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朝貢體系中,65國受中國冊封,僅此1國敢僭越稱帝

古代朝貢體系中,65國受中國冊封,僅此1國敢僭越稱帝

原標題:古代朝貢體系中,65國受中國冊封,僅此1國敢僭越稱帝


朝貢體系,是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於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雍正帝認為:「凡臣服之邦皆隸版籍。」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原地區之後,建立起了嚴格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制帝國。當時,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除了匈奴之外,並不存在可以與秦以及其後繼的漢朝政權全面抗衡的政權。因此,除了以「敵國」身份對待匈奴之外,中原帝國便開始將先秦時期的畿服體系推廣至已知的世界中去。明成祖朱棣時期,朝貢體系達到巔峰,在明朝陸海軍的「威逼」和「厚往薄來」政策的「利誘」之下,向明朝政府朝貢的國家和部族一度達到了65個。


但是偏偏有這樣一個小國,離中國只有咫尺之遙,不僅不來朝貢,反而時常侵擾中國,這個國家就是倭國日本。據傳,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在中國周朝時期就已經建國,至今已統治日本2600餘年。面對強大的中原王朝,日本以大海為天塹,偏居島國稱孤道寡,中原王朝對此卻無計可施。日本對此得寸進尺,不但不來朝貢,而且還脅迫中國藩屬國朝鮮、琉球等向日本進貢。為此,中日曾先後爆發了5次戰爭。


第一次中日戰爭,是發生在唐朝的白江口之戰。


公元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百濟國王次子向日本求援,日本迅速出兵,派400戰船抵達百濟。唐、新羅聯軍與日、百濟大戰於白江口。結果日本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繼續討伐日本。


第二次中日戰爭,是發生在元朝的元征日本之戰。



自從唐代後期一直到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係長達400年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日本不但拒絕,還殺死使者。忽必烈震怒,立即出兵攻打日本,兩方在日本的海岸線上對峙了兩個多月久,元朝軍隊無法取得勝利。正當雙方處於膠著狀態時,大海上颳起了颱風,將元朝戰船全部刮沉,不得不無功撤退,日本稱此風為「神風」。後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


第三次中日戰爭,是發生在明朝時期的萬曆朝鮮戰爭。


1590年,豐臣秀吉致信朝鮮國王,要求借道進攻中國,遭到拒絕。1592年,日本出兵朝鮮,豐臣秀吉認為兩年內就可以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然後主持對印度的征服。但很快豐臣秀吉就遭到了無情的打擊,日本海軍在朝鮮海岸線被朝鮮軍隊幾乎全殲。明軍5萬人入朝,與朝鮮軍隊配合,相繼收復失地,日軍退縮,豐臣秀吉請求議和。然而,5年後日軍再次進攻朝鮮,明軍再次入朝作戰,日軍又敗,豐臣秀吉憂鬱而死,日本撤軍,第三次中日戰爭結束。


第四次中日戰爭,是發生在清朝的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農民起義,直逼漢城,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應朝鮮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開赴朝鮮,駐守牙山。日本藉機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派兵入朝,並蓄意製造事端、挑起戰爭。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豐島海面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日本陸軍向駐牙山的中國軍隊發動了進攻,挑起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在遭到日軍的突然襲擊後,清政府被迫應戰。隨著清政府在朝鮮戰場的全面潰敗,戰火燃燒到黃海和中國東北。甲午海戰一役,北洋水師遭到重創,中國失去制海權。日軍跨過鴨綠江,並從花園口登陸,迅速佔領遼南地區和旅順軍港,並在威海衛全殲北洋水師,清軍戰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第五次中日戰爭,是發生在民國時期的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爆發盧溝橋事變,中國開啟全面抗戰。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中國處於戰略防禦階段,中國喪失大片國土。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中日雙方均無法繼續發動大規模戰爭。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中國最終取得了抗戰勝利。


至此,5場中日戰爭全部結束,中國雖以3:2的成績慘勝,卻沒能使日本屈服,使這個遊離於朝貢體系之外的側榻小國,一直逍遙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歷史 的精彩文章:

沙俄入侵貝加爾湖時,中國在做什麼?
為何殺死7人的「廊坊大捷」受捧,而殲敵2600人的「娘子關之戰」卻無人知曉

TAG: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