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隆慶和議能夠最終達成,「西南名儒」趙貞吉在過程中起何作用?

隆慶和議能夠最終達成,「西南名儒」趙貞吉在過程中起何作用?

原標題:隆慶和議能夠最終達成,「西南名儒」趙貞吉在過程中起何作用?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賀清令


明朝建立之後,和北邊的蒙古關係總體而言比較緊張,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蒙古北退後,在達延汗的帶領之下,完成了蒙古政權的統一,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在對外政策時更可能達成一致意見;第二,游牧民族經濟生產的單一性決定了對中原地區農耕文明的依賴性,儘管明朝和蒙古之間在邊境地區一直保持了互市關係,但是這種定期的貿易市場難以滿足蒙古對日用品的需要,所以蒙古一直渴求南下,獲得更豐富的物質資源,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思想因素、政治因素等等,也導致明朝中原地區和蒙古的關係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態。

在這種背景之下,明朝文官多言兵事一直是比較正常的事情,其中西南名儒大臣趙貞吉早在青年時期便注意到蒙古對中原王朝的威脅。趙貞吉,四川內江人,嘉靖十四年進士出身,授翰林編修,遷國子司業。早年十分關心北方邊防,在中進士前專門寫了《練馭議》和《調兌議》兩文勸諫朝廷加強邊防地區的馬政建設,鞏固邊防勢力。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兵臨城下,趙貞吉不顧個人安危,上戰場為士兵鼓舞士氣,但是後來與朝中大臣關係不和,受到彈劾而被貶到荔波縣擔任典史官,在官場鬱郁不得志,但是對邊防和蒙古問題的研究沒有絲毫鬆懈。



趙貞吉像


隆慶三年,趙貞吉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正式成為內閣輔臣,擔任朝中要職,上任之後致力推行改革,提高軍隊自身戰鬥能力和防守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明朝和蒙古族的關係出現了一次重大的轉折。隆慶四年,因內部鬥爭的原因,蒙古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率領部族投降明朝。明朝和蒙古之間多年的戰爭讓雙方都感到疲憊,繼續戰爭對雙方都沒益處,但是明廷中一些保守派的大臣反對談判簽訂合約。對於山西總督王崇古提出的以交換把漢那吉為條件,換回明朝叛軍趙全等人的建議,在朝中更是導致大臣相互之間口誅筆伐。


俺答汗像


在此之際,趙貞吉對當時首輔李春芳諫言:「此邊疆幸事」,又分析了其中利弊,最終力排眾議,說服了李春芳。然後任命王崇古前往蒙古與俺答汗談判,達成和議,也就是後世所講的「隆慶和議」,俺答汗接受了明朝「順義王」的冊封,並授予60餘人官職,相互承諾不再邊關地區製造事端。隆慶和議的簽訂,基本消除了明朝和蒙古長期對峙的局面,加強了民族間的融合和文化交流。自此,「虜酋內附,逆賊伏誅,邊境叛寧」。我們回溯這段歷史時,總是會忽略趙貞吉的諫言,實際上趙貞吉在這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世英:《論趙貞吉的政治品格》,《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2. 陳旭:《明代俺答封貢中李春芳和趙貞吉之作用考論》,《山西檔案》,2015年第6期。


3. 《張太岳集·卷二十二》


4. 寧欣:《中國古代史·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岑猛何許人也,岑猛之亂是怎麼回事?
「冰封」的歷史:20世紀初煙台的冰封瀑布、海港和破冰操作 夏日消暑必備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