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初裁軍,江蘇湖北動作很大,被裁撤的是誰?

民初裁軍,江蘇湖北動作很大,被裁撤的是誰?

原標題:民初裁軍,江蘇湖北動作很大,被裁撤的是誰?


民初裁兵,主要的裁減對象是民軍,因為北京政府認為民軍的大量存在是對自身政權的極大威脅,急於除之而後快,因此加大了對革命軍的裁減力度,對北洋嫡系部隊則「明裁暗擴」。


因南京和武漢為革命重鎮,革命黨人勢力所在,革命力量雄厚,軍隊數量眾多。因此,在被裁撤的民軍中,尤以江蘇和湖北地區裁減最多。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情況:


江蘇省位於沿海地區,經濟富庶且思想開放,容易受外國思想衝擊。辛亥革命的突然爆發,打亂了江蘇的原有練兵計劃,使得陸軍第七鎮和第十二鎮未能如期練成。


江蘇當時僅有軍隊一鎮、二協,即陸軍第九鎮、陸軍第十三協、陸軍第二十三協,分別駐紮在南京、清江浦和蘇州等地。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軍隊雲集,號稱二十餘師」,如何裁撤眾多軍隊,確是一個大難題。


北京政府建立起在全國的政權後,也需要藉助革命黨人的聲望和力量來維護統治。1912年3月30日,袁世凱任命黃興為參謀總長。3月31日,黃興出任南京留守,負責裁減兩江一帶軍隊。

如此一來,既可借革命黨人之手剪除革命力量和敵對勢力,又可展現出與革命派合作的誠意。



4月11日晚,南京發生兵變,叛兵手持槍械,挨戶搶劫,所過之處,店鋪、住家財物席捲一空,共有250餘戶被搶,經濟損失14萬餘元。幾天後,黃興頒布戒嚴令,規定「士兵無特別命令不得進入民居,不得無故單獨攜槍支外出,違者拘捕,抗命及不遵者予以槍斃,加派巡警」等。


4月13日,袁世凱頒布《南京留守條例》,規定「南京留守直隸大總統,有維持、整理南方各軍及南京地面之責」,同時又規定「南京留守府侯南方軍隊整理就緒,即行裁撤」。


從條例內容可以看出,留守府只是一個臨時性的軍事整理機構,一旦完成其歷史任務,將難逃被裁撤的命運。

在南京地區,由於黃興在軍隊中的威望甚高,在其感召下,一些軍隊將領自請解除兵權,卸甲歸田。



針對南京駐軍較多的問題,黃興採取了「駐調遣」相結合的方式,即江蘇省軍隊仍駐守原地,歸江蘇都督管轄;浙江、廣東、廣西、湖南等省的軍隊則分別調回原省,其餘的軍隊則就地解散,發給遣散費,以免滋生兵變。


儘管如此,還是有部分地區發生了兵變。在蘇州,一些被遣散的軍隊發生騷亂,欲強行入城。5月中旬,南京地區己裁兵兩萬餘人。


5月31日,黃興辭去南京留守職務,程德全繼任南京留守,繼續堅持裁軍政策,又裁減了部分軍隊。6月14日,南京留守府撤消。

在黃興的領導和努力下,南京地區前後共遣散軍隊約七八萬人。南京裁兵之所以取得很大成功,與黃興的威望是分不開的。正如程潛在回憶中所說的那樣,南京軍隊的遣散,「不是靠留守地位,而是靠他平日革命的聲望取得成功的」。



湖北為首義爆發之省份,民眾參與革命熱情高漲,參軍人數眾多。在黎元洪的主導下,湖北地區也加緊了裁兵的步伐。


辛亥前,湖北僅一鎮一協,兵力在13000或14000人左右。辛亥革命爆發後,湖北地區不僅有革命軍,還有學生軍。

部分學生參加了軍隊,組織成學生隊,後改為學生軍,由黎元洪為統帶。「對於學生軍,則按其年齡和學歷,通過考試,分別編入各級軍事學校。」「民軍據漢口與北軍抗,倉卒成軍者八師二旅」,湖北地區軍隊約8萬人,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直隸地區。


但是,從軍士兵多缺乏正規教育,素質低下。而且,許多士兵看到革命勝利之快,加上各省的積極響應,認為「槍桿就是一切,什麼組織,什麼紀律,都不需要」,以致於「對上級時常不尊重,輕則言語齡齲,重則按槍相向」。



因此,裁兵工作難度較大,主要由己當選副總統不願到北京就任的「黎菩薩」黎元洪負責。黎元洪出於全國裁兵的呼聲和維護自己地位的考慮,加緊進行裁兵活動。


早在1912年3月19日,黎元洪即上書袁世凱,指出「現在大局粗安,最宜維持秩序」,而「自軍興以來,東南兵隊召集過多,己苦難於安插」,僅湖北一地,「計之兵力,箭逾十萬,支持半載,銅械俱窮」,裁則「士馬精研,棄擲可惜」,留則「祭項支細,應付維艱」。


為此,他提出了解決辦法,主張移兵實邊,將東南地區剩餘的士兵充實到西北或東北地區,既可開墾荒地,又可防禦外患。


1912年4月,黎元洪計劃將湖北11萬多民軍改編為八鎮,每鎮一萬一千人,加上黎元洪所屬近衛軍,共計兵力95000人,需裁兵20000人。


為此,還專門制定了三條裁兵標準:「年不及十八歲或已逾三十五歲者;身長不及四尺六寸者;體質柔弱或有暗疾者」。



為切實推行裁兵方針和保證裁兵的順利進行,黎元洪特地召集各軍隊長官召開特別會議,決定由都督府派專人到軍隊中進行驗收,凡資格、年齡、身體均合格者准予留充,不合格者予以裁減。


不久,迫於全國的裁兵浪潮和湖北省財政的困境,黎元洪計劃將湖北現有的八鎮軍隊縮並為四鎮,裁併辦法是將「第五、六、七、八四鎮裁去,第一、二、三、四四鎮存留」,以便更好地控制軍隊。


對於被裁官兵,遵循「汰弱留強」的原則,老弱者一律遣散,健者留存,補充到第一、二、三、四鎮中去,以補其缺額。後黎元洪入京任職,段棋瑞接任湖北都督,加快了裁兵的步伐。


裁兵由原來1911年10月的八師左右縮減為1912年5月的五師,使得湖北的革命軍大量被裁撤,革命派實力大大削弱。


湖北地區的裁兵活動,起初因黎元洪為保留自身實力,裁兵進程緩慢,直至黎元洪被調入京,由段棋瑞主政湖北,裁兵工作才有所進展。



從各地裁兵情形來看,各省裁軍都是在本省都督的負責下進行的。因此,各省都督對裁兵的態度就顯得至關重要,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本省裁兵的進程及成效。


儘管各地都積極推行中央政府的裁兵政策,但由於地方財政困難和部隊官兵抵制等因素,各地裁兵並不是一帆風順,暴露出種種問題。儘管北京政府在裁兵過程中竭力避免出現兵變,江蘇、湖南等一些省份和地方仍出現了兵變,給社會帶來了不必要的混亂。


兵變的原因在於一些官兵迫於裁兵的壓力,試圖通過兵變來反抗政府的強制裁兵行為,以達到迫使政府停止裁兵的結果。由於各省都督的及時鎮壓,才使得兵變未能蔓延和擴大,但也使得裁兵工作進展艱難,收效不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說近代史 的精彩文章:

看看《金瓶梅》的官職名稱,就知道作者寫的是哪個朝代!
武松被發配前,為什麼允許他戴著行枷,看王婆當街被凌遲?

TAG:祥說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