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物探索之旅

萬物探索之旅

眼見未必為實,表象之下,我們的世界隱藏著難以想像的神奇。站在地面上,無論是誰都會自然而然的認為,自己是站在一塊固態的表面。看似可信,其實只是錯覺,地球萬物,沒有任何一樣物質是真正的固體。

人類的身體亦是如此。

如果將全球所有人放在一起,抽掉其中的空白空間,那麼我們將會被壓縮成一粒比手指頭還小的方塊。還有更神奇的,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手機、電腦等不可或缺的設備,它們依賴於一種在通常定義下,並不確定的粒子。

以上這些知識,全部來自於探索物質由何構成,旅途中的科學結晶。

本篇將層層深入,探物質的尋秩序與美麗。

最早探索萬物構成奧秘,並試圖轉化它們的領人,是鍊金術士。在中世紀,他們人數眾多,隱密的工作,利用密碼和暗語保護他們的知識。現在,我們常常多鍊金術士不屑一顧,認為他是故弄玄虛,永遠試圖把鉛煉成黃金。

鍊金術士的設定,來自於古希臘人的思想。

古希臘人認為:世界是由土、火、水和空氣組成,這個系統有令人著迷的簡潔。就跟古代中國的金、木、水、火、土與陽陰五行類似,世間萬物只不過是一些簡單的東西組成,雖然簡潔,但現在我們知道這些知識是錯誤。

在鍊金術士當中,讓我感興趣的是德國人亨尼格.布蘭德。

布蘭德覺得,他就要發現賢者之石了,一種據說可以將普通金屬,轉換成黃金的物質。他認為賢者之石,就藏在人類的尿液里。

我試著跟大家解釋下他們的想法:

鍊金術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以某種方式活著,包括金屬。既然種子會在泥地里發芽,他們認為金屬也可以。人的屍體會腐爛,金屬也會腐爛,也就是生鏽,所以他們認為金屬也可以生長,生長為最高級的金屬黃金。

為了煉出傳說中的賢者之石。

布蘭德買了十大缸尿液來提煉。他的思想讓我非常感興趣,他見尿液是黃色的,而黃金也是黃色的,因此他就認定賢者之石,一定藏在人類的尿液里。

讀者們不要笑,古人對世間的認識可以理解。

比如傳統藥材里的犀角、熊膽,中國古人認為:犀牛可以吃任何植物都不會中毒,那麼吃它們的角一定可以「解毒」;至於另一種「藥材」熊膽,《三國志》注說蜀國姜維以膽大著稱,傳說姜維被殺解剖後,他的膽大如斗,而熊作為兇猛無畏的動物,所以認為吃它的膽,能治療臟腑的氣血功能。

上述治療,中國古人對此深信不疑,與之類似的「藥物」多不勝數。

接下來言歸正傳,布蘭德買來尿後,開始關起門來做提煉,天天在家後院拿著尿去熬,他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用火蒸發掉尿液裡面的水份,認為剩下最後的精華,就一定是賢者之石。哈哈哈,畢竟真金不怕火煉嘛!

就這樣,在布蘭德的不懈努力堅持下,神奇的一幕發生了。

只見,他忍著惡臭,千辛萬苦從尿液中提取出的「賢者之石」,居然燃料了起來,釋放出如羽毛狀的白煙、如夢似幻,完全不像凡人的東西。那光極亮又刺眼,是當時人類能夠製造出的最亮之光。布蘭德不由得打了個寒戰,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搞出得是什麼東西,反正「賢者之石」是肯定沒找著,當然也不存在。

布蘭德這一發現十分重要。

那是人類首次從大自然中,提取出的第一種元素——磷,後來,它被用於製造火柴,亨尼格.布蘭德的名字,也於此載入化學史。

布蘭德這個時代,煉金歷史其實已進入到尾聲,萬物由土、火、水、空氣組成的古老觀念,像一顆老死多年的枯木即將顛覆。

時間輾轉到了18世紀,新的力量開始塑造科學。

強大的歐洲列強為了擴張,他們渴望新式武器以爭奪霸權,列強的軍備竟賽以及加農炮的大規模應用,促使對金屬的需求永不魘足。從地下挖掘礦石的生意,變得前所未有重要。礦井,成了挑戰人類最古老信仰的地方。

長久以來,人類認為空氣是單一且不可再分的物質。

從惡劣的礦井環境中,人類逐漸認識到,事實並非如此,並發現氣體的種類繁多,它們的性質也大不相同。有「壞」空氣,可以在礦井中置人於死地,也能神秘的熄滅蠟燭;有「火」氣,可以毫無徵兆的突然燃燒起來。

以上種種,都向人類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這些空氣到底是什麼?存量有多少?沒有人知道,整個歐洲大陸的實驗家,都在尋找答案。

在英國有一個人接受了這項挑戰,準備探索大自然隱藏的奧秘,他就是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普利斯特里是當時最早的氣體實驗家之一,他一開始是通過加熱不同的物質來研究氣體,其中就有古代鍊金術士最愛的氧化汞。

普利斯特里將氧化汞,加熱至很高的溫度。

於是橙色粉末變成了有光澤的金屬——水銀。藉助一種當時的新型裝置集氣槽,普利斯特收集到一種新氣體,他把自己收集的氣體稱之為「好」氣,並且對其助燃性非常著迷,事實證明,這種氣體是人類發現的最重要氣體。

1774年,普利斯特里就像受到命運的指引,他帶著自己的新發現,來到了法國巴黎,並受邀與一對研究實驗科學的法國夫妻共進晚餐。

這對夫妻,正是被尊稱為化學之父的拉瓦錫,與他的妻子安娜.拉瓦錫。

在當時拉瓦錫建造了,歐洲最先進的私人實驗室,並致力於精準的科學測量。拉瓦錫野心勃勃,他想要開創一門新科學。拉瓦錫對現代人類生活方式的貢獻,可以說和牛頓等人不相上下,他年輕的時候就曾說過:「我渴望榮耀」。他儘管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但他揚名立萬、永載史冊的心愿確實達到了。

普利斯特里與拉瓦錫,一位英國的打工仔,與一位氣派的法國貴族。

兩人是那麼的格格不入,晚餐中,看著那華麗的布置、上好的葡萄酒,還有一群尊貴的上流社會人士,身份卑微的普利斯特里,有些手足無措。

隨著夜以漸深,話題轉向了當時急需解決的氣體問題,於是普利斯特里告訴了大家,最近他的新發現,一種可以助燃的氣體,並且詳細說明了製作方法。

坐在桌對面的拉瓦錫聽得很專註。

藉助普利斯特里的成果,拉瓦錫著手重複實驗,隨後便發表了成果,雖是同一種氣體,但他卻改了「可助燃氣體」這個名字,拉瓦錫將之命名為「氧氣」。

或許你會問,這不是將別人的成果,佔為已有么?

當然,僅限於此的話,拉瓦錫當然什麼也算不上,接下來他要做的,才是劃開人類科學歷史嶄新一頁的偉大壯舉,也是科學歷史上一個決定性的時刻。

拉瓦錫決定,逆向做一次普利斯特里的實驗。

不久後,拉瓦錫用氧氣和水銀,重新合成為氧化汞。這才是科學史上真正偉大的時刻。逆向實驗結束後,拉瓦錫驚訝的發現,實驗前後的物質質量,居然完全一樣,之後不久,他的這一發現,成了現代化學的一個基本定律。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拉瓦錫發現了質量守恆定律。

把某種化合物質分解成更簡單的元素後,再把這些元素重新混合,得到的還是一開始的物質。對我來說,這標誌著人類開始用現代的眼光,來理解萬物的組成。化學科學由此誕生,拉瓦錫帶領著人類,朝物質奧秘的旅途上邁出了一大步。

之後,拉瓦錫再接再厲。

他還發現了水是由兩種氣體組成,在他的元素表上共計記錄了33種,但他並不完全正確,他的清單里包括了光和熱,他嘗試例出萬物基石的新清單。不過歷史滾滾而過,他被時代所裹挾,已經沒有時間留給他完成這個心愿。

拉瓦錫時代,正值法國動蕩的大革命。

身為稅務官的拉瓦錫,他的富有被人所痛恨和惦記。拉瓦錫當然也意識到,自己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因為革命派中有些人,公開指責像他這樣的收稅者,是民眾的吸血鬼。明知危險,但拉瓦錫並沒有逃走。

1794年5月8日,拉瓦錫被暴民送上了斷頭台。

拉瓦錫之死,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正如他的一位同事,數學家拉格朗日所說:「砍掉他的頭只需一瞬間,但是再過一百年,也未必能有如此聰明的頭腦出現。」

拉瓦錫死後,18世紀的歷史翻了過去,19世紀鋪展開來。

化學是如何進入人類的生活,以及它是如何成為,推動世界發展的強大動力的呢?一切要從熱帶地區,一個致命的難題說起,這一難題足以威脅在18世界時,統治大半個地球的日不落帝國。

熱帶地區有許多讓人望而生畏的生物,其中最為致命的就是蚊子。

應該很多人知道,世上殺人最多的動物,就是那個在夏天讓人不厭其煩的蚊子,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在殺人方面能望而項背,它不僅傳播黃熱病、登革熱,還會傳播瘧疾,它的這些能力,使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而喪生。

就是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蚊子,對於在19世紀急速擴張的歐洲列強來說,瘧疾可是個巨大的麻煩。

牙買加,曾是英國的一個殖民地。

在牙買加生長著一種不同尋常的樹,該樹的名字叫金雞納樹。它可是歷史上最神奇的樹了,它的樹皮具有一定的抗瘧疾功能,不過味道相當恐怖,反正我是沒有吃過,聽說那樹皮能苦到讓人的嘴巴,暫時說不出話來。

關於金雞納樹皮粉抗瘧疾,有一件事跟中國也有關。

康熙皇帝不幸罹患瘧疾,當時他高燒不退,所有宮內的太醫全部束手無策,後緊急召喚身處廣東的法國傳教士洪若翰進京,獻上金雞納粉,把康熙從鬼門關拉了回來。關於這則記事,能在康熙本人的幾則記述,和法國洪若翰的記錄里找到關鍵線索。

十九世紀的歐洲列強為了治療瘧疾,在熱帶地區到處都種植了金雞納樹,但仍滿足不了歐洲諸列強,每年上百噸的金雞納樹皮需求量。

因此,政府轉而向化學家求助,希望能研製出人工合成藥物。

1820年,兩位法國化學家成功地從樹皮中,分離出一種對抗瘧疾的有效成份——金雞納鹼,分子式為C20H24N202,並將其命名為奎寧。

奎寧的分子能與瘧原蟲的DNA蛋白質結合,形成複合物,從而抑制瘧原蟲DNA的複製,與RNA的轉錄,進而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當列強迫不及待地進行下一步,雄心勃勃的想大規模量產奎寧時,問題就來了,當時的人類,壓根就沒有什麼化學工廠,也從來沒有人嘗試過如此複雜的化學工序。而一旦開始這樣的嘗試,就將為人類開啟化學工業的大門。

英國倫敦東區的一隅。

在一間由閣樓改成的臨時實驗室里,年輕的威廉.帕金開始了奎寧藥物合成的研究。在此之前,就已有化學家從煤焦油中提取一種名為笨胺的物質,這種物質與奎寧的碳氫氮含量極為相似,帕金心想這應該是個很好的著手點。

帕金在笨胺中加入了硫酸,以及一種叫重鉻酸鉀的物質,和一些其它雜質,接著他讓這些化合物反應了一段時間,得出了一堆黑色泥狀物,讓人感到作嘔。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失敗品,他沒有立即丟掉,要知道他的實驗室樓下還住著父母呢,他就在樓上一個勁的埋頭進化學世界裡的蒸餾啊,混合反應什麼的。

不久,他終於合成出一種非常有趣的細粉末。

當然,超複雜的奎寧他是沒有研究出來,帕金搞出了一種自己從未見過,以及也從未料想到的玩意,本想研究藥物的他,陰差陽錯地搞出了人類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紫色,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帕金沒能搞出奎寧,卻轟動了時尚界。

達官貴人都愛死他的淡紫染料。他合成的紫,不僅僅是一種時尚宣言,女性裙子上用的笨胺染料,還是人類首個真正投入進工業生產的化學產品。

聽起來或許很奇怪,當時一條紫色的裙子,是標誌著人類科學的一大進步。

染料開啟了化學合成,取代天然的時代。到了19世紀的70年代,帕金的化學工廠,年產染料已達數百噸。

人類的第一種工業——染料工廠

英國的化學工業領先時間沒有持續多久,很快,新興的德國後來居上,取代英國成為化學工業的領頭羊。德國的化學工業,研究出了氨氣的製造工序,進而合成出氨化肥,使不斷激增的世界人口得以溫飽。

這條始於研製奎寧的化學之路,也將人類引向了無盡的戰爭噩夢中。

時間再度輾轉來到20世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撕殺中:軍隊制服上的卡其色,是用人工合成的染料染成;炸藥,是由同樣生產化肥的化學工序製造的;讓人夢魘的毒性氣體——氯氣,正是帕金開創染料工業中所要用的氣體。

第一世界大戰,因此也被稱之為化學家之戰。

工業化學推動世界產生劇烈的變革,是元素被人類不斷發現的成果,它使歐洲列強越發先進,也使他們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

探索物質由何構成的旅途,並沒有止步於此,人類還將朝物質構成的更深層次前進,去揭開構成元素的秘密。

科學在動蕩的歲月中快速成長,甚至有人聲稱科學的大廈已經全部建成,今後萬物法則的知識,只是修飾和完善這座大廈。

在人類這樣雄心勃勃的年代,理所當然的,世界各大學府,相關研究人員也都試圖揭開構成元素的秘密。

主流理論認為:每一種元素是由大量微小,且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組成——原子,認為是不同元素的原子聚到一起,才構成你我看得見、摸得著的萬物。但要證明這套理論,卻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沒有證據。

科學講究眼見為實,以嚴謹苛刻聞名於世。

沒有任何人見過原子,因此許多科學家,都對原子的存在持懷疑態度。研究音速而聞名的恩斯特.馬赫曾說:「原子只是胡思亂想的產物罷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證明原子存在的證據,竟出自於一位研究超自然現象的人之手。

以現代的眼光看,威廉.克魯克斯並不算一位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家,雖然他致力於發現新元素,但同時對鬼魂、靈異之類迷信極為感興趣。

克魯克斯會對招魂術感興趣,很可能是因為他弟弟英年早逝導致,當時有人聲稱照片拍到了幽靈鬼魅之類的怪影,克魯克斯就此開始了他的靈異研究。他邀請招魂人到他家裡做測試,這些招魂人都順利通過了測試。克魯克斯聲稱,他看見了人騰空而起,手風琴自己演湊以及各種幻影,他還拍下了一部分。

除此之外,克魯克斯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克魯克斯管。

幾十年以來,人們就發現電弧在稀薄空氣中比在空氣中要長。1838年法拉第在充滿稀薄空氣的玻璃管中輸送電流,他發現陰極與陽極之間有一道奇怪的光;1857年海因里希.蓋斯勒發明了更好的泵,來抽掉玻璃管中的空氣。

根據法拉第的成果,並利用更先進的技術,克魯克斯製造了一個真空玻璃管,並在玻璃管的兩端加上電極,最後再給這兩個電極加了極大的電壓。

實驗結果驚人,只見真空管中冒出一條不明綠光。

沉迷於鬼魂的克魯克斯激動萬分,他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心想:「是靈魂物質么?」克魯克斯是位細心的實驗者,他又拿磁鐵放在玻璃管外面,結果發現裡面的綠光會隨磁鐵的靠近而彎曲。這說明這束光是帶電的,顯然與自然光不同。

克魯克斯接下來做的事情更是絕妙。

他又給自己做了幾個玻璃管,不過這一次,他在管中多加了個部件,一個精緻小巧的金屬螺旋槳。當再次啟動電源後,讓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現了,只見螺旋槳被那道神秘的綠光推著開始轉動。伴隨螺旋槳的轉動,說明肯定那道光,肯定是由有質量的粒子組成,進而將運動的質量,轉化為動能推動輪子的轉動。

克魯克斯興奮極了,一束未知粒子組成的光碟機動著螺旋槳。

他把這束光稱之為「發光物質」,並認為這是物質的第四種狀態。他只是位實驗家,克魯克斯沒能提出讓人信服的原理,來解釋這種現象。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又做了一系列實驗,讓人類有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身邊奇妙的物質。

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

這是一個出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科學家的實驗室,原子理論就是從這開始的,一位名叫JJ.湯姆遜的科學家,他做了一些更精巧的克魯克斯管,並計算出了這種能讓螺旋槳轉動起來的粒子,是一種比原子還要小的帶電粒子。

第一個原子模型,JJ.湯姆遜認為認為電子是鑲嵌在原子中。

這引起了轟動,人們將這種粒子命名為——電子。

電子也成了人類第一種發現的亞原子粒子,JJ.湯姆遜也因這項發現,於1906年獲得物理諾貝爾學獎。

說到JJ.湯姆遜,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一位學生盧瑟福。

盧瑟福是紐西蘭人,家裡是種土豆的農民,那年紐西蘭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當盧瑟福收到橋劍大學的通知書時,他還在地里挖土豆,說:「這可能是我挖的最後一塊土豆了。」之後,他來到劍橋大學,師從JJ,湯姆遜。

隨著湯姆遜退休後,盧瑟福接替他老師,成為卡文迪許實驗室第4任主任。

之後,盧瑟福分離出阿爾法與貝塔射線,並於1908年獲得諾獎。這都不算什麼,盧瑟福真正厲害的是接下來的工作,當他分離出阿爾法與貝塔射線後,他想起了老師研究原子的事,於是就用這些射線轟擊一張金箔。

通過金箔中的原子,盧瑟福想看看原子長啥樣。

可是人肉眼看不見粒子啊!怎麼辦呢?盧瑟福就在後面加一面硫化氰的屏,當阿爾法粒子擊中硫化氰的屏,就會出現一個亮點,這樣便能知曉射線的運動軌跡。這時候的盧瑟福已相當有名望,因此他找了個助手來幫忙。

有一天,盧瑟福突發奇想。

讓學生把硫化氰屏挪到後面去,就這樣,他的助手把自己關在黑暗的實驗室中,是天天看、天天看啊!後來實在受不了,於是向盧瑟福說:「老闆,什麼都沒有啊!」盧瑟福出於科學家的直覺,答道:「不會吧,你再看幾天吧!」

估計就因這事,這助手也就天天吐槽,立志一定要發明檢測射線的裝備。助手正是蓋革,他發明的東西也叫「蓋革計數器」。

盧瑟福的科學家直覺是正確的。

後來真的看見被金箔反彈回來的粒子,面對阿爾法射線的粒子被彈回來了,雖然這是盧瑟福自己提出來的,但他自己也表示無數理解,他說:「就像一顆15英寸的戰列艦炮彈轟在紙上,卻被紙給彈了回來,簡直不可思議。」

之後,盧瑟福根據這一觀察,重新建立了原子模型。

盧瑟福發現原子基本上都是空的,就像一個微型太陽系,只有中心的原子核集中所有的質量,剩餘全部都是空白。電子就像行星一樣,圍繞著中心的原子核旋轉,這不就是一個小恆星系嘛,因此得名太陽系原子模型。

盧瑟福行星原子模型

這可把他老師JJ.湯姆遜高興壞了。

沒曾想,僅僅十幾年,他的學生就把他的理論推翻了。盧瑟福再接再厲,之後又發現原子核又能分裂成質子、中子。總之,橋劍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在他的帶領下,學生得過諾獎的就有幾十位,號稱「諾貝爾獎培訓班」。

對於他的傑出貢獻,盧瑟福晚年的時候,也被授於崇高的榮譽。

當後來紐西蘭從英國獨立後,盧瑟福被紐西蘭人視為國寶級人物,並且把他的頭像,印在紐西蘭最大面額的炒票上,也就是紐西蘭100元。科學家能印在炒票上的人並不多,除了盧瑟福以外,還有愛因斯坦、牛頓、法拉第、薛定諤、玻爾、居里夫婦等等。

什麼時候我們國家也有科學家印上炒票,才說明我們的科技真的強大了。

好了,扯遠了,下面接著說物質。

盧瑟福的成果這太神奇了,任何被看作是固體的物質,原來其實都是空的,金屬、大地、岩石、樹木、人類,幾乎都是由空白空間組成。因此,如果你去掉所有空白空間,就算把全球所有人加起來,都會比你的手指頭還要小。

至此,人類探索物質的旅途更深入了一步。

對世界的組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萬物由原子組成,原子又由三種粒子組成,原子核內有質子和中子,電子圍繞著原子核舞動。

並且發現了除了宏觀的引力、電磁力外,又有兩種微觀力:

一種是把中子和質子約束起來的強核力;反之,一種排斥結合的弱核力。同時還了解到,物質其實就是一種能量,愛因斯坦寫出質能方程E=MC^2,也為之後的核彈與核工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再之後,科學家還觀察到,傳統的物理在亞原子世界裡統統失效。

好比電子的軌道,可以從地球瞬間跳到火星,這樣的事情根本讓人無法理解,這和宏觀經典世界裡的星系完全毫不相干,電子是一種讓人難以置信的詭異怪物:它不會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它到處舞動好像又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地方。

一會火星軌道,眨眼又躍遷到了木星軌道,或同時出現在海王星和天王星軌道,總之,你根本無法確定它到底在那裡。

物理大廈行將崩塌,人類急需一套嶄新的理論,來解釋這個怪異的亞原子世界。

電子運動方式無法確定,只能用概率來描述,只能說電子可能在那裡,這個新的理論就是劃時代的理論——量子力學。

GIF

量子力學的原子模型,電子只是雲概率

量子力學之父玻爾,他曾說:「當你聽說這個理論後,若沒有被它深深震撼到,那你就是沒有理解它。」

伴隨量子力學的到來,又一個嶄新的時代朝人類馳來,探索原子得到的知識,將賦予人類無與倫比的力量。

1946年,人類第一台電腦誕生,它由18800個真空電子管、1500多個繼電器為核心,佔地170多平方米,重達30多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

這個胖胖的傢伙就是真空電子管,它是克魯克斯管的遠親,它的任務就是控制電子的流動,放大信號或者開關信號,真空電子管是電氣工業的重要部分。

二戰末期,美帝依靠自己強大的真空管技術,開發出用雷達制導的VT信管近炸引信用於防空,以這樣的科技碾壓態勢,阻止日軍一波又一波的神風特攻。真空電子管還在收音機和電話交換機中大規模應用,它們被成千上萬的生產。可麻煩的是,這又胖又大的傢伙,超級耗電,然後會變得非常熱,還一摔就碎。

量子力學的誕生,為電子真空管找到了替代品。

美國貝爾實驗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始研發晶體管,領頭的一名叫肖克利的科學家,一個圓滑且聰明絕頂的傢伙。

只有當了解電子性質,才做得出晶體管,實際上它和真空電子管的功能是一模一樣,利用控制電子的流動,來開關信號和放大信號,這就是量子力學的貢獻。晶體管作為20世界最偉大的十個發明,它徹底改變了世界。

又胖又耗電的真空管很快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型且低能耗的晶體管,很快晶體管也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它們被集成度更高的晶元所取代。

晶元——人類科技術工藝的巔峰

仔細想一下,我們就能驚訝的發現,人類僅僅在60-70年間,就從胖子真空管發展到,一個包含幾十億晶體管的高性能晶元。

在我看來,這個微處理器,就是人類在探索成物質由何構成旅途中的科學結晶。

對於物質構成的不斷深入研究,一步一步獲得的知識,無疑改變了我們的文明。我們居住的房子、交通工具、聯繫方式,簡而言之,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科技產品,絕大部分都是要歸功,對於我們自身組成的不斷研究。

一千年來,人類對物質的認識逐步深入。

解開了物質當中,一層比一層更深的秘密。這看上去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事實並非如此,每當我們向物質的秘密前進到更深層次,獲得對萬物更深層次的理解,得到的知識都會孕育出新的科學技術,以及巨大的財富和力量。

人類對萬物的探索,還遠遠沒有結束。

將來我們一定還會探索到更深層次、更千奇百怪的事物。

一個真實的比較是,人類能觀測到的宇宙是人體體積的10的26次方倍,意思是把人放大10倍,那麼要放大26次,才讓讓人的體積達到宇宙的規模。而往小方向發展,要縮小35次方倍,才能抵達理論普朗克尺度。

微觀世界仍然還有許多空間,雖然我們對量子世界的怪異行為還一無所知,但是現在還無法理解的事物,只是因為我們暫時還不明白。

本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事件穹界 的精彩文章:

TAG:事件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