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而不往非禮也:講究禮儀永不過時
禮可以算是中國傳統中特有的文化現象,但禮文化所彰顯的卻非地域性的知識,而是人類社會具有普遍性的通理。
先秦經典中有以《儀禮》、《周禮》、《禮記》為代表的「三禮」,我們也自稱為「禮義之邦」,可見禮確實深入人心,影響廣泛。
儒家認為,作為一個君子,不僅應該懂「禮」,還要講「禮」。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還弦歌不輟,與弟子講習禮儀。
聖人以禮樂治世,君子以禮樂治身。禮樂可以引導規範人們的視聽言動,其他人也能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中看出其品行修養。
「觀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觀其發,而知其人之知。」只要觀察到了器物,就可以推知工匠的巧拙;只要觀察到了人的外部表現,就可以推知他的愚智。
所以君子必須要謹慎對待自己呈現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因為對方就是通過這些來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要使自己的形象符合君子的標準,舍禮之外,別無通途。
我們看《禮器》篇對管仲和晏子的評價,即可知不講「禮」之過:「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君子以為濫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隘矣。」
君子以為管仲失之在濫而無制。身為大夫,卻使用鏤花鑲玉的簋,系著朱紅的帽帶,住室斗拱上雕刻著山形圖案,樑上的短柱刻著水草,僭越天子之禮。晏子失之在過分狹隘,祭祀祖先時用的豬腿太小,連一平碗也不到,穿戴著洗過的舊衣帽就去朝君,不合乎大夫的身份。
過與不及,隨意增減,都是違背禮制。「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
君子應當按禮而行,就好比「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從門中進屋才是正道。禮就猶如進屋應該從門這個道理。
「是故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眾之紀也,紀散而眾亂。禮是規範人們生活的綱紀,如果綱紀散亂,那麼人們的生活也就亂套了。
如親朋好友的交往之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若不按規矩來,只會給雙方的關係蒙上陰影。
如「將上堂,聲必揚」,到他人家中,要進去之前應該先打個招呼,讓主人有個準備。貿然闖入,不僅會驚嚇到他人,自己也不好看。悄無聲息,又不是前去做賊。細枝末節,無非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美好。
「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身體有缺陷總是感覺到不完美,如果不講「禮」,自身的諸多不足何以改正,又如何能成就完美的君子人格呢?
※《菜根譚》:讀書多也未必是好事!
※從不及格到連中六元:狀元錢棨的逆襲之路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