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一切重來,我們會走到今天嗎?

如果一切重來,我們會走到今天嗎?

最近讀完一本奇書,是凱文·凱利三部曲之一——《科技想要什麼》。作者的廣闊的視角和敏銳的洞見讓人不禁拍手叫絕,以後的推送也會經常請凱文大神來做客,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一些本質的東西看的更加清晰透徹。 這一周我就來給你分享一下我的讀書收穫和一些人生的啟發。

一、進化的必然性

整本書中著重闡釋了這樣一件事情:生命的進化過程是否是必然的?也就是說,如果時間倒流,我們會不會按照同樣的軌跡如此再走一遍?用《奇妙的生命》的作者古爾德的話講:「智人是實體,而非趨勢」。這恐怕是當今進化理論的正統說法,估計你也會贊同,這也很好理解,進化這麼複雜的事情,該有多少種選擇,該會發生多少種變異,我們能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完全屬於偶然中的偶然啊!但只要你仔細研讀凱文的論證,你就會猛然發現,不對,生命的發展歷程實際上是有著深刻的必然性的。換句話說,智人是趨勢,而非實體。

讓我們回到了生命的起源,回到最初的時刻,你會發現生物體中出現了一個奇蹟般的結構——眼睛。達爾文在擬定物競天擇的理論時,就被眼睛的結構給困惑住了,為什麼?因為視網膜、水晶體和瞳孔,好像就是命中注定要結合在一起,約定好了要發揮某些光學作用,不管環境是好是壞,都是如此。那這個怎麼用自然選擇的理論解釋呢?答案是,很難解釋。實際上,眼睛的結構也分別在某些章魚、蝸牛等幾種動物中進化了6次,但注意,這六種動物家族是沒有什麼關聯的。這就好比連續拋100萬次硬幣,全部正面朝上,你現在還相信兩面朝上的概率各佔50%嗎?傻子才會信呢。這種情況下,一般是某些人動了些手腳,讓硬幣總是出現規律性的變化。同樣的,進化可能產生的蛋白質總量已經達到10^39,但還是有這麼多完全不相干的生物出現了相同的結構,可以說,正是某種自然界的必然性,使得生物體總朝著大致相同的方向去進化,用作者的話講,就是「趨同進化"。那這樣的必然性是由什麼樣的力量驅使的呢?

二、進化背後的動力

《科技想要什麼》表明,除了物競天擇,在進化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股動力,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這就是:

1、幾何學和物理學的限制。

2.基因的複雜度所帶來的進化慣性。

第一點很容易理解,舉例來說,世界上沒有哪個沒有物體的速度能超過光速,也沒有誰能夠擺脫重力的束縛,並且往細了說,動植物的尺寸往往會遵循特定的比例尺,因為細胞壁的強度由水的表面張力決定,一定的表面張力便會按照生物體的寬度規定長度的上限。可以說,幾何學和物理學劃定了生物體進化的規則,讓生命在特定的框架里盡情伸展、延續。

第二點相當關鍵,也非常具有顛覆性,原文表述為」有關聯的基因和代謝途徑自組織出的複雜度產生的正面限制,帶來少數幾種不斷重複的新可能性「,對於初讀者未免顯得晦澀,我把它簡單歸結為進化慣性以方便理解,意思也確實如此。在理解這個觀點的邏輯之前,我們首先要想清楚一個問題:變異到底是不是隨機的?在目前正統的科學進化理論中,變化只有一個來源:隨機變異。非隨機變異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

但事實上,主流和非主流並不是真理的標準,同時也正是由於那些非主流觀點的挑戰,人類才得以演化成今天的地步,倘若沒有日心說的挑戰,人們還是愚蠢地認為自己就是宇宙中心, 沒有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挑戰,今天高速運轉的衛星不可能正常運作。

坦率的講,真理的發現往往是靠實踐,而不是跟風。

回到進化慣性的話題上,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生物學家使用計算機模型,得出了一個洞見:變異並非隨機。他們發現基因的自我調節網路偏好某幾種複合物。傳統觀點認為內部創造變化,外部選擇方向。但實際的情況是,內部也會選擇變化,尤其是對於複雜度高的生物。當內部指定方向,結果便是出現了不易受環境影響而重複出現的形式,這就是進化慣性。

不過,凱文·凱利還漏掉了一個因素,我想來補充一點,那就是生命的目的性。還是拿眼睛來說,視網膜上有一層十分特殊的蛋白質——視紫質,它負責感受光線的精細工作。這個東西可就厲害了,它在動物界隨處可見,除了出現在眼睛裡,也出現在無數的低等生物體裡面,包括一些最原始的蟲子。那不禁要問了:是什麼讓這種蛋白質從10^39次方,也就是一億億億億億種蛋白質中脫穎而出呢?我認為是目的性使然。感光這件事情可不僅僅就是它本身這麼簡單,它也代表著動物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而這種感知,決定了動物的活動方式。大多數的動物,是需要這樣一種感受光線的手段來感受外部刺激,比如浮遊動物的小型蝦蟹類有非常強的趨光性,通常聚集在光源區以覓食餌料,魚天生就喜歡適宜的光照,為了更好地生存,視紫質被保留了下來。從這個角度來講,生命的目的性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因此,進化的動力有了三個來源:

1、幾何學和物理學的限制。

2.基因的複雜度所帶來的進化慣性。

3.生命的目的性。

三、改變命運的三個風向標

綜上所述,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果一切都重來一遍,我們會不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答案是:大體上,我們,不會變,只不過在細節上有一些差異。這就是生命的必然性。

那對於個人的生命呢?人生的軌跡是否有著相通的規律?答案是肯定的。上述三個來源中:

1.生命的目的性就對應著個人的願景和目標;

2.幾何學和物理學的限制代表著個人能力的極限;

3.而進化慣性則代表著我們長期養成的習慣和認知框架。

這三樣東西,同樣決定著人生髮展的必然軌跡,我稱之為」改變命運的三個風向標「。有些人雖然活的長,本質上卻只是多吃了幾年的飯。很多人後悔要是能重新來過,就如何,殊不知,上述三個條件,早已經決定了他的現狀,就算時間再倒帶幾個輪迴,同樣的環境下,該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這就是命。更可悲的是,我們總是認為認命就是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真的是這樣嗎?倒不如這樣問,人的目標不可改變嗎?能力的極限不能自己探索嗎?習慣和認知模式不能改變?

認命不是認死理,而是接受現狀,改變能改變的條件。從上面決定人生髮展的三股力量來說,命運完全是可以通過自身改變的。改變目標,使我們不必被困在當下,專註於更重要的事情;改變對自己極限的看法,讓我們承認自己的平凡,在個人能力的邊界內行事,不過分透支;改變認知習慣,讓我們突破傳統的認知框架,終身學習、不斷迭代。什麼「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過去決定現在,現在決定將來「,其描述的人生都是靜態的,而動態的人生敢於掌控自己的風向標,朝著屬於自己的方向前進。我們需要的,正是動態的人生,因為每走一步,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驚喜,這樣不確定性才會成為我們的朋友,而不是羈絆。

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事物和規律是必然的,很多人看不清,一輩子都走不出失落和庸碌的怪圈,阿Q一生不敢直面自己的人生,在精神的虛榮中走向悲慘結局,現實中,只要你注意觀察,其實這些人並不少見,」精神勝利」法並不是個例,可以承認的是,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有一些阿Q的影子,但凡事有輕重之分,程度變了性質也就不一樣了。有多少人甚至不惜放棄健康去得到一部體面的手機、入手更奢侈的包包不是處於某種形式的壓迫,實際上和辛亥革命時期的阿Q沒有什麼區別,他們的結局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個定局,不同的是,阿Q倒在了官府的槍下,而這些人則被淹沒在無數的場景中。

莎士比亞悲劇中,李爾王習慣於他人的讒言,剛愎自用,導致自己對環境和人的判斷力不夠,必然抵觸女兒的真誠,成為莎翁筆下的悲情人物,也成為當今眾多領導人物的原型,諸如雅虎後期的高管們面對公司里日益腐化的官僚結構,仍然不敢直面問題,其實早有人發覺了這一問題,並且提出了縮短戰線、大幅裁員的寶貴建議,但掌權者還是一味迴避,反而一度往自己臉上貼金,使得雅虎最後難以擺脫日薄西山的命運。

我們看清必然,但是,世界那麼大,我們不屬於必然。

第12周

成長的路上,你並不孤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元日知錄 的精彩文章:

怎樣消除倖存者偏見?——談談成敗觀

TAG:三元日知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