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學教育是當今教育的靈魂工程

國學教育是當今教育的靈魂工程

1989年世界諾貝爾獎金得主齊集巴黎聚會時,曾得出驚人的結論。『人類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誇大其詞,而是詞正理直。

觀當前的社會形勢,我們真的需要沉下心來,擦亮眼睛,凝聚心力。社會的諸多詬病歷歷在目,過度自我、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氛圍如洪水猛獸一般浸襲打擊著我們原本純樸的東方文化,使得我們優良的傳統文化褪色,而我們似乎只能聽到它遠離我們時的聲聲哀鳴。而那「七十多位諾貝爾獎金得主的一致呼聲」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社會的進步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步,而精神文明的跨步更需要一種優秀文化的引領,而我們國學中的經典文化,方能引導我們洞察自身和世界,並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真實的幸福和和諧。我國國學的精髓,正是體現在這樣的智慧上。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國學文化必須從他們開始薪火相傳。那麼,如何傳承這種文化呢?首推國學教育。國學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靈魂工程、奠基工程、偉大工程,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學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各個方面的,而且也是深遠的。要想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從改變人心開始,讓學生學習經典文化,從根本上汲取豐富的影響,在他們的人生轉折期,進行正確的引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用真善美去生活。

首先,國學教育讓學生明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做為《論語》開章的第一句,可謂微言大義。學習可以使人成長,使人快樂。那麼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什麼?是學問。學問不單指知識,還包括做人與做事。今天的學習知識是為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否則只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書獃子。做人到位,做事正確才能入道之門,奠積德之基。「習」指得是反覆實踐之義。學問的獲得既需要實踐,也需要不斷反思,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修養。而個人的修養的提高乃是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個過程育滿了快樂。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總想得到「志同道合」的人,這樣大樣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是何等的欣慰和快樂啊!於是常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與老師交流、與同學交流、與家長交流。然而有時候得不到別人理解怎麼辦?「人不知而不慍」給了他們一盞在茫然無措時的「明燈」。一個不斷修身修為的學生達到這種境界會通常反思自己,自持仁心,因為人的一生,關鍵是自知自立,知道這一道理,自己的心靈就會充實,圓滿。《論語》開篇的這幾句話對學生來說,開啟智慧,使他們心靈獲得滋養,長此以往,就會踏上真正的心智成熟之路。

其次、國學教育讓學生的心安靜下來。《中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人生有方向,事業有目標,學生胸懷遠大理想方能使心志安定,心志安定後他們那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內心寧靜就能安心地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思索最終學有所成。國學文化的大智慧使他們內心中正,中則不偏不倚不會左搖右擺,正則遠離妄想嗔痴,不蠢蠢欲動。學習了國學文化也慢慢地把中、正種植於心中,同時少了外界不良習俗的追求,體會到了給予的快樂。所以他們身心也漸漸地安定下來。

再次、國學教育讓學生真切地體驗生活、知足常樂。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多數學生卻越來越不滿意了。因為他們的攀比心理根深蒂固,內心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他們總是向外看得太多,而向內看自己心靈看得太少,這樣滋生他們無窮的慾望,後果不堪設想。校園欺凌、勒索父母、偷盜搶奪等等做惡都是貪婪的慾望作祟。《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我們並不反對學生享受生活,而是警醒他們追求要適可而止,讓他們從小摒棄外界的各種不良誘惑,心清如水,這樣生活才自在快樂。所以今天讓學生學習《道德經》的教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最後、國學教育讓學生真正得做到仁者愛人。「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是《論語》的核心思想和終極追求,學生要做到這個「仁」不僅需要內心的體驗,更需要投身實踐。「仁」應該從孝悌做起。「孝」也是愛的哲學,是對父母養育之情的回報,而「悌」則是指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這種友愛推廣到朋友之間就會泛化成一種高尚的社會友情。「孝悌」而後家庭和睦,家和而後社會穩定,社會穩定而後國家繁榮富強。學生從小做到仁者愛人,那麼這個社會必然會形成良好的風俗,反過來,他們在這樣的社會裡,將會體驗到幸福並獲得圓滿的人生。

北宋大儒張橫渠曾說過:國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國學教育為我們國家確立起生生之心,為眾多學子指明一條共同遵行的大道,繼承孔孟等以往的聖人不傳的學問,為天下後世開闢永久太平的萬世基業。

教育是百年大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要從現在做起,用點點滴滴的國學文化去佔據學生的思維空間,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可以奠基學生的學業,塑造他們健全人格,全面提升我國素質教育發展水平!

2018年6月28日

作者簡介:張群克、(原名;吳永峰)筆名若晨,中共黨員;河南語文教育委員會理事。畢業於博學濟世、醫道天德的南陽衛校,後自學法律,取得法學本科學歷。任教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中州名鎮——博望。敬業樂群、關愛學生、酷愛讀書,勤於寫作,曾在《萌芽》、《教與學》雜誌發表文章。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把教育當作畢生追求的事業,十年如一日,苦苦尋覓教育教學改革之道。把教育當作一種藝術,獻身其中,悟道、思索、涵詠、體味,無怨無悔,年年歲歲、暮暮朝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群克文苑 的精彩文章:

TAG:張群克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