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筆墨如何隨時代

筆墨如何隨時代

潘公凱編著的《中國現代美術之路》中提出的一個中國畫世紀之問是:中國畫自近代以來一直處於守舊和革新的迷茫之中,在當代情境下,中國畫如何走下去、出路何在?這個世紀之問不僅是廣大中國畫畫家們,也是所有中國畫愛好者們極為關注的問題。

2018年6月22日,「第四屆傅抱石中國畫作品雙年展」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跟隨常熟市中國水墨(山水)研修公益班的老師和學員們一起前往南京參觀學習。

雙年展以「二為」方向與「雙百」方針為指導,秉承傅抱石先生「思想變了,筆墨不能不變」的藝術思想,突顯「其命惟新」、「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精神;鼓勵用個性化藝術語言表現真善美的現實生活。移步展廳,不同風格題材的一幅幅繪畫彷彿在訴說著畫家們的表達情感、探索藝術的心路歷程。創新的路程是一條不斷思考、探索、實踐的路程。從這次雙年展的中國畫作品中依舊可以窺到當年徐悲鴻、林風眠、黃賓虹等大師們對中國畫進行的革新探索之路。

「畫什麼」和「怎麼畫」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既相互聯繫,相輔相成,又各有側重。自古抗戰以後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畫革新的爭論從內容到性質都有了明顯的變化。「畫什麼」取代「怎樣畫」成為第一位的問題。如《紅色記憶》、《沸騰的港灣》在內容表達上就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眷戀讚美謳歌之情,體現了「筆墨當隨時代」、「美術為人民服務」的時代精神。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指出:在現代性語境下,中國美術存在著四大策略性方案(「四大主義」)——「傳統主義」、「融合主義」、「大眾主義」、「西方主義」。這四大主義在本次畫展中均有所展現。

新時期的回歸傳統之潮,不是對傳統文化、傳統中國畫畫法的簡單的模仿與繼承,而是是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定,是從知識學角度深化對傳統的學術研究。本屆畫展中湧現了很多「傳統出新」的佳作。如《齊雲 雜花》、《月光如銀》、《惟楚有才》等,在構圖章法上頗多新意,而觀其每一處細節,或墨色華滋;或筆力遒勁;或立意高古;或雋秀昳麗,處處彰顯出傳統水墨畫水墨交融、恣意靈動的墨色變化之至美。

「融合主義」走向泛化和模糊化之路,本屆畫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媒材和觀念的多元化。如《靜地》、《青山瀲灧又春風》都採用了傳統中國畫材料以外的媒材,體現了對中國畫表現媒介材料的探索之路。而《秋色賦》,以油畫塊面感和書法筆意入畫,體現了畫家觀念上的多元化探索。

通過這次觀展,有幸近距離欣賞到我們江蘇省名家們的中國畫佳作,獲益良多,對我今後的中國畫學習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和田玉青花籽料真的值錢嗎?和田玉青花籽料會成為和田玉一匹黑馬
沒有絕對的公平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