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熱下寒,怎麼灸?

上熱下寒,怎麼灸?

有一部分人,身體表現出看似矛盾的癥狀,口乾,嘴邊長泡,煩躁易怒,但又下肢怕冷,大便稀溏,腹痛喜暖。中醫稱之為「上熱下寒」,即陰盛於下,陽盛於上,上下不交通。

上熱表現:

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慢性咽炎,喉嚨灼熱感,目赤,青春痘,慢性中耳炎等一系列上有虛熱的證候。

下寒表現:

小肚子涼,小肚子大,痛經,畏寒怕冷,手腳冰涼,飲食耐溫不耐寒,吃溫的東西舒服,吃涼的東西就難受。

人體最好的狀態是陰在上,陽在下。為什麼這麼說呢?

「醫不離易,葯不經方」。「否極泰來」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詞語,否和泰,都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卦象。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十二卦,此卦坤下乾上;泰卦是第十一卦,此卦坤上乾下。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陽性向上,陰性向下。

誠如否卦所象,乾在上,坤在下。即陽在上,陰在下,在上的天仍舊不斷向上,在下的地仍舊不斷向下。那就代表天和地上下離心,不能同德。反觀泰卦的卦畫,乾在下,坤在上。即陰在上,陽在下,陽氣不斷向上升騰,陰氣不斷向下潤降,「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放到自然界中來看,泰卦的天在下,並非指實際可見的天空在下面,而是指原本屬於天的「陽氣」在下面。剛才說了天是陽,是熱,熱氣在下,地面的水氣被熱氣蒸騰到天空之中,成為雲。泰卦中的地在上,並非指實際可見的土地在上面,而是指原本屬於地的「陰氣」在上面,地是陰,是冷,天上的雲遇上了冷氣,就會下降到地面,就是雨。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雲下降為雨,雨上升為雲。是一個天地交融、陰陽相互轉化的過程。也只有在這樣一個良好有序的運轉過程中,自然界的萬物才能得到滋潤,才能有不斷的新生事物冒出,並且茁壯成長。

《皇帝內經》:生之本,本於陰陽。我們的身體也一樣,熱氣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氣本性是向下走,如果任由它們發展,將會使寒熱無法交流,出現「兩極分化」,而引起各種疾病。許多人遇到這種情況很是頭疼,到底是該去火還是溫補呢?如果一味清熱,下寒會更嚴重;如果一味溫寒,上面的熱像更嚴重。

那麼,寒熱無法交流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1.脾胃虛寒,運化無力,濕氣橫在身體的中焦,堵塞道路,導致上焦心火和下焦腎水不能相濟。

2.腎陽不足,不能鼓動腎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腎水的滋養而無所制。同時,陽浮於上,不能向下溫煦腎水,水無陽不能動,成為一潭死水。

如此,「上熱下寒」怎麼調理?

仍舊從卦象上來看,「否極泰來」的關鍵在於調和陰陽。讓陽氣向下,陰水向上。陽氣自上而下,溫養陰水;陰水自下而上,清潤心陽。如此一來,全身氣機運行有序,活潑而不躁動,平靜但不沉悶。

艾灸引火歸元

常用穴位:中脘、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湧泉。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先灸中脘,關元,打通中焦,讓氣往下走,接著艾灸足三里、三陰交、湧泉,把這熱氣進一步往下導到雙腳,這叫「引火歸元」。

中脘

關元

足三里

三陰交

湧泉

可能有人會覺得用艾灸是火上澆油,其實,這種火是虛火,虛火本身是因為體寒,《黃帝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如果一味使用寒涼的藥物清火,可能導致更虛寒;而一味使用溫補的藥物,可能會加重上火的癥狀。

所以,艾灸引火歸元是很對症的。

艾草泡腳

艾葉味辛、苦,性溫;芳香溫散,可升可降;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用艾草煮水泡腳,能有效祛虛火,寒火,對於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牙齦炎、牙周炎、中耳炎等頭面部反覆發作的這些與虛火、寒火有關的疾病有著不錯的治療效果。

腳底的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為人體的最下部,取其上病下治。艾葉水引火下行,使上越到頭部的火氣向下,退回正常位置,發揮其原有的溫煦作用。將煮好的艾葉水倒入泡腳盆里,待水溫適宜,將雙腳沒入,使水面蓋過腳背,大約泡20分鐘左右,身體微微出汗為止。

金雞獨立

一隻腳站立,另一隻腳抬起,雙手自然下垂,雙目緊閉,站立3-5分鐘,一腳站閉,換另一隻腳。由於一隻腳站立時人體容易出現不平衡,這就要求人的思想集中到小腿和腳的部位,為了保持獨立的姿勢,人體的能量就會向下移行,心火就能下交於腎,達到心腎相交的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你學艾灸 的精彩文章:

偏頭痛怎麼辦?

TAG:教你學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