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壟斷者:粟特人的商業網路與在華生活
原標題:絲綢之路壟斷者:粟特人的商業網路與在華生活
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的重要貿易路線。然而,這條路線的主要經營者卻不是漢人。在絲綢之路的盛世,來自中亞的粟特人才是貿易線路的壟斷者。不僅如此,隨著貿易網路的展開,粟特人還大舉遷入中原,把他們獨特的文明帶到了中國。
粟特商業網路
粟特人順著絲綢之路進入東亞大陸
粟特人是中亞河中等地的伊朗語系民族。他們開始以撒馬爾罕為中心擴展其貿易網路,鼎盛之時,足跡遍及歐亞大陸。中世紀早期的《希臘史殘卷》曾記載一個粟特大商人的故事:
公元568年,商人摩尼亞赫從中國運輸一批絲綢到突厥汗庭。隨後他又說服室點密可汗支持他,以外交使團的名義將剩下的絲綢運到拜占庭、並因此獲利甚多。
在吐魯番出土的《高昌內藏奏得稱價錢帳》,也留下了關於粟特商人的重要記載。文書中記載的35筆交易幾乎都有粟特人的參與,可見他們在絲路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此外,高昌國的稅收和交易都使用價值較高的薩珊銀幣或拜占庭金幣,而不是價值較低的中國銅錢。1957年,在新疆烏恰縣的考古發掘中就發掘到了當時用於交易的數百枚薩珊銀幣和16根金條。
受粟特影響 毗鄰內地的高昌國也不接受漢式銅錢用於貿易支付
粟特人從中原運出的貨物主要是生絲。經由他們輸入中原的貨物則更為多樣,極大影響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風貌。
服飾方面,各種胡服、胡帽替代了漢魏的傳統服飾,翻領、對襟、窄袖的新風尚在壁畫、陶俑中反覆出現,體現了西域服飾對中原時尚的影響。此外,從唐代出土的織錦殘片中還發現了不少薩珊花紋,這表明波斯錦、粟特錦等利用中國生絲再加工的產品逆流回唐朝以後,受到廣泛的追捧。
出土的傳統粟特女裝
另一種被粟特人壟斷的奢侈品則是寶石。作為當時最擅長分辨名貴寶石的商人,粟特人憑藉他們的獨特技藝獲益頗豐。受此影響,民間傳說中出現了大量關於粟特人與名貴寶石的內容。
粟特商人形象的唐三彩
成書於北宋的《太平廣記》就記載了這樣一個傳奇故事:長安有一位無兒無女且以賣餅為生的粟特商人。他生病時曾受到一個舉人的照顧。這位商人為了表示感謝,就告訴舉人,自己的左臂內藏有價值不菲的珠寶,等他去世後可以取出來賺大錢。商人逝世後,後來舉人果然在他的左臂內找到珠寶,在市場上賣得數十萬錢。
除此以外,粟特人還帶來了各種香料、植物,以及名馬等罕見動物。如唐玄宗曾獲得六匹來自費爾干納的汗血馬,並借用了粟特語「叱撥」(意為四足動物)給它們分別取名為「紅叱撥」、「紫叱撥」等等。
今日的傑爾金馬 被認為就是古代的汗血寶馬
粟特社區的建立
粟特人充滿異域情調的獨立社區
隨著粟特貿易網路的完善,中國也逐漸形成了粟特人社區。北朝後期,政府開始設置名為薩寶的職位,對他們進行管理。
薩寶一詞的原意是商隊首領,但在中國演變為一政教合一的職務,管理社區日常事務之餘,也組織主張拜火教祭祀。目前在中國發現的薩寶墓地包括:有太原的虞弘墓、西安的安伽墓、史君墓,而這些墓葬都有著典型的中亞波斯風格。
薩寶們在北朝的地位很高,如安伽墓不僅靠近北周皇室墓地,其規模也與皇陵相近。這種高待遇與當時的外交需求有關。擅長多種語言的粟特人恰好是北周、北齊與突厥人開展外交活動時不可或缺的角色。
進入隋唐後,粟特人的數量有增無減。長安當時有西市胡一詞,專門來稱呼這些粟特商人。同時在南方的主要城市如揚州、成都等地,也出現了粟特人聚集的社區。
粟特人墓穴中的石棺雕刻
粟特職業大全
壁畫上的粟特貴族
當然,並非每個來到中國的粟特人都是富商大賈。一些粟特人也進入宮廷任職。如隋朝時的粟特工匠何稠,就因為仿造了波斯錦袍,並複製了當時失傳的琉璃製品,一路陞官至太府丞。隋文帝也很讚賞何稠,並對楊廣說:何稠做事很用心,我把後事託付給他,你以後做什麼記得和他商量。
固原則有一個來自粟特的史氏家族。這一家族中,最早來華的史勿射曾任隋朝的驃騎將軍。其子史訶耽則是唐朝的第一代翻譯,在長安宮廷任職了三十餘年。孫輩的史鐵棒負責養馬。他有一個同宗史道德也從事相同的工作。但史道德的業績不太好,他在六胡州負責養馬時有數十萬匹馬死亡。
唐三彩馬俑
粟特人同時將西方舞蹈帶進了長安宮廷。來自粟特的舞蹈有胡旋舞、胡騰舞、柘枝舞三種。其中胡旋舞最有代表性,是唐朝胡風的代表。舞者站在一小毯子上,伴隨音樂旋轉蹬踏,故名胡旋。粟特諸城邦都有進獻胡旋舞女的記錄,不過男性也可以跳此舞,武則天侄孫武延秀就長於此技。
與此同時,西域的音樂和樂器也傳入中原。《隋書》記載了康國樂、安國樂所使用的樂器,並記載了曹妙達、安馬駒等著名的音樂家。
莫高窟壁畫上 翩翩起舞的粟特舞女
一些善戰的粟特人則從事軍事活動。安祿山無疑是歷史上最有名的粟特軍人,他的名字「祿山」是粟特人的常見人名,意為「光明」。他因為擅長多種語言在東北邊境擔任翻譯,後來逐步陞官,最終成為割據一方的節度使。在他周圍也可以發現其他粟特軍人的蹤跡,甚至還有一支由西域康國武士組成的拓羯親衛軍。
安祿山可能是今人最熟悉的唐代粟特人
另外一批軍事化的粟特人則主要在鄂爾多斯高原活動。這一地區也被稱為六胡州,當地粟特人除了經商以外,主要負責提供戰馬。對歷代中原王朝而言,戰馬都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這些馴養戰馬的粟特人自然備受朝廷關注。開元年間,他們只要提供30匹馬、便能獲封為游擊將軍。當邊境遭受北方游牧民族侵襲時,他們就是以夷制夷政策下的第一道防線。
唐代的戰馬離不開粟特人主持的馬匹貿易
那些無錢無勢的粟特人,則主要從事餐飲業。前文提及的賣餅商人,就是這樣一位販賣胡食的小販。唐朝時,以麵食為主的胡食逐步取代了傳統的麥飯。
當時較為流行的胡食主要包括:胡餅(即芝麻燒餅)。大詩人白居易即對此讚不絕口,稱其面脆油香。還有類似今日湯麵的湯餅。從波斯傳入的餡餅「畢羅」,除了肉餡口味之外,還有櫻桃、蟹黃等多種口味任君選擇。
簡簡單單的芝麻燒餅竟也是當年粟特人傳入的中亞美食
粟特人的葡萄酒產業同樣有名。蒲坂地區有大量的酒家胡,經營乾和葡萄酒。乾和是對突厥語qaran的音譯,意為 裝酒的袋子。顧名思義,粟特葡萄酒通常裝在袋子中出售,待顧客買回後再自行倒入杯中。
唐朝文人也對粟特葡萄酒多有溢美之詞,王瀚的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正是典型例子。為了招徠顧客,店家往往讓一些貌美的胡人女子在前台賣酒,元稹即以這些胡姬為原型,寫出了知名愛情故事《鶯鶯傳》。
粟特人的中亞式酒杯
習俗與節慶
元宵節掛燈籠居然是粟特人傳入的拜火教習俗
粟特人在經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宗教和節日。元宵節所掛的燈籠,就受到了中亞諾魯孜節的影響。粟特人雖然信仰多元,但主要以拜火教為主,其習俗雖在中原保留不多,但仍有蹤跡可尋。
由於拜火教主張近親結婚,與儒家差距甚大,被批判為諸夷中最為醜陋的,因而在中國並不多見。僅有《蘇諒妻馬氏墓誌》中記載了一個波斯人蘇諒,娶自己的女兒為妻的事情。
所以,在中國的粟特人一般退而求其次,選擇和同族人結婚。陝西博物館藏有《米繼芬墓誌》,墓誌稱米繼芬本來是西域人,又說夫人為米氏。非常囂張的無視了唐朝同姓不婚的規定。
粟特人曾經將聖火在東亞點燃了數百年
拜火教的葬俗則近乎天葬。通常將屍體棄置野外,仍由野狗啃食,然後裝進骨瓮里。在華的粟特人未見骨瓮,但天葬習俗仍存。《舊唐書》記載,太原有拜火教徒棄置屍體的黃坑,而官不能止。由於這一舉動積年累月,導致出現了大量的野狗和野狼危害平民。至天寶年間,到太原任職的李暠發兵將野狗撲殺一空後,才將此俗禁絕。太原自北齊時即有大規模的粟特聚落,可知此俗流行約有近兩百年之久。
粟特人的節慶活動也是圍繞拜火教展開的。唐朝人相當熱衷的一個節日叫做「潑寒胡」,是一種近似狂歡節的活動。舉行時,諸人身穿華服,喝酒慶祝,互相潑水,好不熱鬧。潑寒胡在中亞原本是春季播種前祈禱豐收的活動,但在唐朝演變為單純的冬季潑水節。唐朝皇室也對此頗感興趣,中宗、睿宗都曾親自圍觀。
粟特人製作的銀制酒壺
另一種常見的宗教活動則是幻表演。這一略有血腥的表演原本是為了祈福,但在中國卻演變成了單純的幻術。幻術的表演者被稱作襖主,舉辦祭祀活動時,拜火教徒先殺豬宰羊,然後請出襖主。只見襖主掏出一把利刃刺進自己腹中,利刃從背後穿出。此外,襖主還要以刀攪亂肚腸。過一會,襖主再念念有詞,噴了一口水,身體就又完好如初了。圍觀群眾則紛紛投以銅錢讚賞。
涼州的幻術表演更誇張一些。襖主將一鐵釘從額頭釘入,一直貫穿到腋下。然後襖主身帶鐵釘飛奔到數百公里外的張掖,在襖祠前跳個舞再跑回來。拔掉釘子以後,只要卧床幾日就跟沒事人一樣了。
拜火教因其教義天然與儒家不合,漢官多有上書要求予以禁止。唐高宗時就曾下令不準在長安表演幻術,發現一律遣返。然而這些禁令並未被嚴格執行。據《朝野僉載》的記錄,類似的幻術表演在武后統治時期仍有出現。在今日的關中盆地內被稱為「血社火」的表演,便是粟特人風俗的遺存。
今日在關中地區還屢屢上演的血社火
粟特社區的崩潰
安史之亂讓東亞的粟特人境遇急轉直下
經過粟特人的長期經營,一個由軍人、政府官員和商人等群體組成的完整粟特社,群已在中原大陸蓬勃發展。然而,安史之亂極大地影響了在中國生活的粟特人,令他們的聲譽大為惡化。唐朝文人在回憶開元盛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將作為叛軍首腦的粟特人視為仇敵。
唐朝人對粟特人的仇恨情緒也與馬匹問題有關。由於唐朝在安史之亂損失了大量馬場,不得不向回鶻購買馬匹。粟特人作為回鶻與唐朝的中介,自然要從中牟利。在粟特中介的努力下,一匹馬的價格從從25匹生絲暴漲至40匹生絲,令唐朝人怨恨不已。於是,在780年時,一群對粟特人不滿的唐朝人,在張光晟的率領下襲擊了一支回鶻-粟特商隊,將商隊的馬匹、絲綢都搶奪一空。
遭到漢族盜匪襲擊的粟特商隊
為防遭受歧視,粟特人紛紛選擇隱藏自己的出身,即使是朝廷重臣也不例外。鎮守西部邊境的安重璋就向唐廷上書,恥於安祿山「同宗」,於是被賜姓李,改名李抱玉。
沒有能力改姓的粟特人只好從出身上做手腳。我們可以找到幾份在南方出土的粟特人墓誌,墓誌上將自己的出身寫為會稽。這是粟特人的一種障眼法,會稽是南方的歷史名城,而靠近敦煌的一個小城常樂,當時也被稱為會稽。利用地名重名,這些粟特人成功把自己變成了衣冠南渡的後裔。
穆斯林征服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壯大 讓東亞的粟特人最終消亡
對粟特社區的最後一擊,則來自他們的故鄉中亞。經過伊斯蘭教勢力的長期侵襲,粟特城邦逐漸喪失其獨立性,被薩曼王朝吞併。同時海上絲綢之路在穆斯林的控制下迅速興起,替代了陸路的貿易功能。喪失了貿易線的粟特人,便不再有其獨立性,逐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今天依然生活在塔吉克山區的粟特人後裔
※健康跑步離不開基本的跑步常識!那這些常識你了解多少呢?
※為什麼日本人會將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宣傳?
TAG:冷炮歷史 |