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7天內快速了解一個行業?
「如何快速了解一個行業」?
這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跳槽時、找工作時、接待甲方時等等,都需要我們快速了解一個行業,並做出判斷。
在此,向大家分享幾點,希望能在此問題上帶來一定的幫助。
行業認知模型
通常情況下,要想徹底了解一個行業,首先就需要對行業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形態。
01
了解行業發展趨勢
行業發展至關重要。通常情況下,我們可利用PEST分析法來對行業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P:政治環境
主要查看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規是否有利於行業發展或抑制行業發展。
尤其像房地產、金融等就極易受到相關政策影響。
E:經濟環境
主要指行業相關經濟水平,在盈利上是否呈現一個積極、正向發展狀態。
比如消費品行業,消費的升級決定了產品應該怎麼做,不再以低價為王。
S:社會環境
指在一定時期內,環境所發生的變化。
比如二胎政策對於母嬰行業就影響巨大。
T:技術環境
指一些科技等對行業帶來的影響。
比如人工智慧。
明確了了解行業的幾個點後,我們就需要思考如何去搜集這些信息。
通常情況下,我們可先根據行業研究報告、關鍵詞搜索等進行搜集,因為它們往往會包含一些較為系統的信息。
比如:現在我們想要了解人工智慧這一行業的信息,那麼便可以通過艾瑞諮詢、易觀等大數據分析網站下載相關行業報告,了解其發展歷程等。
由於行業報告較為系統,可快速幫助我們建立起對行業的整體認知。
但像那些涉及到相關行業術語的,便可利用關鍵詞搜索來獲取更具體的信息。
比如區塊鏈,去中心化、可信任化等對於新手就可能比較難懂。
02
了解行業基本情況
觀察一個行業,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用戶群體有多少,蛋糕有多大,競爭多激烈,在一定程度決定了能夠被分到的規模情況。
客戶需求
主要是觀察用戶的痛點與滿足情況。
它決定了日後市場的趨勢。比如90後,們更加註重自我的個性和注重自我感受的消費習慣就大大地影響了產品的設計和價格制定。
市場容量
行業當年的總營業收入,反映了市場能夠承載的總規模,這對於從業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競爭情況
行業是處於如何的競爭階段?是百家爭鳴還是弱肉強食?
如果是前者,那麼大小企業還有更多的空間,如果是後者,小企業就容易面臨併購或破產的命運,大企業則面臨轉型挑戰。
了解行業巨頭情況
對行業有了大體認知後,就需要我們通過關注龍頭企業的動態抓行業的主脈絡。
第一步:觀察行業top10排名,鎖定目標公司,了解其排名標準和變化,把握其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第二步:梳理龍頭公司1-3年的大事件和標誌性決策,並了解該公司最近的業務收入、收入結構、員工規模等財報信息。
當明確以上幾點後,就意味著主幹已建立完,便可以利用碎片文章,對其填充枝葉。
站在未來看現在
大公司發展脈絡是讓你從過去看未來,那麼創業公司的成長就是讓你從未來看現在。
所以,我們可在關注大公司動態的同時,跟進行業的創投動態,了解最新投資趨勢。明確你關注的行業中,有哪些是新興風口,被看好的方向,再思考目標公司的可能性。
思考目標公司的價值環
指從本行業拓展至相關行業,了解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產品/服務/業務模式等,思考目標公司的價值環。
企業是產業鏈中的一環,我們可用行業價值鏈分析的方法,思考行業鏈條的運轉,以及目標公司在價值鏈中所扮演的角色。
比如:
這個行業的存在是因為它提供了什麼價值?
這個行業從源頭到終點都有哪些環節?
這個行業的終端產品售價都由誰分享?
每個環節憑藉什麼關鍵因素,創造了什麼價值獲得它所應得的利益?
誰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這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如何?
當我們都明確以上信息後,基本一個行業的框架已經出來,這時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初步加工。
在初步閱讀時,我們往往容易犯兩個錯誤:
看過之後忘記保存,之後想起某個觀點後,卻發現難以找到
保存了文章,沉澱在系統內,忘了歸納觀點,最後成了有用的垃圾。
所以,在初步閱讀時,我們就可以先將其保存,並對核心觀點進行批註,能夠讓我們在以後翻閱時,一眼辨別出文本的核心要點。
像一些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等都是總結歸納的較好軟體。
思考行業共性
通過「行業認知模型」、巨頭情等,基本建立起對行業的整體認知後,下一步便是尋找新行業與自身目前所處行業的,一方面加深對新行業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可為自身轉化增加籌碼。
比如將產品邏輯和文章邏輯思路類比,將產品快速迭代和新聞的時效性對比,通過原有行業的「錨」,幫助自己快速熟悉行業的職位要求。
形成觀點策略
在我們進行決策時,信息才產生價值。
所以初進入一個行業時,最重要的不是搜集多少信息,而是我們能否形成自己的見解,能否結合自身經驗、專業知識對這一行業的痛點和問題做出分析並提出自己的解決策略。
所以在收集信息完後,不妨可以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這個行業所面臨的痛點有哪些?
2. 哪些痛點對於業內人士最緊迫?
3. 如何把自己的專業技能與這些痛點結合起來?
當然,最最快速了解一個行業,還是和這個行業的某個大咖進行對話,他們的思考維度和格局,其高度都是我們所不能及的。
※12個短到極致的小故事,影響了很多人!
※谷歌吳軍:見識比才幹更重要
TAG:職場視界Job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