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海驗潮、與浪共舞,海洋觀測變遷背後的科技力量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測水溫、采水樣、觀風向、測風浪……海洋觀測員每天重複的同樣工作,獲取的基礎數據,卻與沿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直接相關。
目前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總數達235個,國家和地方各級監測機構的人員總數約4400人,形成國家、海區、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五級海洋環境監測網路體系。
從小平房到辦公樓,從常規觀測到自動化觀測,從水文氣象觀測到多要素……記者29日走訪國家海洋局煙台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以下簡稱煙台中心站),親身感受海洋觀測變遷背後的技術力量。
從單一要素觀測到一站多能
煙台中心站現有正式的海洋站點11個,新建試運行的站點3個,分布在威海、煙台、濰坊、東營、濱州五個地市。
11個正式海洋站點裡,北隍城海洋環境監測站(以下簡稱北隍城海洋站)尤其特殊。 它位於山東半島最北端面積僅2.6平方公里的北隍城島上,四面環海,地處黃、渤海分界線中部,渤海海峽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被稱為「渤海第一哨」。
北隍城海洋站的前身是北隍城氣象站,建於1959年,後歸於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改名為國家海洋局北隍城海洋環境監測站;1998年歸併於蓬萊海洋環境監測站(以下簡稱蓬萊海洋站),隸屬於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即使是現在,從蓬萊乘船去北隍城島需要四、五個小時。航船還有規矩,凡是海風達到7級便停航,因此島上出不來進不去困上三天五日甚至十天半月是家常便飯。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蓬萊海洋站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洋觀測技術和工作、居住環境都有了較大提高。
因為北隍城島的特殊地理位置,2014年年底,煙台中心站完成了該站監測能力的建設工作,成為煙台中心站轄區第一個具備監測能力的站點,這意味著該站除了可以進行海洋觀測,還具備了溢油及赤潮應急監測、常規海水樣品監測分析、大氣沉降監測的能力,並與中國地震局地震觀測台網互為補充,實現對我國近海海底地震的實時監測,滿足我國海嘯預警需求。
蓬萊海洋站站長顧吉星說,該站集中了最全的觀測儀器設備。除了表層海水溫度、鹽度、潮汐、海浪、氣壓、氣溫、濕度、能見度、降水等常規水文氣象項目,還有地波雷達、X波段雷達、GPS、海嘯預警觀測台等新興觀測項目。
作為我國北海區環境監測網的組成部門,海洋站獲取的海洋水文氣象觀測資料,為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也為眾多科研和海洋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
「每次遇到颱風、大浪、風暴潮等惡劣海洋水文氣象條件時,我們都提前發布大浪、防風暴潮預警報,提前做好防災減災的準備工作。」顧吉星說。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海洋資源環境的要求,海水浴場、陸源入海排污口、近岸海域海洋環境、海水增養殖區、海洋保護區等監測內容不斷增加,新技術手段的加入,也為海洋站完成新使命插上了翅膀。
從人工到自動化 從定時取樣到實時在線
田橫山地處蓬萊陸地最北端,也是膠東半島最北端,這塊突入海中的陸地岬角稱為登州岬或蓬萊岬,是渤黃二海的分界處,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獨特地理位置。
田橫山上的蓬萊氣象觀測站,是顧吉星事業的起點。
「剛參加工作時我們的主要觀測目標簡稱『能雲天』,也就是能見度、天上的雲、天氣現象,但都是人工觀測。」顧吉星說,如今當年的氣象觀測站已經被撤下山,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地波雷達站。
隨著台站升級改造,海洋站硬體設施和技術手段都已升級換代,自動化能力得到提升,除了海浪目測項目和海面有效能見度需要人工觀測,其他的都實現了自動觀測。
「以前都是人工觀測,每天8時、14時、20時定時到海邊測海浪、水溫、鹽度、海面能見度,風雨無阻。越是惡劣的天氣,越要出去觀測。」顧吉星告訴記者,如今常規項目和GPS觀測實現定點區域分鐘級連續觀測,新興觀測項目基本實現大範圍、全天候不間斷實時觀測。觀測數據通過專線為主無線為輔的雙保險方式實時上傳到北海預報中心和國家海洋預報中心。
2015年,蓬萊海洋站搬到現在新建的辦公地點,上千平方米的綜合業務樓里有高標準的實驗室和機房。實驗室和觀測值班室里也配備上了各種現代化的海洋監測、觀測和預報儀器設備。
蓬萊海洋站內景
田橫山下的蓬萊海洋站驗潮站里,原始和現代的設備共處一室。自動化傳輸儀器可實現分鐘級的數據傳輸。旁邊的井內水尺,比對的不僅是儀器觀測是數據,也成為技術更迭的時代縮影。
蓬萊海洋站驗潮站
蓬萊海洋站站長顧吉星展示傳統採樣設備。右側采水樣用的帆布桶平常已經極少使用,左側為水溫表,現在已不用於日常,僅用於對自動水溫感測器進行比對。
原始與現代——右邊為井內水尺
據了解,近年來,國家海洋局著力組建全國海洋環境立體監測網,已取得較好成效。該網通過衛星、飛機、船舶、浮標(包括錨定浮、ARGO浮標、漂流浮標)、岸基監測站、平台、志願船等手段,對我國管轄的全部海域實行監測監視。隨著海洋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宇航船和深潛探測技術也將成為全國海洋環境監測網組成部分,用于海洋環境監測活動。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岳靚
審核:王小龍
※污水處理廠逾期七年未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環境堪憂
※歷史不能忘記,他們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加速」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