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歲後,請逼自己掌握這4個思維

20歲後,請逼自己掌握這4個思維

你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認知高度。

作者:思文掃地(富書籤約作者)

第一批00後將在今年的9月份進入大學校園,而96後將走出校園進入職場。

上大學前,父母告訴我們不要輸在起跑線;大學畢業後,父母沒有告訴我們可能會輸在職場,至於為何會輸在職場,也沒有人告訴他們。

吳軍老師說:「落後最可怕的地方,是思維方式的落後。」

換言之,輸在職場,是因為你缺少職場思維。

如果把大學可以比作「國道」,職場就是「縣道」。

國道一馬平川,高速駕駛;縣道坑窪不平,低速行駛。

但往往,我們駛入縣道時,依然遵循高速行駛的思維方式,這哪有不翻車之理。

同是新人,有職場思維強的人往往發展的快。

快,體現在兩點:

一是快速贏得領導賞識;

二是快速建立職場自信。這兩點相輔相成,合力助推一個人的職場成長。

通常,成功的職場人士,他們身上往往至少擁有一種或以上的職場思維,包括效率思維、控制思維、表達思維、認知思維。

在校大學生只有儘早掌握職場思維,在畢業找工作和初入職場時才能越快建立競爭優勢。

下面四本書將帶你認識並掌握職場思維的奧秘。

01

效率思維:《深度工作》

作者:[美]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譯 者 宋偉

「深度工作」是卡爾·紐波特在同名的書里中首次提出的概念,指的是:

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註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當一個人處於無干擾狀態下專註某件事時,工作效率往往是最高的。

所以,深度工作核心就是高效率。

現實中,我們總是感覺很忙,忙著參加各種會議,收發各類郵件、看微信刷微博...真的,看起來我們都很忙碌,但都是低效率的忙碌。

前阿里CEO衛哲在評價企業時說:「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慢性自殺,而是加速自殺。」

同樣對個人而言,沒有效率的忙碌,不是慢性自殺,而是加速自殺。

為了避免自殺,你需要提高工作效率。

卡爾·紐波特認為,有兩種方式能夠有效提升效率:

一種是能夠利用智能機器進行創造性工作的,一種是自己所在領域的個中翹楚。

前者強調個人對信息工具的高效應用,後者強調個人在某個領域的優勢。

對新人來說,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方式就是善於應用各種管理軟體。做數據分析的,要熟練掌握EXCEL、SPSS軟體;做項目管理的,要熟練掌握如Gantter、Trello等軟體。

這些管理軟體都將是你在職場打怪升級的高級裝備。

當別人還停留在提想法階段時,你已經能夠運用裝備將其迅速付諸實踐,並得出相關結果。這就是高效率的體現。

要知道,在領導眼中,有想法,說明你稱職;能落實,說明你靠譜;高效率,說明你優秀。真正的優秀的人,到哪裡都是受到歡迎的。

現實中,若要持續保證工作高效率,就需想辦法解決干擾因素,包括外部和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來自於周圍環境,你無法控制;內部因素來源自我,包括情緒和慾望,而這些可以進行有效控制。

所以,如果你有很強的自控力,便能快速專註,自然保持高效率狀態。


02

控制思維:《自控力》

作者:Kelly McGonigal

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這本書中強調「意志力」概念。

在她看來,意志力是駕馭「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這三行為習慣的神秘力量。

對職場新人來說,最大挑戰莫不過自主解決問題。

很多年輕人都養成這樣習慣:遇到問題時,總希望好心人伸出熱情雙手幫他們解決。

工作前,家人、親友和老師等幫他們解決,這種狀態從幼兒園持續到大學畢業。十幾年下來,早已有讓他們毫無羞愧的接受,並覺得理所當然。

這份理所當然,讓他們擁有玻璃心的性格特質:對世界期望過高,而內心又無比脆弱。

玻璃心易碎,外在表現多是言語過激和情緒激動,甚至極端行為。這些因素都將嚴重影響到工作狀態,甚至丟掉工作。

咪蒙曾提過這樣案例,實習生因不滿老闆對他工作批評,當場發飆,質問老闆不該這樣對他說話,最後,情緒激動之下選擇裸辭。

領導批評,在職場最常見。但很多新人,就是無法控制情緒,總認為領導故意針對不待見,或著看不上他等等偏激想法。

這種偏激想法,容易形成負向惡性循環,從而讓你陷入職場危機邊緣。

而意志力強的人,面對領導批評時,他首先會明確「要做什麼」(自身能力和工作方式上找問題),然後「不要做什麼」(不要心裡抵觸,不能一錯再錯)、最後「想要做什麼」(立即改正或糾錯,把問題解決)。

時間久之,形成一種正向良性循環機制。

這套機制能讓你對自我(語言、情緒、慾望)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對外界刺激或誘惑做出理性的決策,達到「三思而後行」的智者境界。

如果身邊有自控能力好的人,值得你去交往。

那麼,如何評估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其實很簡單,就看他是否會好好說話。

如果他的話讓你有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那說明他懂得收斂;如果讓你覺得如坐針氈,那說明他習慣外放。

朱自清在散文《說話》中寫道:「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說話,不見得就會說話。許多人說了一輩子話,沒有說好過幾句話。」

職場中,倘若你善於表達,就會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03

表達思維:《非暴力溝通》

作者:【美】盧森堡 著, 阮胤華 譯

如果我們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表達,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很傷人。

通常,言語上的指責、謾罵、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評價或扣帽子,這些往往會給我們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傷害,甚至比肉體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這些無心或者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隔膜、敵視,無形中建立一堵透明牆,看不到彼此真實的內心世界。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帶我們重新認識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引我們轉變溝通和聆聽的方式。

我們不應該條件反射式地做出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需要,以及有意識地使用語言來請求。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領導,這樣跟我說:

「小思,你這篇文案寫的不錯,就是太冗長(觀察),我不太喜歡(表達感受),因為我看中文案簡潔背後的張力(需要),你能否把文案做出修改,提煉些金句(具體請求)?」

這話讓人舒服。

因為它傳遞三點信息:領導尊重我、認可我、幫助我。

有這三點加持,我自然會信心百倍修改文案。

可你如果這樣說:「你這文案寫的太啰嗦,重新改。」

講真,我心裡肯定很窩火,帶著情緒工作影響效率不說,還會影響修改質量,通常,最終稿就是初稿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說,當你真正了解什麼是非暴力溝通時,你就掌握表達這種非常重要能力,因為它將給你帶來兩個方面的益處:

(1)精神層面:鼓勵我們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彼此情意相通,樂於互助。

(2)行為層面:幫助我們認識自我,改善人際關係,以及優化工作方式。

道理很簡單,但你若真正認識到職場表達的重要性,這需要你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它會讓你看清趨勢,堅定初衷,而不受到外界干擾選擇放棄。


04

認知思維:《見識》

作者:吳軍

高曉松說:「如果北大學子不讀一下希臘神話,那跟上藍翔技校有什麼區別?」

這句話隱含另外一個觀點:成敗與否取決於見識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簡單努力。

換言之,你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認知高度。

對於認知的深刻理解,吳軍老師的《見識》給了我很多啟發。

吳老師在這本書中開始提出一個「挨巴掌」人生模型,非常有趣。

在他看來,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挨巴掌的過程,生活中碰到的失敗、挫折都是一個個響亮巴掌。

面對巴掌,反應無外乎三種:

第一種,一巴掌扇回去;

第二種,認慫,捂著臉走開;

第三種,先冷靜分析,也許是我們真該被扇,那就接受教訓。

也許對方真的就是個混蛋,我們或許應該叫警察來管他。

當然也可能有人日後找機會整治他,讓他記住教訓。

選擇你一種的,只圖爽快,對自身成長於事無補;

選擇第二種的,只想逃避,但忘記越逃避,麻煩越會找到自己;

選擇第三種的,想著不能白挨,得讓自己有所收穫。

逆境中的收穫,那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

這三種選擇,其實展現的一個人的認知水平。

認知不同,選擇不同,人生高度也就不同。

很多新人被領導批評時,大多覺得委屈,或領導變態,很少有人冷靜思考批評背後的價值。

批評可以讓你看到自己不足,然後加以改正;

批評還能讓你看到自己在領導心中的地位。

地位越高,批評越厲害;反之,沒有批評,也就沒有你的生存空間。

無論在職場,還是在生活,面對各種巴掌,你是如何看待,又如何選擇,這將決定你今後人生高度。

等某天,你回頭審視時,會驚訝發現認知差別的力量有多可怕:當你差不多甚至不如你的人,如今你們境遇已是天壤之別。

人民日報在《沉睡中的大學生》這篇文章最後寫道:「有人說,大學是一場長跑,這四年時光,有的人從一開始就踏上了其他跑道,也有人擠到了前面的隊伍,是時間讓大家變得不一樣。」

時間是一個大容器,真正讓大家產生變化的是職場思維。

因為,落後挨打併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維永遠落後。

作者簡介:思文掃地,富書籤約作者,85後,經濟學碩士,《中國物業管理》期刊特邀專家、《城市開發》期刊專欄作者,聚焦職場投資領域,用實踐淬鍊感悟。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轉彎力
真正的聰明人,看起來都很傻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