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大盂鼎還有個「神秘」兄長小盂鼎,民國年間失去,其下落成謎
不少讀者都知道,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有一尊大盂鼎,可是有更多的讀者不知道,大盂鼎還有一個兄長,名叫小盂鼎。有讀者看到這裡,會點小編的鼻子,今天是啥日子,你又喝酒了吧,不喝酒怎麼能胡說八道?
按照道理,大盂鼎是哥哥,而小盂鼎是弟弟,到你這裡,怎麼給反過來了,怎麼成了大盂鼎是弟弟,而小盂鼎是哥哥?小編鄭重聲明,寫文之前,絕對沒有喝酒。您想要知道這對盂鼎的次序為何會顛倒?小盂鼎為何會失去?現在這尊寶貴的周代重器藏身何處?那就讓小編給您一一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陝西郿縣鳳鳴鎮有一個大財主,名叫宋兆奎,這個宋財主飽讀詩書,雖然做過南鄭縣教諭、漢中府教授等等的職務,但都屬於芝麻小官,他索性就讓兒子好好讀書,自己一心為商,經過多年經營,宋家成了當地最大的財主。
宋兆奎有錢後,覺得金銀等浮財,實在容易散失,不由存上一件可以傳家的寶貝,留給子孫後代,更為穩妥。正好,眉縣常興鎮的李家村有個土財主,要出售大盂鼎,他用一車銀子(估計有3000兩),將這件西周的青銅重器,買回到家中。
這件西周的青銅器高101.9厘米,直徑是77.8厘米,重153.5千克,更為珍貴的是,裡面還有291字的銘文,銘文的內容是周康王訓誥大臣「盂」,牢記「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的教訓,一定要努力輔佐自己治理國家云云……宋兆奎就將其命名為大盂鼎。
不久之後,那位財主又在發現大盂鼎的土崖下,挖出了更大的一尊青銅鼎,宋兆奎得知消息後,不惜重金,又將重500餘斤,高110厘米左右,比大盂鼎還要「威猛」的第二尊青銅鼎買到了家中。
第二尊更大的青銅鼎,同樣是周康王賞賜給大臣「盂」的,怎麼命名?總不能叫它老盂鼎,或者叫它超盂鼎吧?第二尊青銅鼎雖然體積大,但裡面400餘字的銘文字體卻有些小,它就被宋兆奎命名為小盂鼎。
重300左右斤的小鼎就成了大盂鼎,而重500左右斤的大鼎就成了小盂鼎。《木蘭詩》中有雲,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套在這裡,不說明白,你就分不清哪個鼎大,哪個鼎小。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當時的岐山縣令周賡盛仗勢欺人,他以借鼎欣賞的名義,將宋家的大盂鼎騙走,其實是悄悄地將其賣到京城,當時宋兆奎的孫子宋金鑒,在京城做翰林,他在琉璃廠閑逛的時候,發現了這尊大盂鼎,自己家的東西,他焉有不認識的道理,他就用3000兩白銀,將這尊大盂鼎贖回,然後不遠千里,又將其送回陝西郿縣的家中。
中國有句諺語,叫做: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句話的意思是,富裕的家庭,一般超不過五代,就會變得貧窮,當時宋家的後代有個官迷,他花錢捐了一個後補知縣,為了將知縣落實,他就不惜將小盂鼎送給了當時的陝西巡撫,那個巡撫就讓他成了東阿的知縣。(大盂鼎被另一個抽大煙的宋家子弟賣掉,解放後,大盂鼎被上海一個大收藏家獻給了國家)
我們接著說小盂鼎的下落。根據史學家研究,這個宋家的官迷子弟,將小盂鼎送給的陝西巡撫應該名叫升允。
隨著清政府在1912年滅亡,升允的好日子也到了盡頭,雖然他也折騰過,先後在天津和青島聯絡宗社黨人,圖謀復辟,可最後只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他飽受打擊,並於1931年病故於天津。
升允手裡握有一件西周的青銅重器,他始終是秘而不宣的,可是他去世後(因為缺乏文字資料,小編只能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這個小盂鼎,又成了升允後人升官發財的敲門磚。
張扶萬曾經在1938年《西北史地》雜誌發文:《商周銅器多出於今陝西鳳翔岐山寶雞眉縣扶風各縣說》曾經提到過這個西周的傳世重器:小盂鼎,或雲亦宋金鑒家物,民國初年,陸建章為陝西督軍,得之,陸去陝時,為朝邑王飛虎(即王銀喜)截獲於省垣東關,載歸朝邑,王死後,為部下傅振甲所得,以後下落不明。
如果將上面的記載通俗一下,就是:小盂鼎在民國時代流傳的次序是:陝西巡撫升允→陝西督軍陸建章→陝西軍閥王飛虎→王飛虎手下傅振甲→接下來小盂鼎就真正地不知所蹤了。
但也有傳說,西周的重器小盂鼎,就藏在大荔西的柿子村,因為這裡是王飛虎等很多陝西軍閥的老家……親愛的讀者朋友,您怎麼看待小盂鼎的藏身地呢?……
※武則天養男寵,一般人不理解,其實有我們不了解的「特殊」目的!
※《乾隆狩獵圖》藏有神奇動物,因清朝倒台幾乎滅絕,現在很難恢復
TAG:歷史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