裡看到先生的書時有多震撼嗎?」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程舒偉對記者說。
鄭德榮的思考與研究總是與時代同頻共振。改革開放後,他的研究領域拓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九大後,他又專註於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王占仁回憶,鄭德榮生前愛用毛澤東當年在延安慶賀模範青年大會上的講話教育學生「永久奮鬥」,在他看來「老師真正做到了」。
「要有為黨工作的意識」
「你連信都不信,怎麼給學生講?要讓別人信,首先自己信。」這,是鄭德榮對自己的要求。
「不僅在業務上成為國家的優秀人才,而且在政治上成為共產主義戰士。」這,是鄭德榮對學生的要求。
鄭德榮從教幾十年,桃李滿天下。他帶過的博士都清晰地記得,他上的第一堂課,不是講學術而是講做人。他告誡學生,作為黨史工作者,永遠要站在黨的立場上,「要有為黨工作的意識」。
「黨史研究,必須注重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一。」鄭德榮提醒自己,也告誡學生,「我們黨史工作者,是在為中國共產黨寫『紅色家譜』,是為黨做學問。入了這扇門,就必須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不管什麼情況,都要立場堅定、對黨忠誠。」
鄭德榮常說,人民教師首先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學風,教師的形象直接影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和教學效果;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盡到教書育人的職責;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白為何學習、為誰學習、如何學習和成才。
在他看來,「傳道」「授業」「解惑」是三位一體的,而「傳道」應列為首位。今天的「道」,是以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之道。所以,他將多年教學和研究的收穫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把自己對黨的事業執著追求的心得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從中學習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真諦。
「那一課首先給我們規定了讀博的政治標準。」鄭德榮帶過的1988級博士張喜德回憶起自己入學第一課時說,老師說,博士生黨員,不僅要在業務上使自己成為國家的優秀人才,而且在政治上、道德上應使自己成為共產主義戰士,不管在什麼樣的政治風浪中,都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立場,保持高尚的共產主義情操。「這一課,絕不是冠冕堂皇、油水分離的政治說教,而是寓意深刻、闡述精闢的『紅』與『專』融為一體的『治學之道』。」張喜德說。
「只要還能動,就一定要堅持講」
2001年7月,紀念建黨80周年活動中,長春的不少黨員幹部聆聽了鄭德榮的黨課。台上,75歲的鄭德榮聲如洪鐘、神情激揚,講得振奮人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已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
「我這一上講台啊,就啥都忘了。只要還能動,就一定要堅持講!」炎炎夏日,這位當時年逾七旬的省委理論宣講團成員,不辭勞苦,奔波全省6縣市、作了12場報告。
多年來,每逢黨和國家的重大紀念日和重要活動,無論工作多忙,也不管身體狀態如何,鄭德榮都積極關注,並及時舉辦相關講座進行解讀。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鄭德榮飽受結腸癌折磨,可他講學的足跡仍遍及半個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講座,不管工作有多繁忙,身體狀況有多不好,他都欣然前往,即使是基層單位的邀請,他也從不拒絕。學生勸他推掉一部分邀請,可他卻說:「這是責任,是我們的專業可以發揮作用的時候,怎麼能推脫呢?」
鄭德榮的學生,上至「50後」下至「90後」,他的宣講對象,既有黨的高級幹部也有普通群眾,他總能因人而異,深入淺出,讓聽者入腦入心。很多學生表示,就是因為聽了鄭德榮的課,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共黨史產生了興趣。
近年來,考慮到他年事已高,學院不再給他安排本科生課程,鄭德榮卻依然定期給學生作專題講座。2017年11月,鄭德榮面向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全體學生作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報告,全程兩個多小時始終激情澎湃。「講座結束時他已汗流浹背,但依然拉著我的手問,有沒有不懂的地方。」學生劉強回憶說。
鄭德榮常常引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出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而他,正是拿出自己的豐碩研究成果,來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
「學生成才比什麼都高興」
「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樂,一是科研成果給人以啟迪,服務於社會;二是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鄭德榮看來,著書撰文和培養學生,都是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
鄭德榮致力於培養研究生獨立研究的能力。他引導研究生掌握前沿知識、吸收新成果、開闊視野、活躍學術思想,培養學生鑒別評析學術成果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文獻,紮根於第一手資料,打好堅實的專業基礎。在鄭德榮看來,「學生成才比什麼都高興」。
現在已是教授的姜淑蘭,對導師鄭德榮的治學嚴謹記憶猶新。2008年,她與導師合作給《光明日報》撰寫了一篇論文,儘管文章不到3000字,但鄭德榮卻不厭其煩地修改了十幾稿。鄭德榮的學生、東北師大博士生導師高地說,每次和同學們聚會,老師都會把自己一年來發表的論文帶給大家看,往往有十幾篇之多。看到老師如此高齡還在勤耕不輟,學生們都不敢有絲毫懈怠。
鄭德榮培養研究生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對自己的教學更是一絲不苟。他上課堅持脫稿講授,他的課堂生動深透,充滿了思想性和新意。
鄭德榮把學生當親人、家人,平時總是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每逢節假日,他總是把來自各地不能回家的學生邀請到家,歡聚一堂。學生離校多年,仍然牽掛,為其人生之路指點迷津。在2009級博士黃偉心中,老師既是恩師又是至親。有一次,黃偉的奶奶生病住院,鄭德榮知道後,考慮到黃偉家在外省又沒有收入,就硬塞給他兩萬元,囑咐他轉交給家人。
5月2日,癌症全身轉移的鄭德榮,逝世前一天還在繼續修改他入選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理論研討會的論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主要成果和寶貴經驗》。「要分段,要有條理。」他拔掉氧氣管,用盡全身力氣對學生說。
5月3日,研討會召開的前一天,鄭德榮安詳辭世。
信仰的力量,使他的一生始終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01日第4版
※留學觀察:沒考SAT,女兒憑何留學華盛頓
※一致性和多樣性關係的複雜動態特徵及其對統一戰線的啟示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