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軍「創新成果」看似琳琅滿目,為何越來越乏味?

美軍「創新成果」看似琳琅滿目,為何越來越乏味?

【文/觀察者網 席亞洲】

本周,美國多項軍事裝備選型發展工作取得進展,先是正式簽署了ATACMS短程彈道導彈翻新升級項目的合同,周末前又宣布了陸軍「過渡性短程防空系統」選型的結果。此外,美國軍迷網站也在討論,不久前所謂「泄密事件」中所謂被中國「竊取」機密資料的「超音速潛射反艦導彈」的真面目到底是什麼。美軍這些奇奇怪怪的創新成果看似琳琅滿目,但真正具有突破意義的卻似乎不多。到底美軍的創新機制出了什麼問題?本周借這幾個話題,咱們來聊聊。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付過去拉倒

本周,美軍有兩個延宕多時的陸軍重要新裝備項目塵埃落定。一個是陸軍與洛克希德簽署合同,開始改裝ATACMS導彈,另一個則是「過渡性短程防空系統」(IM-SHOARD)的選型終於花落義大利與美國合資的萊昂納多公司的解決方案。這兩個項目雖然一個是彈道導彈,一個是防空系統,看上去好像不挨著,但其背後的邏輯卻是想通的。

咱們先來說說這倆項目。ATACMS系統對於從上世紀90年代過來的軍迷來說毫不陌生,這種戰術導彈曾在海灣戰爭和後來的伊拉克戰爭中大放異彩。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美軍使用ATACMS導彈攻擊伊拉克軍隊的一個S-75防空導彈陣地,將其徹底壓制,為101空中突擊師的空中躍進掃清障礙,這被美軍稱為「聯合戰術行動」的首次實踐。而今這種作戰方式已經成為美軍的基本作戰方式,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發射的ATACMS導彈從第一次海灣戰爭時的32枚增加到了足足450枚。尤其是在行動中遇到沙塵暴期間,不僅空軍難以飛行,連M109自行榴彈炮的火力支援都沒了準頭,但憑藉GPS制導的ATACMS導彈卻仍能命中目標。

海灣戰爭期間大出風頭的ATACMS導彈

可以說,ATACMS的出色表現,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遠程火箭炮部隊建設的一個重要參考。我軍目前剛剛開始列裝的300370毫米750毫米模塊化火箭炮(當然750毫米的大傢伙大家還是稱之為戰術導彈比較合適)就很大程度上與美軍的M270系統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當然從性能角度講,我們的新型遠火那還是後來居上的。

這次ATACMS導彈的改裝,主要是將射程165公里,載荷560公斤(950枚M74人員殺傷子彈藥,每個重0.59公斤)的block I型導彈改裝為射程300公里的單彈頭(使用與「魚叉」反艦導彈尺寸重量相同的220公斤高爆戰鬥部)導彈,射程上升到300公里。

新型單彈頭戰鬥部試驗,可見220公斤的戰鬥將目標建築物和附近的車輛完全摧毀

這個改裝,一方面是為了履行美國已經參加的「反集束彈藥公約」要求,減少由於子彈藥引爆率低導致大量子彈藥遺留在戰場上遺禍平民的問題。(當然這裡面有幾分虛情假意就不知道了)另一方面,主要是因為M74子彈藥作為一種典型的人員殺傷彈(M270火箭炮「鋼雨」之名就從這兒來)其實只有殺傷人員、軟目標,無打擊裝甲車輛的能力,如果敵方目標有輕型裝甲就基本無效。因此在伊拉克戰場上伊軍士兵在遭到「鋼雨」打擊時總結出了只要鑽到卡車下面,就可以逃過一劫的經驗。而改進後的BLOCK 1A 單彈頭型的戰鬥部, 可以在電子引信控制下,在預定高度爆炸,發射出大量的高速預製破片,反而具有更強的反輕型裝甲能力。第三,由於現代美軍不需要在兵力、火力密度大得讓人喘不過氣,戰場空間小得讓人轉不過身的歐洲戰場上和蘇軍鋼鐵洪流進行殊死拼殺,其面臨的亞太地區新作戰環境中,165公里射程的BLOCK1實在是無用武之地。

所以,ATACMS導彈BLCOK IA 單彈頭型的出現,其實是美軍為了應對實際需要,對老式裝備基礎上,以最小的代價,適應新作戰環境的一種改進措施。

新型單彈頭具備空炸能力,產生的破片可以對輕型裝甲車輛具有一定殺傷效果

只是——亞太地區的作戰環境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以前在歐洲戰場可算「遠程」的300公里射程,在這兒恐怕也並不吃得開,不然為什麼解放軍火箭軍那麼多我們叫短程導彈,美國人尖叫著說是中程導彈的東西呢?

但如果要進一步增加射程,除非另起爐灶再開伙,開發一個全新的導彈,其實美軍也有類似的計劃,此前美國陸軍也提出過射程增加到300公里以上,並且具備攻擊艦船能力的新導彈的計劃——只是如今,對於美國來說,這事兒……光是確定要不要開發這東西就得開幾年研討會;然後再經過國會討論,各路人馬為了這玩意是否違反中導條約, 會引起美國和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美國和其他盟友之間關係什麼樣的變化……誰支持誰反對,中間一些議員立場再來個反轉……巴拉巴拉……折騰上一年半載是好的,搞不好在國會連續三年五載吵架也說不定;最後好不容易批下錢來開發——中國下一代導彈已經出現了……唉,所以美軍也難啊。

東風-16:「倫家是中短程導彈啦」……

另一方面,美國陸軍的「過渡性短程防空系統」(IM-SHORAD)選型也終於塵埃落定,萊昂納多公司的方案由於對「斯特瑞克」戰車的改動較少,性能也能滿足要求,被選中。有網友吐槽,在美軍中凡是叫「過渡性」的玩意兒,十有八九就要用到天荒地老——說到這兒就讓我想起來當年開發ATACMS導彈的時候,美軍也曾說這個系統只是美國陸軍和空軍聯合研製的JTACMS(聯合戰術導彈系統)中程、短程合一導彈系統研製出來前的「過渡性」短程導彈……

這次看來這個「過渡性短程防空」也可能是美軍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的當家野戰防空系統了。

萊昂納多公司IM-SHORAD防空車方案示意圖

MHR雷達的天線看起來就像4個探照燈,不過其實這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微型宙斯盾」哦

這個系統的要求非常「妖孽」,裝有4面有源相控陣雷達,能360度覆蓋周圍空域環境,有點「微型宙斯盾」的意思,探測距離方面,對飛機、直升機的探測距離在30公里,對無人機、超輕型飛機的探測距離可達40公里,如果用來攔截敵方迫擊炮、火箭炮、反坦克導彈的話,在全向搜索模式下探測距離為5公里,在定向搜索模式下為10公里。

這種雷達的火控能力,則要求能夠攻擊飛行速度1000米/秒的曲射彈藥,或600米/秒的直射彈藥,速度800節(1440公里/小時)的飛機或者最低飛行速度5節(9公里/小時)的無人機。

義大利萊昂納多公司提供多功能有源相控陣MHR雷達,很好的實現了上述功能——當然了,這個雷達看起來就像四個探照燈,外形有點「不土沒有戰鬥力」的味道,還不如我國中電14所開發的YLC-48「蜘蛛網」雷達來的高端大氣上檔次呢……反正都是有源相控陣,多用途的東西嘛。

中電集團14所的YLC-48架構上還比它領先呢……

有了這麼個給力的「微型宙斯盾」雷達,過渡短程防空系統的火力當然也要比前一代有所提高啦。之前美國通用動力和波音聯合參加競標並且被認為是奪標熱門的「增強復仇者」系統就是拿過一個「悍馬」車上的「復仇者」炮塔,把裡面原本坐人的空間塞上雷達和光電系統,然後發射導彈進行防空,它使用的導彈是能夠防空的「海爾法」導彈和「響尾蛇」導彈……沒錯,你沒看錯,他們開發了一個採用毫米波制導的新型」海爾法」導彈來防空——因為美軍對防空系統的主要要求是打無人機嘛……至於攔截迫擊炮彈,反坦克導彈這類的任務,理論上有近炸引信和破片殺傷戰鬥部的「海爾法「也能勝任嘛……

波音和通用組成的「國家隊」提出使用「復仇者」炮塔的方案,因為需要對「斯特瑞克」底盤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裝,最終未能入選,注意該系統沒有配備機關炮,因為他們打算用「海爾法」反坦克導彈來防空……畢竟「海爾法」價格比「響尾蛇AIM-9X」便宜很多嘛

其實波音這個方案,因為選用的AIM-9x導彈性能優越,在低空對付包括固定翼飛機在內的目標都還是相當可觀的。但美軍還是決定還是用萊昂納多的方案,萊昂納多的這個方案用「毒刺」打飛機、直升機和無人機,用30毫米機關炮發射編程彈藥來打近距離的小型無人機和攔截迫擊炮、反坦克導彈。因為「毒刺」的性能比AIM-9X導彈差一截,而「海爾法」導彈防空基本上也就是湊合事兒……

當然了,理論上看起來這套系統也不錯,尤其是30毫米炮用智能彈藥防空,理論上看起來性價比很好看,「過渡」一下似乎沒問題。這套系統最大的問題無非也就是——基本就放棄對高機動性固定翼飛機的打擊能力了……

但這「湊合」的勁兒,簡直不像美軍啊——現在回憶起來年初馬蒂斯關於美軍要學會湊合過日子的講話……唉,好吧,或許「湊合」就是對於IM-SHOARD系統的最好詮釋了。

美軍打算用30毫米機關炮來打無人機和各種導彈、炮彈

不知道美軍打算拿這套系統「湊合」到幾時——這玩意在未來應對正規戰爭中的防空效率肯定是不能和紅旗-17+07式雙35高炮比的就對了。

怎麼說呢,美國陸軍的這兩個項目啊——那真是把「三等人」寫在了自己臉上,和當代解放軍陸軍在遠程打擊火力和防空系統方面殫精竭慮,不惜成本搞出來的新玩意真是沒法比……

解放軍集團軍防空旅的紅旗-16、17、雙35自行高炮的組合,比美國師級(相當於我國軍級)編製內滿打滿算也只有IM-SHORAD相比簡直是高到不知道哪裡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中美超算將進入交替領先時代
基辛格論人工智慧:啟蒙如何終結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