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岩上盱眙知縣的父子題刻!
七星岩上盱眙知縣的父子題刻
文馬培榮
廣東肇慶的七星岩,那可是世界聞名的景點,七座青山如翠如螺,似北斗七星點落在碧波如鏡的面上,風光旖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
而在七星岩景區中,古今摩崖題刻眾多,書載有唐朝以來石刻531題,尤以「北海碑亭」的「石室岩」內外最為集中,有333題,佔62%,堪稱「石刻書法藝術的宮殿」,陳毅譽之為「千年詩廊」。石刻中面積最小僅0.03平方米,最大的26.3平方米,該刻高8.45米、寬3.11米,通篇370字,堪稱七星岩摩崖石刻之最,為「清康熙紀事石刻」。
可能您知道嗎,其題刻留名的「高唐朱弘祚」,竟是盱眙縣的曾任知縣、後擢任廣東巡撫的朱弘祚!
朱弘祚(1629~1700年),山東高唐州(今山東聊城市縣梁村朱樓)人。清光緒《盱眙縣誌稿》「卷七·秩官下」中記道:
朱宏祚,字徽允,高唐順治五年舉人,康熙七年任(盱眙知縣)。廉勤案牘,悉手治省。饋獻革諸雜派,定征輸畫一之法。以俗「好訟輕生」為「揭律通衢」,訟以衰止。歲旱請振,復措金二千益之,鄰邑就食者萬人。時蝻生遍野,倏有群蝗過之,蝻皆附翼飛去,歲以大稔,舉卓異第一,奉旨獎異。又捐修學舍,置學田,修盱泗浮橋。官至浙閩總督。分修南河,以勞卒。
朱弘祚在盱眙任職期間,廉潔自律,勤奮理政,治理弊端,清理案牘,對過去積存的懸案遺案,一一處理清晰。時各項雜派、稅收、饋獻、捐納,紛繁雜亂,百姓怨之。朱知縣便把所有的征繳定額,統一划定,百姓負擔大大減輕。「康熙十年(1671年)大旱,自三月不雨至八月,蝗食禾稼殆盡,民剝樹皮、掘石粉食之」(《光緒志》卷十四·祥祲)。宏祚見狀,沉痛萬分,遂上奏具詳撫憲《請蠲請賑二疏》,請求朝廷豁免徵繳,請予蠲賑;後又籌措二千金,以解災民之困。據《安徽省志》載,當年朝廷下旨「免除被災額賦」,且「蠲免康熙四、五、六年丁地正項錢糧拖欠災民不能完納者」(《光緒志》卷十五·蠲振)。朱知縣又衙役吩咐打開社倉,分發義糧,還在市井架鍋熬粥,施予饑民,不僅本邑災民得之,就連外縣的災民也紛紛前來就食,受濟者有萬人之眾。朱弘祚不僅關注民生,更關心教育。他拿出俸祿,親捐善款,修葺學舍;又添置學田,刻印經典,教授諸生;修葺第一山玻璃泉亭,並作《玻璃泉亭偶成》詩四首。曾作有《夏日舊縣次壁間韻》《請蠲請賑二疏紀事》《麥秀雙歧而作》《泗州浮橋》《雙貞祠》等,並用米芾原韻作《都梁十景詩》十首。留存於世的還有《清忠堂撫粵奏疏》十四卷、《清忠堂署理總督奏疏》一卷等文集。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在任期間修纂了《盱眙縣通志》,康熙十一年(1672年)撰成付梓。因朱弘祚宦績顯著,卓異有嘉,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奉旨嘉獎,擬擢升其為御史,但因其侄兒朱紱(其兄朱昌祚之子)官任大理寺卿,故而迴避,改任刑部主事。爾後又再遷兵部督捕郎中,出為直隸天津道僉事,調直隸守道參議,每任一地,皆有佳績。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朱弘祚超擢廣東巡撫,來到嶺南。第二年(1688年)八月,來到端州(肇慶古稱端州),在公廳高閣之上遙望七星岩,為其山水奇觀、佳絕美景而讚歎,浮想聯翩,甚為神往,卻因公務繁忙,未能前去。直到九月九日重陽之日,方才與同僚屬吏前往遊覽。遊歷歸來,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靜,故而提筆成文,記有遊歷紀事文一篇。紀文如下:
余受命填撫嶺南,其明年八月既望,以攝製府事,持兩節,蒞端州,公廳內有高閣,可以眺遠,遙望七星岩,若卧若立、若拱若揖、若避若匿,煙雲明滅,朝夕變幻,每□對之,悠然神往,始至公務坌(bèn 集聚)集,文書填委,未遐命駕。越二十餘日,事舉其綱,吏循其職,人安其業,乃於九月九日,率文武諸屬吏游焉。其岩離立瀝湖之上,山容入水,波光射壁,爭奇斗恠(guài 同怪),各自為狀;陡立千仞,如神剜、如鬼削,色如積鐵。後有高山如屏,前有平田如案,陽崖崒嵂(是zúlǜ,指高峻貌),陰壑廻互,徑路坱圠(yǎng yà,充盈彎曲),洞穴窈窕。石之垂者,或為星、或為蓮華;竅者,或為皷、或為?粟。其他瑰異之在幽逈者,不可勝數。遊歷□侺,於是憩息乎,崧台徜徉乎,水月之宮布席乎!陽坡賦詩,較射畫醉,極歡而罷,自念遭逢盛際。
天子執契,握符治化,翔洽粵東西數千里而遙,夕烽已息,鏡海無波,且荷天之休,時和年豐,僚佐克諧,軍民胥樂,而余得與諸君子於王事之遐,為山澤之游,詠歌飲射於此,何其樂也,何其幸也!因各題名於石,以志來游之歲月焉。
高唐朱弘祚題
肇慶府知府三原李彥瑁謹勒
康熙二十九年歲在庚午夏四月吉旦
肇慶知府李彥瑁得到朱巡撫所撰的遊記,欣喜萬分,當即決定刻勒於石,以志來游之時日。此事報與朱巡撫,宏祚想:當年為盱眙知縣,見到第一山上有秀崖、瑞岩的摩崖石刻,看到蘇東坡、米襄陽留在盱眙的題刻墨寶,也很想刻上幾字。苦於當時旱澇無常,百姓塗炭,自己奏蠲賑、救災荒、濟饑民、息訴訟,忙於政務;後又修浮橋、建亭台、葺學舍、纂邑志,為民辦實事,真是無暇顧及。雖當時未能留墨跡於盱眙,是個遺憾,若今日在嶺南端州留下點墨數字,也算是作以彌補。故欣然同意。
據清人筆記記述,如此之字,每字雕刻工錢為白銀一兩二錢,另附加茶資等,此碑三百七十字,需白銀四百四十四兩。此幅摩崖巨大,高達三丈,僅石面打磨及文字鐫刻,就足足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其中單是「礪冶」(打磨、裝飾)的功夫就用了三個多月。直到二十九年(1690年)四月,石刻方才落成。(星湖美美,《清朝時期在肇慶當官的人,原來都在七星岩留下了瑰寶——肇慶七星岩朱弘祚的摩崖石刻》)如今,這塊石刻已成為肇慶七星岩一景,為七星岩爭光添彩,成為彌足珍貴的石刻瑰寶。雖然此刻已經歷320多年的風雨侵蝕,但至今仍字跡清晰,熠熠生輝。
就在朱弘祚題刻的下方,還有一塊與其寬度相差不多,高度為其三分之一的大幅題刻,是一位名叫朱絳的人所刻,題刻內容如下:
令上御極之二十有六年丁卯冬,先大夫由直隸參藩蒙恩特簡巡撫粵東,持節蒞任,越二年已巳秋,攝製府篆,移駐端州,立閱月,公事之遐,曾登此岩,題名於壁,歷今二十九載矣!絳謹凜先訓,承之銅仁,謬叨卓薦,三覲天顏,復荷寵命,觀察嶺南,重遊其地,山容似舊,手澤如新。瞻仰再三,倍深儒慕。兒子崇儀、崇漠、崇端,載筆研以從請,書來游歲月,爰記聖天子高厚之恩,兩世欽承,異數允直,昭示無窮,而先大夫之功德,在粵久而彌永,與茲岩並峙千古。
俾絳懷得附名於□□□今題
朱弘祚家族是高唐旺族,世代為官,雖然出大官、有學問,但非常講孝道。朱弘祚胞兄朱昌祚,是康熙年間山東河北河南三省總督,順治十八年(1661年)由工部侍郎任浙江巡撫,因有政績而載入史冊,稱作名宦。康熙三年(1664年)昌祚遷江西總督,再遷兵部尚書,後為鰲拜所害。康熙親政,知昌祚冤,乃詔復原官,賜祭葬。朱弘祚的侄兒朱紱以其父功績庇蔭入監進國子監讀書,後官大理寺卿。朱弘祚有三子:長子朱緗,與《聊齋志異》著者蒲松齡是好友,他曾將父親任嶺南巡撫時的奇事說與蒲松齡,故寫入書中。次子朱絳,任嶺西道觀察使。三子朱綱,曾任雲南巡撫,且著有《蒼雪山房稿》,有較高的文學造詣。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朱弘祚次子朱絳升任肇高廉羅道(管轄肇慶、高州、廉州、羅定四個地區),此地曾是他父親任巡府的地方,朱絳用心吏治,剪除奸寇,整頓民風,境內肅然。五十七年(1718年),他攜子遊覽七星岩,見到父親紀游石刻一方,感慨萬千,遂作志,刻勒於父親的留刻其下。
這塊題刻位於朱弘祚題刻的下方,寬度較朱弘祚刻略窄,高度只有三分之一朱絳在題刻文中講述了帶著三個兒子前來瞻仰父親的墨跡,以示對父親緬懷、尊重與敬仰。同時,又附名留刻,勒石為碑。這兩幅石刻一上一下,時間卻相距29年,可見朱家家風純良、為官正直,孝字當先,傳承有序,這在當前亦應稱道。
作|者|簡|介
馬培榮:1952年出生,江蘇盱眙人,高級經濟師,高級程序員,IEM國際高級企業經管管理師,江蘇省突出貢獻專家,首批333工程培養對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多家刊物編委,先後獲得國家部委等科技獎勵29項(次),發表論文160多篇,出版科技專著10多部。退休後致力文學創作,他自稱是「人不在詩壇中,名不在詩人之列」的業餘作者,已出版詩集《詩意空間》(8部),長篇小說《都梁史演義》、以及《馬培榮散文集》《盱眙書覽》《穆店史話》《話說盱眙》《盱城老北頭》等,現為盱眙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盱眙縣全民閱讀促進會會長。
TAG:閑雲雜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