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經註解——孝道溯源

諸經註解——孝道溯源

真正的儒家沒有錯,錯的是註解它的人。

要想重新闡釋儒學,前進的方向不應該是所謂的「新儒學」,而應該正本清源,看看真正的儒學是什麼。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強調的社會體制是禮,所強調的人倫核心是仁,民族核心是華夷之辨,而對於每個人身體力行的核心是「孝」。

何為孝?

夫孝也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三年不改父之志,可謂孝矣。

要理解孝的根本意義,就必須懂得華夏人的生命觀。

老子說過,死而不亡者壽,說明,死和亡在老子的觀念中是有不同的。

華夏人的生死觀與夷狄的生死觀完全不同,華夏人不承認天堂和地獄的存在,也沒有上帝和鬼神,人沒有九世輪迴,人死後,一片寂靜,沒有知覺,人的靈魂也會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消散,這個人唯一留在世上的,只有他的思想和血脈(子嗣)。

就像一顆小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今年的草與去年的草都從同一個根繫上生長,人們會認為這是同一顆草,只要這株草還在,它就沒有死亡。而實際上,今年春天長出來的草和去年春天的草已非同一顆,人們之所以認為草還活著,是認同它們的族系和基因的傳承。

一春一秋的草木,是這顆草的前世今生,去年的草和今年的草,是父子關係,在一年中,草的一個生長周期的輪迴,是一棵草本身的一生,卻只是草族系的在某一時期的反映。草秋後而枯萎,草死了,但明年春天,它再次發芽,說明它沒有亡。

中國人仿照這種觀念,得到了自己的生命觀。一個人是一個小生命,一個家族,一個民族是一個大生命,小生命只是大生命中的一春一秋,小生命生老病死,天道輪迴,只要它有傳承,有子嗣,這個家族、民族,大生命就沒有亡。死和亡就是這樣的兩個概念。

上述孝道,講的都是如何讓家族和民族不亡。

可以說,父母在留下子嗣後,也就在世間留下了自己的肉體,那麼如何證明他們曾經活在世上呢?人比動物要高級,人不僅要留下基因和血脈,還要留下家族的精神和文化。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就是說善於繼承祖先的志向,善於講述家族的故事的人,就是孝。

後代承載著父輩的血脈和記憶,加之家族文化的一脈相承,這時候,在某種意義上,祖先就還活在世上,他們的血肉活著,他們的思想活著,讓祖先永生不亡,難道這不是孝嗎?

華夏真正的孝道,就在於此,只要子嗣不斷,文化不斷,歷史不斷,每個華夏人都是長生不老的。死而不亡者壽,我們要讓自己的祖先繼續活在世上,這才是孝。

孝順意在順,孝道意在孝

曲解的教義講究孝順,而中國文化追根溯源,從來沒有出現過順這個字,人們需要順的唯一一個事物就是「天」。我們經常聽到奉天承運,就是天子順應天的旨意,來教化民眾。替天行道,順應天時等等,是指人們要順應自然的規律,順應自然的規律不是為了當天地的奴隸,而是作為一個人,要順應規律駕物馭人,成為萬靈之長,成為天地之間萬物的主人。

除了順天,也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之外,華夏文化從來沒講過對任何人的順。不僅對父母不需要順,對國君也不需要順。

中國歷史上有嚴格的史官系統,史官要客觀記錄當時發生的事情,不用在意任何人的臉色,就算是皇帝,也不能改變他的歷史記錄,史官當然不需要順國君,因為史官大於國君,對歷史的客觀記錄,留給子孫後代的精神財富遠大於個人榮辱。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都是國君最大,其實不是,國君或者天子是代替天管理天下的,其一言一行都要順應天意,不可隨意妄為,肩上的責任遠大於享受,夏商周三代以前,為什麼可以進行禪讓,就是這個道理。要是人人都覺得當天子是個可以為自己謀私利的活,於是都搶著干,那麼就不會出現禪讓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對於臣民來說,順更不是對於君主的。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奴隸制社會,也就是華夏人內部絕對沒有出現過主奴關係,有的只是君臣關係。在上古時期,君臣之間只是各司其職,君處理人員任命問題,也就是人力資源管理,臣要運用自己的才智,管理好國君交給自己的任務,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項目經理。君臣的共同任務是治理好天下,君臣的關係只是合作者,並非主奴。

春秋時期,君臣坐而論道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可以通過《黃帝內經》等上古時期的成書,來大致了解君臣坐而論道的景象。臣可以是君的老師,君向臣請教問題,是和學生向老師問問題一樣的一問一答。在內經中,君是黃帝,臣是岐伯,岐伯在醫術的造詣完全碾壓黃帝,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但是這些能臣不會去攛奪君位,因為他們知道,君於臣只是工作內容不同,實際上不分主次,也不分尊卑。黃帝雖然在知識上不如岐伯,但黃帝知人善用,能統籌協調人力,德高望重,就可以為君。

古代的君位,不是人通過爭奪來的,而是推讓來的。最後的目的是保證最適合做國君的人,處於君為,各方面的能臣,處於臣位,君臣齊心協力,共同治理好天下。

對於人民來說,與君王的關係實際上是這樣的。天子是替天來治理天下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也就是天下為公,人民是實際上天下的主人,而因為每個人能力的差別,需要選出來最有能力的人去做官,剩下沒有能力的人只能把自己對天下的管理權寄託給有能力的官僚系統。

所以人民是業主,人民是股東,君王只是經理。君為客就是這個道理。

君王的一言一行,是受民眾監督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古代中國,人民確實有權利廢掉君主和官僚。君王失德,人民就有權利趕走他,另立新君。同樣臣子也是如此,君王失道,可以弒君以立明主。

在西周時期,有過著名的國人暴動。周王失道,國民聞之,廢君,國人主政,史稱國人共和。

所以在古中國,沒有人民被當做奴隸驅使,人民的最低地位,就是國人,也就是自耕農、自由民。一個自由民有自己一塊土地,就算是天子來了,也不能干涉他的生活,這就是典型的民為主,君為客。

一直到宋代,華夏的王朝大多堅持著這樣的觀念,庶民就算見到皇帝,拱手行禮表示尊敬即可,大臣上朝都有凳子坐,所謂全民跪拜,不過是蒙元滿清的奴隸制反映,真正的中國人,只跪天地父母,其餘人行禮即可,就算國君又如何。很明顯,這裡的意思被元清的酋長們學歪了,學壞了。

孝道非愚孝,忠君非愚忠

君臣如此,長幼也如此,夫婦如此,父子如此。只有掌握了君臣之間的合作關係,才能理解與其類似的長幼有序,夫婦有德,父子有親。

父子和君臣是一對,臣對君無愚忠,君無道,臣可弒君,另立新主;父對子無義,子可不認其父,另擇明主學之。

華夏文化從來都是雙向箭頭,人們之間互相有責任聯繫,一個人如果對你不盡責,那麼你就不用對他盡責。上失道則下無道。孔子講,臣子對國君要盡忠,這裡有一個隱含前提,即為國君是明主。如果國君沒有盡到自己治理天下,保護生民的責任的話,不僅是臣子,國家內的每個民眾都可以驅趕他、流放他。臣子如果在君無道後,仍然忠心事君,就是助紂為虐,臣子也有罪,是奸臣。

孩子如果在父母沒有盡到對自己的保護和養育責任時,也沒必要對其言聽計從,不奉養父母也是可以的。

如果國君有錯,臣子不指正,這個臣子就是不忠;如果父母因為愚鈍犯下了錯誤,子女不進行指正和諫言,就是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孟子

那麼這裡不孝有三,無後是其中的首要不孝,剩下的兩個不孝是什麼呢?

十三經注里是這樣闡述的: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當然,孟子所說的無後,主要指的是禮教的問題,現代人理解的無後,多為沒有子嗣或者沒有盡對子女的義務。

我們的重點是其他的二不孝。其中父母有錯,子女不諫言,也就是「孝順」,實際上是最不孝的行為。父子如君臣,剛正不阿,正氣凜。然、明辨忠奸才是正確的忠孝之道。

孝道什麼時候變質成孝順了呢?這與蒙元和滿清的奴隸制統治有關,要想統治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民,就先要愚其智,故夷狄統治者希望漢人學習愚孝,對父母一味順從,這樣推而廣之,子對父順,臣對君順,夷狄之人就可以順理成章統治華夏了。

要想重新找到華夏人的高貴性,就要廢除孝順,重立孝道。父子相助,君臣相守,家族國族繁盛發展,才是真正孝道的本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進化論 的精彩文章:

華夏文化的正本清源——滅頂

TAG:社會進化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