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不是葯神》:葯葯切克鬧,「格列寧」給中國電影來一套!

《我不是葯神》:葯葯切克鬧,「格列寧」給中國電影來一套!

早就耳聞《我不是葯神》是中國版的《辯護人》,今天看過點映覺得這話說得確實沒毛病。無論是故事線條,還是人性刻畫,《我不是葯神》和《辯護人》都是那麼的相同,就連海報風格都是如出一轍,鬧不明白片方這麼做是無心為之還是有意自黑。

然而兩部片畢竟出自不同國家,兩國的國情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化決定了兩段故事有著不同的風格色彩,而影片所折射出的社會問題以及傳達的主題更是截然不同。

拋開影片質量不談,單單考慮到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如此嚴格的客觀條件下,《我不是葯神》如此敏感題材的電影還可以順利過審並上映,這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可謂是注入了一劑良藥。

《我不是葯神》講述的是一個小人物從賣假藥到被封葯神的故事。

為賺錢給父親看病,窮困潦倒的主人公程勇撈偏門當上印度山寨藥物「格列寧」的代理商,通過走私藥品賣給國內買不起正版「格列寧」的白血病人,從中賺取差價。

由於印度「格列寧」這款葯要比中國正版「格列寧」便宜近十倍,所以程勇很快補齊了父親手術費,同時還順勢大發橫財。

不過好景不長,程勇被同行惡性競爭,迫於壓力他不得不停手,這也導致了很多白血病人因此再次陷入買不起葯只能等死的絕境。

在經歷了同伴的接連去世、耳聞目睹了白血病人每況愈下的悲慘狀況之後,程勇終於決定重出江湖繼續走私藥物,但與之前不同的是,他不惜自己賠錢,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出售藥品,盡最大努力去救助那些買不起葯的白血病人,同時還要與查處違禁藥物買賣的警察們鬥智斗勇……

和《辯護人》一樣,《我不是葯神》整體框架可以劃分為二,前半段講小人得志,輕鬆愉悅,後半段講偉人煉成,深刻凝重。兩段雖然在節奏和風格上有強烈反差,但是過渡的非常自然,沒有強拉硬拽的痕迹。

在情節的推動上,導演把控的比較到位,層層遞進毫無突兀,幾段煽情戲的火候也是剛剛好,沒有刻意為之的感覺。

整體來說《我不是葯神》的完成度非常高,可以稱得上是這兩年來最好的國產片之一,即便說封神也不為過。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影片中有些情節的邏輯性稍欠火候,比如,作為走私違禁藥界的新人,程勇和印度藥廠商很輕鬆的達成代理協議,而做了多年藥販子、對醫藥買賣行情了如指掌的老手張長林卻沒能做到。

還有就是結尾萬人街頭為主人公送押的場面有點誇張,我猜測導演或許有致敬或者仿效《辯護人》結尾百名律師支持宋康昊的意圖,但是人家好歹是有官方記載的真人真事,《葯神》整這麼大的場面是有點有力過猛了。

不過細節經不起推敲也一直以來是電影常見的一種通病,電影本身就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只要不影響整體劇情就行,況且《葯神》的主題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表達上都已經達到了較為理想水準。

除了故事好、敘事佳,《我不是葯神》的人物刻畫也非常成功。

主人公程勇,靠賣成人用品謀生的油膩中年大叔,其小人物的設定類似於《辯護人》中的宋友碩,但是更加接地氣。

婚姻失敗,事業低迷,父親重病,被「窮」字壓身的他不得不靠走私違禁藥品撈錢。他是以賺錢為動機,後被真情打動,繼而完成小人物到大英雄的蛻變。

這裡需要給實力出演的徐崢點個贊。他那玩世不恭的痞子勁兒和小人得志的嘚瑟勁兒與角色簡直是渾然天成。

另外還得特別點名表揚一下王傳君的演技,他那句「吃塊橘子吧」成為影片中最為經典的台詞之一,同時我個人發誓在這部戲之後,不再管他叫關谷。

可能會有人覺得,《我不是葯神》不就是一部山寨《辯護人》嘛,有啥牛逼之處?

雖然說在爛片當道、贏銷為王的中國電影界能照葫蘆畫瓢拍一部質量接近的片子已經很難得了,但是《我不是葯神》的本身價值以及對於中國電影的意義來說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得多。

首先,《我不是葯神》不是山寨,更不是翻拍,他講述的是中國社會之中的有著中國國情融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故事,雖然影片沿用了《辯護人》的敘事框架,並且在故事和人設上有著些許的相同,但是故事基於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社會民生,它們對於國家和社會的映射和嘲諷都是完全不同的,更是毫無可比性的。

其次,影片敢於觸碰敏感題材,這在中國電影里或許並不罕見,但是能夠順利過審的卻一直是少數。尤其《我不是葯神》可是直接拿國家醫療政策開刀,這算是開了中國電影的先河了。

過去幾十年,敢鳴不平的影片多了去了,但大部分都落個被封殺的結局。作為電影主創來說,在電影審查制度極為嚴格而又極不完善的客觀條件下,懂得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和方式去鳴不平,遠比你要表達的內容是什麼要重要得多。

打個比方,反映教育腐敗的《驢得水》巧妙的把時代背景放在民國時期,並在結尾安排校長女兒投奔延安表哥(延安是紅色發源地),而《老炮兒》里的六爺也是在片尾把貪污的事情檢舉給了紀檢委。

《我不是葯神》討論的是這些年國家一直在進行的並已經收到了實效和大眾口碑的醫療政策改革,從這點就能看出影片的編劇在取材方面是多麼聰明了。電影表面上是講述人性救贖,其實是在歌頌國家政策,即便是大面積影射醜惡,那也是影射「過去」的醜惡。諷刺以往的目的不就在於讚美現在嗎?

還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點在於,影片對於反派的人格刻畫非常微妙。

一直強調「法大於情」的警察局局長在影片中一直是影片的反派設定所在,但是他本身並不令人厭惡,反倒是那份對待打假的堅持讓人感受到他身為公務人員的執行力而不是愚昧。在對待中國「格列寧」董事長不屑一顧的態度上更能看出他其實是一個浩然正氣的人民警察,而這和《辯護人》里心狠手辣、一副狗奴才相的崔警官可完全不是一個性質。

至於警察BOSS的手下,程勇前妻的弟弟曹斌,從捉拿買山寨「格列寧」的白血病人問審再到得知內情而愧疚放人,從苦心勸說BOSS別再追查違禁藥案再到主動請辭這個項目,從開始欲對姐夫拳打腳踢再到片尾親自接程勇出獄,無不樹立了一個有良知有人情味的好警察形象,這多少彌補了自己BOSS的不近人情,維護了國內警察的正面形象。

以上的種種也側面反映了,影片並沒有明著去指責國家過去在醫療政策上犯了某種錯,而只是在告訴我們,國家非常關心民生,並且在政策上會不斷改進。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不是葯神》其實不失為一部主旋律電影,難道不是嗎?

不管怎樣,《我不是葯神》都算是給廣大電影帶了個好頭。作為觀眾,衷心的希望這劑良藥的藥效可以更加持久,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如《我不是葯神》的好片問世。

END

哎呀這個小哥哥好帥啊

點個喜歡又不會死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話電影公社 的精彩文章:

TAG:白話電影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