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總說你情緒失控的人,別讓他們得逞

那些總說你情緒失控的人,別讓他們得逞

1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

一個百般挑剔的領導,一個斤斤計較的同事,一個愛佔便宜的親戚,一個不好應付的鄰居,一個總愛發脾氣的配偶,一個惹事生非的孩子,一個牢騷滿腹的朋友,一個服務不到位的服務生。

這些人總是有意無意的操縱著我們的情緒,牽著我們的鼻子走。

如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管理好我們自己的人生?

在阿爾伯特·埃利斯的《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中,給了我們一個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簡稱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就是管理好我們那些非理性的過激情緒。

如果把我們的情緒進行分類,大致有這樣四類:

第一,過分煩躁;

(包括緊張、沮喪、惱火、擔憂),比如你因為一個面試極度緊張,因為要和兇巴巴的上司進行面談而極度擔憂,因為生活中的某些重大決定而煩躁不安,這些都是非理性的過激情緒。

第二,過分生氣;

(包括被激怒、憤憤不平、挫敗、一觸即發),如果你因為孩子的言辭或者行動被激怒,也像孩子一樣發飆,不但對說服孩子沒有任何作用,會會讓親子關係進入惡性循環。

第三,過分抑鬱;

(包括無精打采、一蹶不振),比如家人生病,你會覺得受到的挑戰和傷害增多,會不自覺地把生病這件事過分的放大,於是變得鬱鬱寡歡,心情沉重。

第四,過分內疚;

(包括過分承擔責任、過分後悔、過分自責),通常如果覺得對一個人有虧欠,一旦那個人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人就會特別容易陷入自責的情緒中。

若不想讓人或事刺激我們失去常態,你就得弄清楚最初是什麼讓你反應過激。

大多時候我們的六神無主,是因為一些日常的煩心事,這些煩心事會讓我們持續的產生無力、擔心、焦慮、悲傷的感覺;

這些情緒用車輪戰來磨蝕我們,每一個能量都不大,但加起來可能就是致命的。

2

我們每天都在做三件事:思考,感覺,行動。

我們的感受通常會催生我們的行動。

當你對事件有不同的認知的時候,同樣一件事帶來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比如你剛剛下班回家,可能上班時還被領導訓斥了一次,又和同事發生了點小矛盾;

這時候你回到家,看到老公躺在沙發上,客廳里灑滿了孩子的玩具以及臟衣服;

你心裡會想,為什麼沒有人能夠理解我,他們除了給我添亂,什麼也做不了,我的人生怎麼過成這樣?

於是,你大發雷霆,孩子嚇得縮到了牆角,老公又和你大吵一架。這可真是糟糕的一天。

換一個心情,因為業績做的比別人好,你今天被單位嘉獎,還得到同事真誠的祝福;

於是,你哼著歌,推開家門,客廳很亂;

但是,你可能會想,小孩子嘛,哪有不淘氣的呢?

於是,你柔聲細語,讓孩子和你一起整理,孩子很開心的參與;

老公聽了你的好消息,也很開心,於是說做點好吃的犒勞犒勞你。

同樣的場景,卻因為不同的心境使結果大相徑庭。

在認知上,有一個ABC模型。

A代表事件發生;B代表你對事件的看法;C代表你情緒的變動。

大多時候,我們在事件發生後,會糾結於如何改變B,而不是改變C。

比如,家人得了重病,事件發生;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為什麼會是我家?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我已經受了那麼多苦,為什麼還要來折磨我?

其實越是陷在這樣的情緒里,越會讓自己變得消極頹廢,對解決事件沒有絲毫益處。

假如你換一個思路去想,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既然已經這樣了,那麼趕快多方搜集信息,針對家人的病情,哪家醫院更加權威,如何去協調自己工作與照顧家人的時間?

這樣才會讓事件得以推進,也才能讓大家都保持一個好的狀態,來一起面對病痛的傷害,度過難關。

3

日常中我們通常會遇到三種病態的思維模式:

第一種是恐怖化;

就是總把一件事想得特別嚴重。

我們會遇到很多種「萬一」,對「萬一」的擔心,常常會讓我們變得神經兮兮。

就像我們看到孩子玩手機,就會想,萬一孩子迷上手機,有了網癮怎麼辦?

於是,果斷制止。

實際上,過度反應會讓孩子更加喜歡手機,因為你的過度,強化了它的稀缺性。而「物以稀為貴」的道理,人人皆懂。

要應對恐怖化,有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就是給自己準備一個瓶子,每天寫一個近期最擔心的事,扔到瓶子里。

過一陣等你拿出來看,百分之九十的事都不會發生。

就像許願,因為願望深刻、強烈、銘記在心,與其說是向神許願,不如說是希望激發潛藏在自己心底的那股未知的力量。

只有力量才能戰勝恐懼。

第二種是應該化;

「我如果怎樣做就好了……」

「我如果沒那樣就好了……」

實際上,所有已經發生的事就是合理的事,接受,才能給自己帶來積極的影響和改變。

應該化通常會給周圍的人造成極大的壓力。

如同控制型的父母,他們總是認為孩子應該按照他們的想法或者心意去做事,否則就是錯的。

所以,一個任由父母決定自己未來的孩子,年輕時可能因為懾於父母的淫威,屈從父母的安排;

但他的心裡永遠都會有個結。

那就是,這個人生不是我選的,因為心有不甘,所以他會千方百計的來證明對生活的不滿,也會把所有人生的不如意歸咎於父母與他人。

第三種是合理化;

對什麼都是無所謂的態度,心理學上把這種行為叫做「習得性無助」。

無論出現什麼結果,他們都能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理由,而不會去主動承擔責任。

書中列舉了十條非理性的人生信條:

非理性

1、 太在乎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我」值太高,往往會弄巧成拙,反而丟了自我。

2、 無法忍受在重要任務上的失敗;——其實,人生所有的輝煌都是由失敗堆砌而成的。

3、 人和事都應該朝著我要的方向發展;——當外界事物不隨自己的心意,就會焦慮抓狂。

4、 某件事出錯了,一定是某個人出了問題;——一味的追究他人,無益於事件的推進,還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5、 我對即將發生的事總是報著深深的憂慮;——不安全感時時蒙蔽事實的真相,使自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6、 每個問題都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必須找到這些方法;——對事件追求完美,往往會讓我們丟失更多,因為,完成有時候比完美更加重要。

7、 在很多困境和責任面前,可以讓自己置身事外,心安理得;——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懦弱。

8、 如果我事事不投入,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我就會永遠開心;——小孩子都知道,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

9、 因為過去發生過一些不好的事情,造成了我現在的樣子,我努力也改變不了;——如果自己都放棄了自己,連上帝也幫不了你。

10、這些壞人壞事真不應該存在,我真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改變不了他人,就從改變自己的心境開始。

學會摒棄這些非理性的人生信條,人才能變得更加睿智和成熟。

4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項能力,那就是選擇的能力。

當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要來臨時,記住四個步驟:

步驟

1、 及時發現自己的壞情緒;

2、 用ABC認知模型判斷一下,自己有沒有進入恐怖化、應該化、合理化的思維模式;

3、 給自己一兩分鐘的時間,三思而後行,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4、 要有淡定的心態。

及時的覺察自己,把應對方法一一寫到紙上,快速的讓自己做出一個最優選擇,並付諸實施。

有這麼一個案例,

一個父親和一個青春期的女兒進行談話,這個女兒因為接觸到一些吸毒的朋友,所以父親非常擔心,決定和女兒好好談談。

當父親問女兒為什麼會和這些人在一起時,女兒說,你們從來都不關心我,你來找我談就是因為你覺得我很丟人。

如果這個爸爸要追求公平,必定會大喝一聲,「對,我就是嫌你丟人,為什麼你總是那麼不聽話?」這樣的結果,可能就真的會把女兒送入歧途。

而這個爸爸的做法卻扭轉了這樣的局面,他對女兒做了真誠的道歉,說自己對孩子關心不夠,很多時候都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並問孩子,他怎麼做才能夠幫助到她。

這時候,孩子才和父親說,其實她也很害怕看見他們吸毒的樣子,因為父母離婚,她時常感到孤獨,無人傾訴,才結交了這樣的朋友。

對話進行到這兒,不用說,結局一定是往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不可控。

這就是最優選擇,就如同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你可以選擇發飆、掌摑、拂袖而去,也可以選擇心平氣和、循循善誘。

我們的態度不同,結果便大相徑庭。

只有當自己內心有了足夠的篤定,才能在任何事件發生時,讓情緒趨於穩定。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不要在對情緒的掌控上,總是選擇做一個生澀的新手。

如此,甚好!

你的每一次點贊,我都當成了喜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yiyun 的精彩文章:

TAG:遇見yiy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