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的崇禎,一生五大疑點,至今無解
原標題: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的崇禎,一生五大疑點,至今無解
明崇禎皇帝即明思宗,名朱由檢(公元1610-1644年),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從明熹宗手上接過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他一方面勤儉自律、清心寡欲、勵精圖治,試圖重現明皇朝當年輝煌景象;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頻繁更換和濫殺大臣,以致眾叛親離,最終這位比前朝幾代皇帝都要賢明的君主,"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自縊在煤山的清風明月下。
有關崇禎帝,有批評也有同情,有肯定也有否定。崇禎的一生充滿著五大疑點,至今無法解開。
其一、崇禎為何要違背「遺詔」,誅殺魏忠賢,後來又讓人安葬他。
公元1627年,在做了七年的木匠皇帝後,天啟帝朱由校駕崩,其死因現在依然不明。臨死之前,他給弟弟信王朱由檢一道「遺詔」,讓他在關鍵時刻重用魏忠賢,「忠賢可議大事」,以保大明江山無恙。可惜,繼承大統之後不久,崇禎皇帝便在東林黨等文官集團的鼓動下,向魏忠賢及其黨羽動手,無奈之下,魏忠賢只能自縊而死。許多人都說,魏忠賢獨斷朝綱,陷害忠良,甚至想篡奪大明江山,所以崇禎才殺他。不過,這很難令人信服,除了左光斗和楊漣,難道那些文官們都是忠良嗎?如果是,那大明有難時,他們為何不捐錢助餉,後來又相繼投靠李自成和清軍。此外,大明覆亡在即,崇禎為何要下令厚葬魏忠賢,難道是突然醒悟,覺得「文臣人人該殺」嗎?
其二、袁崇煥之死,崇禎要承擔多大責任,是否另有隱情。
1629年11月,薊遼督師袁崇煥率九千關寧兵精銳星夜兼程,兵不傳食,馬不秣櫪,比皇太極提前三天趕到北京,崇禎帝大喜,犒賞三軍。次日,袁崇煥列陣廣渠門,迎戰清軍,擊退之。不久,袁崇煥再次於左安門大敗清軍,皇太極暫時退兵郊外。可惜,此時崇禎卻下令逮捕袁崇煥,並於次年以「通敵叛國」之罪將其凌遲處死,天下冤之。種種跡象表明,崇禎誅殺袁崇煥,並非他犯了所列下的十二條罪狀,而是另有隱情。例如,「議和」之說,平台問答時,崇禎可是明確同意袁崇煥「輔之以議和」的,此時為何成為一大「罪名」。後來,因為「議和」之事泄露,兵部尚書陳新甲成為替罪羊,又說明什麼?說他通敵賣國,不與清軍做戰,試問清軍最終退回關外,是誰的功勞,又是誰寫書信給祖大壽,讓其回來做戰的。南明時,為何朝廷又給他平反了呢?
其三、崇禎為何寧願大明滅亡,也不願意向貪官動手,充實糧餉。
1644年4月,李自成大軍進逼北京,各路勤王軍觀望不前,找各種借口拒絕發兵前來,抑或是遲緩進軍。不過,李自成也不是做大事的料,他並沒有取代大明王朝之意思,而是只想讓崇禎封他為西北王,給他一百萬兩銀子犒軍,然後出兵關外決戰滿清。不過,崇禎拿不出這筆錢,因為連明軍的糧餉與撫恤他都發不起。那麼,明知道這幫文官富得流油,為何卻不向他們動手呢?在捐獻不積極時,為何不直接學朱元璋,抄家了事呢?要知道,李自成入京後,不說捐獻,光是抄家就抄出了7000萬兩銀子。崇禎是不敢向文官動手呢?還是不能動手呢?
其四、崇禎本打算南遷,為何突然改變主意,猶豫不決。
孫傳庭死後,大明已經沒有可以阻止闖軍東進的良將了,不到一個月時間,九邊重鎮紛紛落入李自成之手。此時,崇禎坐立不安,屢次召見群臣商議對策,對是否要南遷暫時避難,進行激烈探討。在廷議之前,崇禎與內閣大臣們已經說好要南遷,就等著次日朝會時,將其公之於眾。不過,崇禎卻反悔了,完全推翻之前的想法,不但不南遷,甚至還說自己壓根就沒想過要南遷。此外,他也不讓太子等南下,而是一起困守北京。其中之緣由,究竟何在?
其五、崇禎丟失江山,是時代使然,還是性格使然。
不管怎麼樣,崇禎在幹了17年的皇帝之後,大明王朝隨著他自縊於煤山之上而宣告結束。時至今日,許多人都在為大明的覆亡扼腕嘆息,捶胸頓足。當然,大明王朝在崇禎手裡丟失,其中之原因很多。有些人說,崇禎上台時,內憂外患,國家機構已經腐爛透頂,他無力為天,只能當亡國之君了,這是時代使然,不是人為所能改變。不過,也有人說,這是崇禎性格惹的禍,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敗。崇禎猜忌、多疑、毫無擔當、優柔寡斷、刻薄寡情之性格,讓許多忠臣良將死於非命,以致大明江山崩塌。
※日本鬼子為什麼愛說「大大的有」?
※他一生事五主,解放軍中最反覆無常的中將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