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貴姓|保定齊氏後人守護445載齊氏家祠

貴姓|保定齊氏後人守護445載齊氏家祠

大麴堤村,距保定市區40公里,處於蠡縣和高陽縣的交界處,齊氏家祠佇立在這個較為偏僻的鄉村,風雨飄搖中已過445載。這座看似古老甚至有些破舊的家族祠堂實際上大有來頭,已被確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氏族人為了讓這所家族祠堂重振雄風,正在行動著。

齊紅是蠡縣齊氏家族始祖齊蓋公58世孫女,也是負責處理家祠內外事宜的核心人物,她還有另一個身份——齊公祠文化傳承大講堂的主講人。2016年她創立齊紅工作室,從傳統文化和心理學兩個角度,為族人和周邊村民進行良好家風家教的培育與傳承。這座古舊的齊氏家祠,儼然已成為這方鄉土的文化聖地。

齊公祠隱沒鄉村 飄搖度過445載

貴姓|保定齊氏後人守護445載齊氏家祠

齊氏族人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來的牌匾。

保定東南方向的高陽、蠡縣交界處的大麴堤村,有一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漢賢齊公祠,又稱齊氏家祠,距今已有445年的歷史。齊氏家祠原佔地面積8.6畝,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

據齊氏族人介紹,漢賢齊公祠的歷史向前可以追溯到西漢年間,是為彰顯西漢大將軍、險瀆侯、關內侯兼河北道最高行政長官齊蓋而欽命修建,世代享受祭祀。齊氏族人的始祖齊蓋公早在西漢年間就建有齊蓋墓,齊蓋墓的遺址位於蠡縣境內的五坊村。大麴堤村的原駐村民就是從五坊村遷過來的,而現在的大麴堤村裡就有三分之二的齊姓人。

齊氏族人稱,在特殊時期,齊氏家祠里的所有器物被砸毀、盜走,院內門樓和大門外的建築被砸掉拆掉,將僅剩的幾間空房改做織布廠。只有正殿上方匾額「齊氏家祠」,左右兩側的「澤流東海」與「莊嚴肅穆」這三塊牌匾被幾位齊氏族人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下來。

雖然在戰亂和特殊時期,齊氏家祠受到一些毀損,但是它仍然保持了建築主體的基本完整,這在華北地區已屬罕見。2001年,「齊蓋墓」和「漢賢齊公祠」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文物局確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月底,實地走訪這座百年家祠後,記者發現祠堂內正殿與東西配殿的房檐、房頂都已經十分破舊。由於年代久遠,正殿房梁及房檐上的彩漆也已經變得斑駁。正殿門前的木頭柱子從底部開始已有裂開痕迹,裂痕一直延續到柱子的半腰處。正殿內塑有齊公坐像一尊,左右兩側的牆壁上是反映齊蓋事迹功業的壁畫,壁畫連同牆皮大面積脫落。正殿屋頂上擺放著四五排磚頭,下面壓著一塊兒與房頂面積大小一樣的布匹。

齊氏後人不遺餘力齊心保護

貴姓|保定齊氏後人守護445載齊氏家祠

壁畫連同牆皮已出現脫落現象。

齊氏家祠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事實上一直沒有得到過完整的修繕。2015年時齊氏族人在宗族內曾發起過一次大規模的募捐,捐款共計20餘萬元。這些錢是族人們用來做搶救性的修繕工作的。

「2015年的時候我們對已經出現破漏的東西配殿的屋頂進行了翻修,2018年初春我們對漏雨已經很嚴重的正殿進行了遮蓋和加固,並且對房頂已經垮塌的東西耳房進行了翻蓋。」齊紅介紹,針對家祠內部出現的房頂漏雨、房梁老化等問題,族人目前只能採取一些保護性的、搶救性的措施,比如雨季來臨之前,壘些墩子來加固,在房梁彎了的地方、快塌的地方用木頭把它支撐上。

「家祠內的東西配殿的房梁已經塌過一次了,我們家裡人用木頭把它撐起來了。」齊氏家族現任族長齊大維稱,他們對家祠內部老化嚴重的地方沒有選擇重建,而是選擇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固。齊大維說:「無論如何,不能讓家祠倒了。」

「家祠畢竟已經經歷了那麼多年的風風雨雨了,我們族人現在對家祠的修繕並不是專業的,所以我們目前最需要的還是來自政府部門的專業修繕。」齊紅從2012年以來一直在參與家祠內部的諸多事宜,從2015年開始正式擔起祠堂外聯的重任。三年來,齊紅一直在聯絡修繕齊氏祠堂的事情,光是跑外聯這件事,到現在為止齊紅的個人花銷已經高達十幾萬元。

除了對家祠建築本身的保護,齊氏族人還一直致力於保護家族的文化,注重家族文化的傳承。

「我曾拜訪過我們家族內的許多老人,向他們打聽家族內先輩們的故事,之後我發現了家祠裡面有太多優秀的先輩,這些先輩身上值得宣揚、值得傳承的東西太多了,我如果不把這些祖上傳下來的優秀家風家教傳出去,我都對不起齊家的先輩們。」齊紅說,齊氏族人一直以來都在搜集祖先們的事迹,一直在整理著家族內流傳下來的各種史料、文獻,他們從未停止過用自己的行動傳承先輩為他們留下的文化遺產。

大講堂吸引2000族人和村民聽講

貴姓|保定齊氏後人守護445載齊氏家祠

由齊紅主講的家風家教大講堂。

蠡縣南庄鎮五坊村有一座建於金代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的碑石,碑石上的字跡多損毀,已經模糊不清。「在公元1200年之前就有了這個碑,齊建是我們的先輩,他的事迹是齊家家風家教的一個體現,我們的先輩身上就具有樂善好施、心系蒼生的品質,作為他的後人,我們要將這樣的傳統延續下來。」齊氏族人告訴記者,碑文主要是講,當時村子裡鬧水災,官府不作為,災民無以為生,於是齊建以身作則,邀約周邊有財力之人一同開倉放糧,接濟窮人。災民聽說有人樂善好施便都涌了過來,後來水災過後,鄉民為了紀念齊建,便為他立了碑石,供後人永世頌揚。

在當代,齊氏族人也一直延續著先輩的優良傳統。5月19日是齊氏家祠第八期文化傳承大講堂開辦的日子,上午不到9時,家祠的門口和院子里就聚滿了村民。大麴堤村的村主任齊自彬告訴記者,每年的清明節、國慶節、春節等節日,齊氏族人都會在家祠內開辦講堂,進行家風家教傳承,面向齊氏族人也面向村民們。正趕上農忙之時,所以這屆文化傳承大講堂比以往人數少了些,「往期我們在家祠內開辦這個家風家教大講堂,光是齊氏族人就有近2000人參加,再加上些周邊村民,那人可是太多了。」齊紅稱,往年的大講堂辦完以後,家族人還會辦一個大型聚餐,有不少村民也會加入進來。

齊紅經常為許多學校公益授課,傳授心理知識。這期大講堂,齊紅用家族內先人的故事為例對台下每一對父母傳授家教的重要意義,警示父母以身作則有多麼的重要。

「我很願意來聽聽,她講的這些例子都是他們家的事兒,與孩子相處不是件容易的事,家教對孩子來說也很重要。」聽完講堂後村民們向記者分享感悟。

在家風家教大講堂開講前,曲堤鎮初級中學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家祠中「做客」。齊氏族人齊分良帶領著學生們參觀並為他們講解了齊氏家祠的「前世今生」。

讓傳統文化脈絡的根深扎於村落里

在農村得以延續的文化會使人們「難忘」鄉愁,不忘家鄉。農村是最純樸的地方,也是最適合傳統文化「常住」的地方。一份特殊的文化可以令一個村落別具一格。

齊氏家祠的存在便是讓蠡縣大麴堤村顯得「特殊」的重要原因。齊氏族人心中一直有著這樣一個夢想:除了讓家族文化走出大麴堤村被更多人認知之外,齊氏族人更希望這一條承載著傳統文化脈絡的根,能夠深扎於蠡縣大麴堤村這個村落里,因為這裡是齊氏家族文化、歷史的起源。

「現在齊氏家祠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知名度也日漸提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齊姓人來尋根求源、認祖歸宗。」齊紅告訴記者,他們有齊氏家譜,由家族內的專人保管。齊氏族人設想,將家譜恢復完整,找到之前遺失的支譜,目的也是方便許多因為客觀因素流落他鄉的齊氏族人回家祭祖。「只要家祠在,歷史就在,文化就在,齊氏就在。所以我們更要將家祠保護好,讓這條連接著全國各地齊家人的『血脈』不斷流。」

一直以來,農村的經濟、文化等方面較城市而言相對落後,大麴堤村也不例外。針對這一現狀,齊紅等齊氏族人一直在沿著齊氏先輩的足跡,朝著振興農村的文化教育方向努力著。齊氏先輩,清末民初北京學界的泰斗齊樹楷曾經放棄仕途,走上教育興國之路。創辦有「天津私立法政學校」、天津覺民中學、保定育德中學、北京八中的前身四村中學等多所學校。現在,齊紅等齊氏族人一直沒有忘記先輩教育興國的理念,他們設想在大麴堤村內設立一所小學,以傳授國學教育為主,一方面改變鄉村教育落後的現狀,另一方面也是延續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舉。

(燕趙都市報記者 李連成 通訊員 曾佳 文/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