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亂隱居,卻仍憂國憂民,一首《江亭》,盡顯「詩聖」杜甫胸懷

戰亂隱居,卻仍憂國憂民,一首《江亭》,盡顯「詩聖」杜甫胸懷

身處刀光劍影的戰亂之中的杜甫其實也曾過過一段較為平靜安定的生活——在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天,為了避免戰亂帶來的影響,他選擇在成都建立自己的草堂。這段時期的他不像之前那樣顛沛流離,隱居生活的安寧祥和縈繞在他身邊。他也能夠感受到在戰亂之中自己覓得的一絲安靜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但是他仍然不會放下自己憂國憂民的情結。

杜甫終究不能像真正像投身田園的山水詩人一樣全然不顧當時的時勢,他心中有著無限的苦悶和愁緒。當時的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人民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初安定的生活被戰爭搞得亂七八糟。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代偉大的「詩聖」如此胸懷天下,他始終無法拋開自己的祖國和人民,這是十分令人敬仰的。儘管當時的他也只是處於一個相對平安的狀態,但是他的境遇還是比較窘困的。如果沒有嚴武對他的支持和幫助,他也會像其他的那些流民一樣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也給杜甫以精神壓力與負擔,這種生活終究是不能長久的,杜甫是知曉這一點的。事實上,僅僅過了幾年之後,嚴武就去世了,他的生活也開始陷入困頓。

杜甫的愁緒是和當時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正是一位真正的愛國主義詩人的寫照。可能有很多人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是沒有國,哪來的家?因此家國情懷是非常重要的,祖國的命運和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憂國憂民的杜甫是具有家國情懷的代表,一位愛國主義詩人的代表,是我們的愛國主義楷模。

下面這首詩歌《江亭》就是他在杜甫草堂時期的作品,我們一同來分析一下他的心境: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

——唐 杜甫 《江亭》

這首詩剛一開始「的首聯兩句「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和那些山林隱士的隱逸感情沒有很大的不同,都是寫隱居生活的悠閑和隱逸——晚春的季節,天氣已經變暖,詩人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來到郊外,舒服仰卧在江邊的亭子,吟誦著《野望》這首詩。開頭比較平淡,讓人容易接近。但是緊接著的三四兩句「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就在深刻內涵上有所不同了。

僅從表面上看,「水流心不競」是說江水如此滔滔,好像為了什麼事情,爭著向前奔跑;而詩人卻心情平靜,無意與流水相爭。「雲在意俱遲」是說白雲在天上移動,那種舒緩悠閑,與詩人的閑適心情完全沒有兩樣。如果我們細緻地思考的話,會發現:「水流心不競」,本來心裡是「競」的,看了流水之後,才忽然覺得平日如此棲棲遑遑,畢竟沒有意義,心中陡然冒出「何須去競」的一種念頭來。「雲在意俱遲」也一樣,本來滿腔抱負,要有所作為,而客觀情勢卻處處和詩人為難。

接著第三聯頸聯「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運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晚春本來並不寂寞,詩人處境閑寂,移情入景,自然覺得景色也是寂寞無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爭奇鬥豔,欣欣向榮,然而都與詩人無關,引不起詩人心情的欣悅,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其實杜甫是很善於運用這種寓情於景的手法的,就像那句著名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同時「寂寂春將晚」流露出了他心頭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隱約中顯示了萬物欣欣向榮而詩人獨自憂傷的悲涼。最後第四聯尾聯「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則是說明當時安史之亂還沒有結束,戰火一直在燃燒著,廣大人民仍舊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一聯想到這種狀況時,他不禁又陷入了憂國憂民的無限愁緒之中,儘管當時他正過著「坦腹江亭」的悠閑隱居生活。

從這首詩可見,杜甫是一位真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在自己的安逸生活中仍然不忘對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充滿關注。一份憂國憂民的愁緒,是如此厚重,如此深沉。

文|青舟(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叄度 的精彩文章:

他堪稱魏晉風骨第一人:廣陵一曲,餘音繞梁
一首《赤壁》,盡顯杜牧的深謀遠慮與雄才大略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