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未來一點小思考的開篇

對未來一點小思考的開篇

「我們有生之年一定會見到不依賴於人的經濟活動的興起和繁盛

這是幾周前在很小的範圍內,我分享的一點關於未來的思考。

就算內容量足夠分享一上午,也依然只是個框架,還有很多想法和內容觸及不到,很多思辨不能展開,很多我認識不到位的地方不能修正。然而這個框架或許能給到一些看未來方向和角度。

當然我並沒有遵循學術討論的方式,連最寬鬆的都算不上。很多的定義未必準確,但求示意。很多邏輯只能粗看,無法細究。比如「原始社會」有很多種形態,把奴隸制這樣一個近代依然的存在放入其中,因為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對於其後的社會制度很早期,和後面的生產發展而言,也沒那麼重要。意思意思啦。

把這些思考寫出來,是給自己梳理思維指引方向,也是希望能得到大家幫助,豐滿更多內容,修正理解的不足和謬誤,一起在未來扮演屬於我們的那些角色。

01

開篇

來個封面吧, Keynote 的模板,湊合看看。

作為物理學專業和社會學選修的乖學生,思維的路徑依賴在這,也請多包涵。而這個提綱,也是我這十年來工作常用的方法。粗糙但時而有效。

02

我從投資工作中學習到的

2016年,Jason 讓我從創業轉到投資。這兩年跟著他學習,受益良多。

他工作中常問的一句話就是「What changed」。

而貝索斯的建議是尋找那些不變的東西。

都是大佬,都有非凡的成就。

他們說出看起來的矛盾的背後,應該是和諧統一的。

其實貝索斯說的,尋求在長時間尺度下面保持不變的基本的原理,是基石;而 Jason 說的是邊界條件 (boundary condition),是當下具體的情形決定的發展形態、機會和風險。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明確這樣一些公理,在合適的邏輯下,找出滿足這樣邊界條件的解答。這樣的解答應該是科學的,能解釋能預測能一致。

這所有的想法都來自於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社會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記得早前讀過一本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有條論斷是「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然而多年後再次回味這句話,已經不是初中生的我,不再認為這理所應當了。

從基本單位思考可能是物理生的思維慣性,就算到原子尺度還可以繼續下去好幾層。這樣把紛繁萬物簡化成了有限的幾種,服從簡單規律,能用基礎邏輯去理解。

所以我給了這樣的一個定義:需要普遍存在(基本上要是過半比例),能自由流動(否則基本單位就成為其依附的單位),能長時間自持(否則依然只能是別的東西的一部分),能承載責任義務(社會存在的必然要求),不可更加拆分。

另一個思維慣性就是理想實驗,比如伽利略的無限光滑平面下滑的小球,或者是質點、黑體等概念,都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如果接受這樣的定義,那麼在當下的發達城市,可能個人而不是(婚姻)家庭,更合適被認為是基本的單位。再往前看,婚姻家庭也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工業革命以前,離開了其村落,是很難獨立存在並自由遷徙的。

如果我們考慮的範圍更多一點,把生產力的主要表現形式、主要生產關係和社會單位之間的拓撲關係放入考慮,會得出一些有趣的結論。

這些要素遵循同樣的規律和趨勢:

讓不可流動的要素流動,讓禁錮的價值得到釋放

對資源、人力等利用的效率提高

消耗資源、利用人力等的總量卻更高

各種連接也在被不斷加強

如果有別的見地,或者是發現了這觀察的問題,歡迎給我留言或者私信。

未來呢?

還有更多規律,一起看看?

這些規律,是必然的,雖然會受道德和主流價值觀影響,但反過來對道德和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更大。很簡單的道理:不適合更高效的生產力的社會都消亡了,附於其上的任何都成了虛無。

03

檢驗一下這些結論

拉出來溜溜看~

科學的結論是經得住檢驗的,同時也有預測的力量。天狗吃月亮可不像現代天文學,能精確預報天狗什麼時候會吃月亮,吃多少,什麼時候吐出來。

如果個人成為基本單位,而基本單位之間群體性的區別會讓位於個體之間的差別(否則就不再「基本」),那麼個體之間的各種行為將趨同,比如社會分工、社會責任、消費、商業偏好等。

當生理相關的責任被社會化之後,男女這兩個群體之間的群體差別,和個體之間的差別比起來,會逐漸顯得微不足道。越來越多的女漢子和娘炮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進步的標誌。

想想大劉在《三體》中的描繪吧。

能源的消費只是一個例子,我們從需要木條生火,到需要流動性更高的油品,無處不在的便捷的電力都還只是中間過程。我們需要的是直接的計算結果(雲計算)、直接的交通結果(擁有車不重要、到達重要)、直接的消費結果(網購/外賣到家而不是原始食材等)、直接的娛樂結果(遊戲刺激,嗯,遊戲)。虛擬消費將成為主流,因其可以帶來直接的結果。

能帶來結果的東西就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稀缺的。如果這個價值的承載體的邊際成本不為零,比如實物,會趨於被分享,提高其使用效率,提升社會的總福利。如果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那麼一定需要技術使其變得獨特而不可隨意複製——一個懲罰創造的社會是走不遠的。

在拓撲結構上說,如果節點之間更對等,除了需要超級節點的情況,節點之間的聯繫會越多,會成為網狀去中心化的結構。這能更好的反應、適應,也能帶來安全感和信任感,從而降低社會的交易成本。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做中心化?

中心化的方式在很多領域,有著天然的效率優勢,同時帶來很多成本降低。除非電網耗損嚴重,否則集中發電比各家有發電機要有效,同時避免很多社會和環境問題。因為雲計算,很多技術團隊不再需要機房維護的團隊,甚至不需要運維人員。中心化超大型城市會越來越大,因為人的聚集和分工,是更有價值的,是更低成本的。

而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可能只是同一個網路在不同情況下的自然選擇而已。

04

未來的社會基本單位是什麼?

比個人還要小,還要更流動,還要能釋放更多禁錮的價值,還要能帶來更多的經濟活動的參與者……

既然不能把個人再分開,分開的也許就是個人的屬性,或者身份;如果要覆蓋到更多的參與者,也許就不能只限於人類。物聯網時代已經到來,每個物品都可能有至少一個IP地址,為什麼他們不能參與進來呢?他們的IP地址,或者別的什麼東西,有沒有可能就是它們參與經濟和社會活動的身份呢?

也許未來的基本單位,會是個體,無論人類與否,實物與否。

考慮交易,作為經濟的基本行為,那麼……

只要制度允許,技術層面上,一個燈泡和一個人在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如果制度允許,我們會在歷史上第一次看到,近似於完全自由競爭的經濟活動存在,就如同走向外太空,第一次看到近似完全的失重、近似完全的真空現象,我們才這麼直觀的感受到現代物理學的魅力。

當然,制度不允許也沒關係,因為別的更高生產力的制度會在競爭中勝出。

而且,這個ID,這個經濟活動的獨立參與者,有可能只是一段代碼。

是不是有了 Matrix 的涼涼寒意?

05

每個時代的發展依賴的制度創新

如果真的實現 ID 化,很多經濟學上聽過沒見過的基石性現象,就不難被看到,這是顛覆性的。

讓工業革命發生的,技術只是一小部分。無論我們是否找尋,科學就在那裡。

法人公司 (Corporate) 的出現,才是工業革命真正的源頭,才是文藝復興以來最重要的創新。它讓經濟活動的主體從短命而單薄的人,轉變成了長命又有資源的群體。通過適當增加組織成本的做法,來降低或者消除組織內的交易成本的創舉,怎麼評說都不為過。

而一旦我們做到了 ID 化,組織成本和交易成本被雙重降低,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數量級的增多,經濟的活力,也許怎麼幻想都想不到。

我們怎麼樣投身於這樣的未來呢?

換個時間好好聊聊吧。

06

我們走在新時代的大門口

抱歉篇幅所限,這個開篇信息量有點大,表述不清楚,意思不到位,銜接不連貫,例子不生動。不過我還是厚臉皮的希望你能看完,能有收穫,有不明白的或者新的想法能和我討論。私信我,我會看到的,或者加我微信也很好。

我是汪智沛,在德迅投資看項目,對提升基礎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改變生產關係的項目有著極強的興趣。如果你恰好在這個領域,請給個面子讓我了解和學習,可以的話,也希望能接受我們的投資。別的不說,幫忙不添亂還是自問可以做到的;而曾總的幫手和指點,更是大紅利。我的郵箱你值得擁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言沛語 的精彩文章:

TAG:智言沛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