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名齊:道里的那些大教堂,永遠消逝的鐘聲

孫名齊:道里的那些大教堂,永遠消逝的鐘聲

我經常從夢中驚醒,

一切往事如雲煙再現,

哈爾濱教堂的鐘聲響起,

城市裹上潔白的外衣,

無情歲月悄然逝去,

異國的晚霞染紅了天邊,

我到過多少美麗的城市,

都比不上塵土飛揚的你。

——俄羅斯詩人涅捷爾斯卡婭

在哈爾濱的早期,有大量的歐洲移民生活在這座新興的城市中,這些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流亡者們按照家鄉的建築風格在哈爾濱修建了許多教堂。這些教堂就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道里,是哈爾濱開埠的主要街市,當年哈爾濱除了有「東方莫斯科外」的美譽外,還被賦予了一個非常浪漫的「教堂之國」的別名。

那時候,哈爾濱的教堂有70多座,僅在道里區就有20多座。

在道里,走在洋房毗鄰的街上,時常會聽到教堂的鐘聲陣陣傳來。伴隨著徐緩、沉穩的鐘聲,行色匆匆的路人,都會停下腳步,面向教堂,在胸前虔誠的劃著十字。那一刻,他們或許想到了遠方的故園,遙遠的親人……

▲江北尼古拉教堂

那時候哈爾濱沒有什麼高大的建築,一眼望去,依稀可見那些赭紅色的或者墨綠色的洋蔥頭穹頂,高低錯落。

▲前索菲亞大教堂

塔樓上的十字架聳立在空中。成群的鴿子旋翔起落,悠閑自得。

如果經過教堂,你一定會被唱詩班和著風琴的吟唱所吸引,那歌聲飄出教堂,飛往蒼穹。

布拉格維音斯卡婭教堂(聖母領報教堂、聖母報喜教堂)可容1200人做禮拜,氣勢恢宏,建築精美。▼

現在人們只知道索菲亞教堂,豈不知聖母領報教堂才是當年遠東地區最宏偉、最壯觀的教堂。只不過它的命運太悲戚。▼

▲聖母領報教堂

聖·伊維爾教堂

建於1908年,巴洛克式俄羅斯東正教教堂,位於軍官街(現道里霽虹街)工廠衚衕。

▼文革中,它漂亮的洋蔥頭慘遭閹割。當然這也不是他單獨的厄運,那個年代,哈爾濱76座教堂,即使僥倖存世,也無一例外的被拆掉十字架。

哈爾濱土耳其清真寺(韃靼寺)

始建於1923年。磚木結構的教堂,這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風格建築。▼

挺拔高聳的宣禮塔以及兩側對稱圓頂,拱形高窗。表現了伊斯蘭教建築的特徵。洋溢了莊嚴肅穆、寧謐渾重的宗教氣氛。

通江街在1957年之前叫炮隊街,這裡曾經形成猶太集居區。

▲駐紮在炮隊街的俄薩哈羅夫兵團炮隊

20世紀之初,當哈爾濱尚處於現代城市雛形之際,許多俄藉猶太人,便集中這裡落腳謀生。

炮隊街老照片▲

在哈爾濱通江街(炮隊街)上,在一個長不過2000米的街道地域內,座落著風格迂迴,分別屬於不同宗教的三座教堂,構成了哈爾濱一個非常獨特的教堂文化景觀,這三座教堂分別是猶太總會堂、猶太新會堂和土耳其清真寺(韃靼寺)。

這些建築漂亮而大氣,簡潔卻不失柔美,古老卻不顯破落。虔誠的誦經聲傳遍了這條街道。

▲哈爾濱猶太總會堂(曾為哈爾濱鐵路招待所)

▲哈爾濱猶太新會堂(今哈爾濱猶太歷史文化展館)

猶太會堂記載了哈爾濱早期歷史上一段令人難忘的歷史: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和哈爾濱城市的興起,眾多的猶太人來到哈爾濱尋找新的家園,「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兩座猶太會堂記錄著哈爾濱歷史上那段如歌的歲月,也展示著哈爾濱特有的教堂藝術的迷人風采。

當年哈爾濱眾多的教堂給哈爾濱帶來了濃郁的異域風情,這些宗教藝術之花為哈爾濱市編織了獨具特色的城市風景線,也構成了哈爾濱早期最美的城市標誌。

在20世紀五十年代,哈爾濱的俄國人陸續離開,教民越來越少。及至文革期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教堂都關閉了,破壞了,有的成了民居。

聖索菲亞教堂、聖尼維爾教堂一度都淪為舊貨倉庫。

民居中的舊物倉庫~索菲亞大教堂,十字架全被拆毀

聖母領報教堂的命運更是凄慘,直接被拆毀。

▲由聖母領抱大教堂改建的怪胎建築,外貌經過裝飾,原來是純大板樓

起初,教堂用作雜技團訓練場所,文革期間必除之而後快,但動用了坦克也未能拆除聖母領報教堂的鋼骨,無奈之下只能將其砌在新建的大板樓之中。遠東最宏偉的大教堂,一個精美的建築文明,就變成了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怪胎,為全世界所不齒。

曾經的教堂之城,隨著永遠消失的祈禱聲和鐘聲一起湮滅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1997年,聖索菲亞教堂在經歷了動蕩的歲月隱沒多年之後,又復出了。修繕後的索菲亞教堂,稱梅開二度原貌如初。

重展風華的大教堂成為哈爾濱的標誌性景觀,成為哈爾濱建築藝術風景中一個亮點,其歐陸風格的藝術風采,令人嘆為觀止。

每當黃昏來臨,夕陽輝映在高聳的穹頂上,鴿群如雲、樂聲如水。

漫步在索菲亞廣場上,好像走進歷史,置身於另一個世界。百年風雲從眼前掠過,往事如潮難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爐邊夜譚 的精彩文章:

TAG:爐邊夜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